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外乡人与上海

    很小的时候,上海给我的印象就是百花还有大白兔奶糖,那时侯父亲的老上级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就叫秘书寄过来各种糖果与五十元人民币以接济我们能过上一个好的春节,大点的时候回浙江奶奶家祭祖第一次到上海,除了剪了一个时髦(也就是宝盖头吧)的短发,花了七毛钱吃了一碗特大的阳春面外,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家过去的大房子爬满了藤树,院子里晒满了条条纹象医院里的被单,里面至少住了五、六家人,那股怪味没把我熏倒,后来知道那是马桶发出的味道,怎么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当年奶奶的家竟会住在这样的房子,记得父亲当时脸色灰暗、什么也没说的拉着我们转了一圈就走了。  

  十年后,来上海开办事处住在建国宾馆,住了几天后终于明白为什么没有同事愿意来上海工作,当时的徐家汇可是黑灯瞎火的,周围连个象样的商场都没有,更别说当年来上海之前在父亲书房里翻箱倒柜找了几本上海画册和历史书籍,然后准备喜滋滋来享受上海的三十年代咖啡味道,还有满是侬语绵绵的歌声与萨克斯风的摇摆,结果可想而知,干了没多久后以后实在无法忍受上海冬春季绵绵不断的细雨、寒冷刺骨的细风与上海落后而成旧的观念,坚决要求调离上海。但上海的熏鱼、油条、豆浆、玉兰花、还有上海外滩上飘荡的三十年前的味道在我心里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情感,尤其是一些饭店的服务生就象家里老管家的气息是无法挥挥手就可以忘记。  

  无论是愿意不愿意以后的五六年里反反复复路过上海,都是匆匆忙忙,好象每次来去都是为了下次的到来与离去,每次的停留却很短很短,来不及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改变与前进。直到公司需要在上海建立分公司要求我到上海工作,我依然犹豫不定。车从飞机场出来高架往嘉里中心开的时候,黄昏时候落日余辉中红彤彤的晚霞,一下把我给震住了,我以为自己身处洛山矶的傍晚,雄伟而烂漫,绚丽而宁静。晚上波特曼附近民间西洋乐队演奏着悠扬的乐曲,湛蓝的天空上点点繁星时隐时现,白色的云朵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周围小孩大人悠然的漫步、嬉戏,这一切给了我一种祥和愉悦的感觉。我决定留下,尽管不知道能停留多久;尽管知道留下也并不以为所有都是美好的开始,但不开始又何尝能体会到真正的美好。  

  当我买下世纪生态公元对面的房子,售楼小姐面带微笑说:恭喜你,某小姐,你终于成为上海人。这依旧不能代表我就此停留,就此留下,不能代表我愿意成为哪里人。上海依旧是客栈,只是多了一份将来可以回首的情感。上海的建筑,上海的文化,上海三十年石窟门所散发的味道深深吸引我,但永远不会成为上海人,永远不会深入到上海人圈里,就象我过去所呆过的所有城市一样不可能真正融于当地生活。因为人是个性而独立,人不会因为环境改变而改变个性。上海几年国际化速度的发展,城市旧貌成功的改造,市政工程浩浩荡荡的上马,高楼大厦的不停拔起,这一切欣欣向荣让人惊羡,同时也是预示在层层高楼耸立后,也是我们这班人离开之时。有天从海湾大厦往浦东与外滩眺望,那些高楼象烟囱,密密麻麻的人群匆匆而过,真希望上海能少盖点房子,多留点空间给上海生活的人们,多留点绿地给上海的孩子,多一点留下传统的坐在街头乘风凉的余地,那高耸的摩天大楼经常让我感觉它们破坏了上海原有的幽雅风貌,破坏了上海多年形成的经典,许多的东西在上海已经开始绝迹,绝迹的六十年前摇摇电话约会跳舞的上海,绝迹二十年前坐在马路边乘凉的上海,绝迹的荣华日落西山的上海,沧海桑田之后,苦心积累的一切都不曾留下,留下的只是上海怀旧的味道,是现代繁华后年轻一代再想回到1931年的最繁华年代,可那是不可能的了,人已经不同以往的人流,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而我心中的上海更应该象巴黎。  

