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center]姓氏:邵 [/center]



祖宗:姬百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邵氏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根据《尚友录》上的记载,周如公姬百的后代,加邑旁为邵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召、邵原本是一姓,召本来是一个地名,是周如公的食邑,齐国有召忽,汉代有召欧,又有南阳太守召信臣。而根据《千家姓查源》上记载说,召、邵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庶子姬百,曾受封于召这个地方,号称召公,后来建立燕国,他的子孙中就有的用受封地名“召”作为姓氏,也有的加邑旁以“邵”作为姓氏,这就是邵氏的起源。古代的召邑就在今天的陕西省岐山的西南部。望族居于博陵郡,即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县一带。

郡望:

  1、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2、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3、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堂号:

  1、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2、邵姓又以博陵为堂号。

迁徙分布

  主要分在布在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小鬼论坛

TOP

[center]姓氏:姚 [/center]



祖宗:舜帝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姚氏的来源有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郡望:

  1、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于今天的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2、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分汉阳置郡,治所在今天的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东部以及定西、武山等县。隋初废。 堂号:   1、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2、姚姓又以郡望“吴兴”和“南安”作为他们的堂号。

迁徙分布

  姚氏的发源地大致有两处,即江苏苏州和今甘肃陇西一带。早期由于家族势力不足。所以发展繁衍的较为缓慢,从晋代开始,姚氏因有来自甘肃陇西一带的羌族首领姚戈仲后裔及所带来的部众作为姚氏的加入而壮大起来。也就是说,今天姚氏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来自这两支。这两支姚氏后来不断繁衍播迁,唐代以前就已经成为今浙江吴兴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吴康有一支姚氏分迁于陕郡,至隋时发展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唐代以后姚氏的繁衍更加广泛,已遍及我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以浙江、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的姚氏迁播最盛。四川、云南的姚姓大多时由甘肃或陕西河南境内迁播而去的。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所以在唐武德四年因此而设姚州。姚氏入闽是从唐朝开始的。据史书记载,陈元光入闽开漳州时,就有姚氏相佐。其后,又有姚氏从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TOP

[center]姓氏:尹[/center]



祖宗:少昊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少昊的后代,以邑为姓。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据说少昊为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 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少昊之子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于尹城,世称尹殷。子孙世掌其官职。殷的后代多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是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境内),西 晋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此支尹氏为晋时尹纬之族所在。
    2、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平帝时相当于今河北献县 、交河、武强等一部分地。其后或为国,或为郡。此支尹氏,为东汉 尹敏的后裔所开基。

堂号:

  和靖堂:宋时尹淳是程颐的学生,终生不应科举,赐号“和靖 居士”。金兵攻陷洛阳,他的全家被害,只剩他一个人流到四川,以 布衣任太长少卿,不久改任礼部尚书、侍讲。

迁徙分布

  上古就有叫尹寿的,为帝尧之师,居于河阳(今河南孟县)。夏 桀有臣叫尹谐被商汤杀死。西周有尹轨为有道之士,居于终南山。春 秋时晋国有尹驿,赵简子曾派他到晋阳;秦国有尹喜,任函谷关令,相传老子游至函谷关被他留下,授《道德经》五千言而去。战国时齐国有哲学家尹文善名辩。《汉书艺文志》录其《尹文子》一文,被列 为名家。由这些情况可以知道,先秦时期尹氏主要活动在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境内。西汉至南北朝时期,尹氏以有迁至今河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 、安徽、四川、湖南、甘肃、江西等省者。汉宣帝时,河阳平阳人尹 归翁,任东海太守,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后被升为右扶风。东汉有 经学家尹敏,南阳诸阳人,博学多才,不信谶纬;尹珍,出生地为今 贵州凯里县,曾从经学家许缜学习经书图纬,回乡教书,后任荆州刺 史。十六国时,尹氏在天水(今属甘肃)和西州(今甘肃西部和西北 部一带)发展成为望族。出现了很多有成就得人物。 隋唐的时候,尹敏的后代在河间发展成为望族,尹氏在今湖北襄阳等 地也有了聚居点。唐代有尹思贞,长安人,一生为刺史13郡,皆以清 廉闻名,还有画家尹琳以善画佛事鬼神著称。元、明、清时期,尹氏又发展到今天的江苏、云南、辽宁等省的一些 地方。北宋有学者尹源,文学家,世称河内先生;学者尹淳,著有《 论语孟子解》。

