【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center]姓氏:昌 [/center]



祖宗:昌意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黄帝娶了个叫嫘祖的妻子,嫘祖生下儿子,取名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来昌意又将家族迁至了中原,建立了昌意城,就在现今的河南南乐县西北那一带。颛顼的子孙,就以祖父的名字中的昌作为姓,世代延传。

郡望:

  未知。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在河南那一带。
小鬼论坛

TOP

[center]姓氏:马 [/center]



祖宗:赵奢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1、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 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 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 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扶风 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东北)。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 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迁徙分布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TOP

[center]姓氏:苗 [/center]



祖宗:贲皇

分类:以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叫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待他很优,让他享用苗邑那里的物产,后来贲皇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苗。

郡望:

  未知。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开封一带。

TOP

[center]姓氏:凤 [/center]



祖宗:喾高

分类:以官名为姓

姓氏起源:

  来源于官名:远古黄帝的曾孙帝喾,以凤鸟氏为历正( 官名),就是专管历法天文,以指导人们按照季节时令耕田种地和收获的官。他的子孙便以凤为姓,世代相传。
  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 为氏。望出平阳、邰阳。

郡望:

  未知

堂号:

  望出平阳、邰阳。
  汉置邰阳县,现在陕西省武功县。

迁徙分布

  主要布在陕西省一带。

TOP

[center]姓氏:花 [/center]



祖宗:未知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花姓也就和华姓同出一源,后来到了唐朝时,字意稍微有了些区别,花更多地当名词用,指客体的花朵,华更多地当形容词用,形容光华。所以花姓和华姓这时也渐渐有了区别。

郡望:

  开 封:战国时属于魏国。汉时置县。

堂号:

  现在黑龙江一带。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方 [/center]



祖宗:方叔

分类:以字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 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 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堂号:

  正学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为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他做 世子的老师。建文时候,入京做侍讲学士,名他的书宣叫\"正学堂\", 人们称他\"正学先生\"。燕王朱棣夺位,强迫方孝儒写即位诏,他坚决 不写,结果被杀殉国。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也有方姓居民。从清初开始,方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

TOP

[center]姓氏:俞[/center]



祖宗:俞附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有个大臣叫俞附,是俞姓的始祖。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河间郡,现在河北省献县。
  《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任[/center]



祖宗:禹阳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2、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 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 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 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也有任氏的存在。

TOP

[center]姓氏:袁 [/center]



祖宗:伯爰

分类:以祖上为姓

姓氏起源:

  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 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 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 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 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 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TOP

[center]姓氏:柳 [/center]



祖宗:柳下惠

分类: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士师叫展禽,即柳下惠,受封于柳下(在今河南仆县柳下屯),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柳。

郡望:

  未知

堂号:  

  秦置河东郡,现在山西省夏县。《广韵》记载:“鲁展禽食采于柳,后因为氏”望出河东。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