  上海的男人与女人都很可爱,上海的老人更有风采。在没有跟上海人共事之前,对上海人的传言来自多数的人们的印象。常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生意都是在上海,你好象与上海人很投缘。我觉得上海人更象香港人,更象纽约人,不要去期盼与上海人交朋友,你就远远的望着就好,千万别靠得太近,你一定会将上海人所有的好都记住;你只需要在社交上工作上与上海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千万不要发展成所谓的至亲好友一样的关系,那你一定会忘记上海人所有的不好,若即若离是与上海人交往的一个原则。  

  上海的男人很精致,很认真,很挑剔,尤其是30岁左右的男人,他们通常可以将自己收拾的很干净,指甲修得象女人,喜欢穿飘逸的衬衣,表现出稳健优雅的态度,慢慢的说话,慢慢的品酒,慢慢的跟你谈这样的艺术,那样的金融,并且告诉你他们买书从来就是三联书社而不是地铁里季风书店的书,吃饭的时候告诉你所用的餐具来自什么国家,墙上挂着是谁谁的名画,他们力求能讲流利的英语,能懂得所有时尚的东西,包括赚钱,他们追求风雅而超前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能尽快真正富有起来,能在高尚区域拥有自己的公寓,有属于自己的私家车出入于各种会所与时尚的地点。他们对女人很有风度,很绅士,在深夜后他们会为你叫车,为你开门,进酒店的时候为你脱下大衣,一切纽约男人有对女人的风度,他们都具备。从来不过问他们背后真实的生活,曾经很荣幸被邀请到一位上海朋友家做客,家里看上去是很用心装饰过,努力的营造一种时尚气氛,还有些时髦来自宜家家具与一些粗糙的古董家具,他很认真的说,他家的装修是在怎样的艰辛下借钱装完的,是如何一家一家店子买一斤一斤的钉子而讨价还价,可平时还真看不出他的拮据,一身名牌,花钱很大方,他说那还不是想办法报销,要不万把块钱一个月怎么维持象样的生活啊,这倒是很有道理。上海三十岁左右的男人,绝对是社交上、工作上、生意上的好伙伴,如此而已,不能靠得太近。他们对感情大多是来去自由,首先要满足自己,然后才去考虑对方的需要,无论结婚与否,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应该说这一点可比纽约男人差远了。说实话,做生意应该跟上海这样的男人做,虽然那会在一开始劳你胫骨,饿你体肤,他们会舍弃几百万而跟你就几千块喋喋不朽的理论,直到妥协才罢休。就象他们吵架一样可以在办公室里持续几个小时,很多时候我建议他们干脆出手比动口要痛快的多,但一旦事情决定下来,他们大多都会照章办事,毫不拖欠的风格的确体现了现代国际都市中上海人忠良砥柱的风貌。  

  上海的女人很漂亮,很动感,很聪明,很精明,很有女人味,有时候很大气,但大多数谈不上优雅,在上海优雅的女性多半是曾经沧海的老太太。三十岁左右的上海女人大多拥有自己的小公寓,有份不错的工作,很自立,很勤奋,很持家,非常舍得购置衣物,曾经带同事去巴黎培训,空挡期间北京的女人去逛教堂、古迹、画廊、博物馆、到街边喝起了咖啡享受巴黎难有的阳光,而上海的女人都去逛名店、时装街,大包小包的都是名牌,自用的、朋友的、家人的,好象要把几年的衣物都买下来。她们很精明,很会做生意,曾经经朋友介绍认识茂名路上一家酒店的公关经理,因为当时对上海不是很熟悉,她经常介绍些朋友给我认识,后来发现全与她个人生意有关系,那时候开始真正体会到上海女人的精明,在那软绵绵的侬语后面总是在不停的编织对自己有利的网络,每件事情的目的性非常的强,有的放矢,难怪很多外地女人守不住在上海工作自己的男人。她们不急于结婚,但很善于钓鱼,广为撒网,细细挑选,细细品味,直到满意为止。就算打算离婚也一定要先找好垫脚的未来。上海女人看女人的神情一定是世界上最激烈的短兵相接的时候,从头到尾的犀利在瞬间可以决定对方是哪个阶层,那种消费,是否有用。她们世故而富有原则、风情但决不风流。上海的女人尽管窈窕淑女,风雅别致,但多数对艺术一窍不通,尤其是年轻的上海女人,尽管多数的网站有不少上海年轻的女孩鼓吹这样或那样的文化,可对文化精髓的领悟远远差于上海的男人。另一方面她们大多虽然追求西化的生活,骨子里却十分的中庸,她们比上海的男人来得大度,来得潇洒而不自私。上海的天下的确有一半是女人的天下。  