TOP

[center]姓氏:萧 [/center]



祖宗:南宫长万

分类:以封地命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被俘,鲁庄公把他囚禁在后宫中,几个月后才把他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长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局),闵公的宠姬也在旁边观看。长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比做鲁君更快活的了!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就嘲笑长万说:”像你这种当俘虏的人怎么懂得美不美呢?“这一下触到了南宫长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一拳就把闵公打死了。接着他又杀死大夫仇 牧和太宰华督,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名叫大心,他把这些公族子弟及他们的随从聚合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逐杀了南宫长万及其同党,平息了这次内乱。闵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后, 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属国,称为萧叔。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大心的后 世子孙遂以封地命姓,称萧姓。

郡望:

  萧姓望族居兰陵、广陵。兰陵郡:西晋时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置兰陵郡,治所在丞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隋时废此郡。

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 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穆[/center]



祖宗:与夷

分类: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以谥号命姓。“穆”是古代帝王诸侯死后的谥号,是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的意思(贤良、和气之意)。春秋时,宋国有 国君宋宣王,他死后由其弟和继位,执政九年,临死时遗诏传位给宋 宣王的儿子与夷,而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做事。和死后,与夷继位,即宋烈日殇公,因和为君主时贤良和气,所以给和加谥号“穆”字,史称宋穆公。后来,宋穆公的支庶子孙就以祖上的谥号命姓,称穆姓。

郡望:

  未知

堂号: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和 [/center]



祖宗:羲和

分类:以姓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尧帝时候,有个叫羲和的贵族,做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尧帝时候人们已对农业很讲究,而农业又与天文四季有很大关系,所以羲和是个非常重要的官员。他地位高,家庭也很昌盛,他的后人以他为荣,就取他名字中的一个和字作为姓。

郡望:

  未知 。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黄[/center]



祖宗:陆终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 、乡,以广西居多。

TOP

[center]姓氏:平 [/center]



祖宗:子诺

分类: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哀侯,将子诺封于平邑( 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

郡望:

   汉置河内郡,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孟 [/center]



祖宗:庆父

分类:以避罪为姓

姓氏起源:

  孟姓的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 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没有子嗣,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 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又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非常害怕,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 国途中自杀。这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改为孟。

郡望:

  1、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 、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
  2、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 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
  3、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 江、钙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这支蒙氏,是三国时孟宗之族的所在地

堂号:

  最著名的有“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 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 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孟母高兴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迁徙分布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例如,宋朝的孟宗政为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孟浩为宜春(今属江西)人,孟程为丰城(今属江西)人,孟元、孟彦卿均为洛州(今 河北永平)人,孟显为安华北池(今属甘肃)人,孟攀鳞为云内(今山西怀仁)人;明朝的孟充为高安(今属江西)人,孟兆祥为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孟忠为江苏昆山人,孟淑卿为江苏吴县人,孟善为广东海丰人,孟俊为陕西咸宁人,孟羊浩为湖广咸宁人;清朝的孟永光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孟超然为福建闽县人。

TOP

[center]姓氏:顾 [/center]



祖宗:勾践

分类:以封号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 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郡望:

  1、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 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2、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相当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 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

堂号: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迁徙分布

  今江苏省有顾山,地当无锡、江阴、常熟交界处,很可能因顾国 移民迁居而得名。据宋人所载,顾氏\"初居会稽,汉有顾翱者,事母 孝,母喜食雕胡(即菰米,长于池沼),徙居太湖(跨江苏、浙江二 省)。湖中自生雕胡,得以养母。三国时顾徽居盐官(今浙江海宁)。顾徽的12世孙顾胤,仕唐,封余杭公。唐代还有虞部郎中顾云 ,为池州人(今安徽贵池)。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 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但是,综观顾氏家族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