  我喜欢上海的老人,那是上海真正的精髓,不是因为他们身上六十年前的怀旧,而是他们的一种精神,一种优雅,一种文化,一种荣华富贵后到对一贫如洗的淡泊态度。曾经在老锦江吃饭,旁边着的三位看上去近八十的老人相互照应,谦让的态度中,所透出的教育、学识与优雅是我们现代人无法一下可以超越,他们细细的说话,好象回忆从前的往事,要走时,这位老人为那位老人的太太穿上大衣,披上披肩,嘴里说到:您老可要当心身体啊,慢慢的。而那位老太太极为享受面带微笑的神情透出当年年轻时的美丽。在美国的一个城市我曾经遇到一位当年来远东的美国老人,时时提起他三十年代在上海的爱情,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九十年代中旬他来到了中国,在淮海路上某家电影院售票处找到她的女儿,而她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我在售票处见到那位中年妇女的时候,我想当年那女子家教一定不俗,而她的女儿那种卖票时候的悠然让我心动,芊芊手指,面带微笑,老头说:太象她母亲了。我对朋友说:那是一生的积累。父亲的老上级住在华山路的一座独立的大院里,现在已经快近九十了,大院的外表已经被政府翻新,里面有些破落,可依旧留下当年曾经辉煌过的痕迹,而大院的老太太时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静静的什么也不干的看着院子里的花草,有时候我带去一些来自南方的水果和花束给她,她会轻轻的说:谢谢。当小阿姨给她端上一杯茶,她依旧微笑的说谢谢。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她,丝毫没有跟我提起过她过去的苦难,所说起的都是过去的好,神态的雍容时常让人为之动容。唯一让老人不放心的是:在国外的三个子女没有一个想回来停留的,她总说:你看上海多好啊,是自己的家呀。每次我都劝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家的概念了,四海为家已经是种习惯。她听后总是摇摇头。每次去,她都要求我推她出去走走,或者是她要求去的餐厅吃饭。而每次出去,她都叫阿姨为她换上合身的衣服、配套的披肩与手袋,尽管她常年在轮椅上度过,双脚隐藏在宽大的裤管里,可出门的时候一定是要将皮鞋擦得亮亮的,让鞋尖露在外面,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吧。  

  上海不是梦的家园,我所点滴的不过是上海极其浅短的一面,远远的看上海,你永远记得的都是她的好。


[ Last edited by 纳兰容若 on 2005-7-24 at 12:51 ]
群而不党,合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古今中西,沉吟浅唱,愿看天下好文章。
小鬼论坛

上海?上海!

TOP

台湾中国时报六月二十八日陈文茜文章:我在上海,对着台北的你说话。我正“翻译”着你,被出生地牵绊、被命运网住的你。你像一只动弹不得的蜘蛛,惯性地依恋于脆弱的网上。虽然明知它一弹就破,但一只没有生命力的昆虫,飞不走,更飞不远;每一次的展翅扬翼,后面都是断羽。你只敢停留,也只熟悉停留;虽然聪慧如你,且明知此去留不长,但你还是乖乖选择让“昔日”决定了你的一切。
上海是一个离散的城市,属于一个离散的世纪,但她一点也不悲怆。全球化,让一些人不断地离开他的旧居地;每一个离散都代表着与昔日无情地告别,同时又与未来热切的拥抱。借居上海,相隔两地,我看着两个我,一个怯懦不愿改变的我,与一个已等不及要奔放的我;分裂成两半,卡住了我全部的人生。
在上海,我遇见本世纪世界性的第一批新移民。他们正回头咀嚼一百年前一群勇敢的旧移民所留下的文明。上海永远属于勇者与智者,十九世纪未抛下江南庭园的地主,五○年代预知战乱的逃离难民,以及近十年从全世界涌入的新居者。上海不属于任何一个文明,它永远在过渡,从传统过渡到现代,从没落过渡到繁华,从一个文明过渡到另一个文明。她的周遭事物时时刻刻在变,没有“文化的界线”,只有人性弱点的界线。上海不属于弱者,至少不属于舍不得割舍昔日的弱者。
在上海的一天,必须同时经历一个膨胀的我与分裂的我。每一个上海人都活在无穷的可能性中,那怕只过客一日的旅客都可轻易沾染这种膨胀性。全中国有五百万个画家,一旦落脚上海,苏州河旁的文化产区艺廊,使他有机会向外国收藏客高价卖出人生第一份画作;外滩三号画廊将一名没没无闻的穷小子捧成收银子都来不及画作完成的国际名家。
一个德国作家这么写着,“在上海,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惊奇。”
没有人在等待平凡,也没有人相信平凡。上海的六月天,自是闷热,但人们习惯性讲的话,“做了再说”,就这么推着上海日日改变风貌。
一个台北人来到上海,好象不得不意识自己的“死亡”;在台北人们只能等待时间将青春腐蚀,直至某日终归灭迹。我的台北朋友们已这样过日子很久了,每天参加不同的派对,讲相同的废话,做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事。在一个几近“死亡”的城市中,我们都像“长错了一根骨头”的孽种,没得超脱。
走在上海瑞金路上,两排梧桐树,叶片斗大,叶儿相衔,圈成拱形的翠绿天然花架,远望像一场喜宴婚礼,祝福行将穿过的旅人;每个路经之人都是被上天祈福的新郎新娘们。路旁老店还没完全翻新,但有些台北没有的文化质感美术店,已然开张。橱窗中一个形式简单的Art Deco小凳,上铺一张绿底白纹的美术纸,灯打其上,上海绿像跳起了芭蕾,不同角度,亮着不同层次的绿光。上海连颜色都有着变化,为什么台北人如此害怕改变呢?
在上海,碰见许多喜爱我的电视观众,十个有九个劝我放弃台北的一切。“你在电视上绕来绕去,说的都是同一个事实,台湾正一步一步地衰退;但说完了,你能改变吗?有权力的人愿意改变吗?”我和他们对话,好似一名“死者”正坐在我的对面,无精打采地看着我;而那个“死者”正是昔日的我,无法脱离台北的,分裂的我。
从大历史角度看,上海正主宰着未来世界的一部份,这和台北恰恰好相反。台北正蔓延着一种宿命的疾病,每次“重大”事件的发作,都预言着衰落;上海好似台北遗落的那一半;每个惊奇,都像一面镜子,告知台北昔日繁华已去,花红不再;只问居住其间的我们,敢不敢逃离?
写上海的一天,很像托尔斯泰叙述《我生命中的一天》。刚开始托尔斯泰只在描述他某日的生活景观,一个简单生活记录;但写这一天却足足写了一个月,他发现永远无法完成。因为他意外一天所遭遇的事物关涉整个人生;更糟糕的是,某些经验会随着时间与空间而改变。往往我们本想记录一天的表象,比如记录上海的街景与时尚;可是潜在于人心灵深处的“真实性”却溢出这些表象,成了那一天主要的经验。
在上海的一天,我想起“尹雪艳”。她从上海到台北,只为了预言“一切皆空”。在一场不可逃避的悲剧中,“尹雪艳”站在一旁,叼着金嘴子的三个九,徐徐的喷着烟圈,以悲天悯人的眼光看着她这一群得意的、失意的、老年的、壮年的、曾经叱咤风云的、曾经风华绝代的客人们,狂热的互相斯杀。尹雪艳总也不老,今日她若再活着能从台北回到上海,她将预言什么?“花虽无百日红”,但总再能求红?
或许吧!在台北的我,太忙了,没有时间意识孤独。唯有欢乐的上海,让我想起台北的孤独。
原来我翻译的不是你,是我自己。我的童年、我的现在、我的未来。这是一个离散的世纪,两座彼此陌生的城市,把一个活生生的我离散了。
搭乘返回台北的飞机,浪迹上海一天后,转返故乡,台北正以冰冷的怀抱等待着我。等待着每一个惦念她,又改变不了她的归乡游子。

TOP

一旦事情决定下来,他们大多都会照章办事,毫不拖欠的风格的确体现了现代国际都市中上海人忠良砥柱的风貌。
她们世故而富有原则、风情但决不风流。

TOP

看了个大概,先坐上,有空再慢慢看。

TOP

不会吧,这么快回复了?

你看完没有?

TOP

呵,上海是个好地方,中国的明珠呢!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