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center]姓氏:臧 [/center]



祖宗:之驱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臧姓也是以封地名命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臧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的鲁考公的儿子之驱,受封于臧,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受封地名作为姓氏。历史上的臧的所在地就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郡望:

  东海郡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在今山东兖州东南部。
小鬼论坛

TOP

[center]姓氏:明 [/center]




祖宗:明氏

分类:以祖名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谯明氏。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 由的,因为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看重,是谯明氏的后裔,为“四佐”之 一。明由的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得到明姓。
  2、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虞国公族的后代。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 子名叫视,字孟明。是一个将军。取得过很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晋 国的军队,为秦国的西部称霸打下了基础。孟明死后,他的后代就用 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后来改姓明。成为明氏的一支。
   3、出自北魏时的鲜卑族。北魏时候由一支鲜卑族姓斗眷氏,孝文 帝迁都洛阳的时候改姓明。
   4、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的红巾军领袖本来叫旻玉珍,后来因为信 奉明教而改姓明。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也改姓明。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 一带。治所在乌程。是今天的浙江省吴县。
    2、平原郡:西汉的时候开始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平原 县一带。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廉慎堂:晋朝时期有一个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开始的时候任 县里的主簿,廉(廉洁)慎(细心)爱民。一年他们县遭了荒年,他 于是下令打开仓库赈灾。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给人家买棺材 埋葬。因此人们拥护他,提升当了县令。著有《家训》。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贝 [/center]




祖宗:不详

分类:以地名为氏

姓氏起源:

  1、以国命名。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奭之后。召开康移封于 蓟,其支庶子孙食采于河北巨鹿贝(三点水贝)水,建立了贝(右耳贝)国,为燕国附庸,其子孙遂以国名为贝(右耳贝)姓,后去邑为 贝氏。这一支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
  2、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贝丘的人。以地名命姓,遂为贝姓。成 为贝姓的一支。贝丘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

郡望:

  《姓氏考略》与《郡望百家姓》都记载:贝氏望出清河。汉高帝五年(公元202年)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

堂号:

  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任东阿。为官仁察明恕(仁是爱民,察是注重调查,明是清白不浑,恕是对人宽厚仁慈),甚得民心。朝廷调他另有任用,东阿耆老数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东阿。

迁徙分布

  在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博兴、临清一带地区。

TOP

[center]姓氏:米[/center]



祖宗:不详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米姓来源于少数民族。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米氏,就是西域米国人。隋唐时期迁入中原,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唐代有供奉歌者米嘉荣,五代有米至诚。望族出于陇西高平。而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米姓出自西域康居支庶,称为米国,后来迁入中原,子孙遂以米为姓。宋代的米芾认为米姓是楚国之后。古代的陇西在今陕西东南一带。

郡望:

  1、京兆:即首都长安直辖区。
  2、陇西:战时秦昭襄王置。
  3、高平: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

堂号:

  1、鹿门堂:宋代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2、宝晋堂: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3、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迁徙分布

  在今甘肃省兰州巩昌县一带。

TOP

[center]姓氏:狄 [/center]




祖宗:炎帝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 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2、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3、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4、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TOP

[center]姓氏:禹[/center]




祖宗:大禹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以人为姓,相传大禹在治水时,在持续三十年的治水过程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继位担任部落联盟领袖。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称禹氏。

郡望:

  西河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山西两省之间的黄河沿岸地区。

堂号:

  惜阴堂 :因大禹珍惜寸阴而命名。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华阴一带。

TOP

[center]姓氏:毛[/center]



祖宗:毛公

分类:以封邑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 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在 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 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 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 国还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
    2、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 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 任司空,掌管建筑工程。毛公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称毛 姓。

郡望:

  1、西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县境)。东 汉时移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2、荥阳郡:三国魏时分河南郡置郡,治所在今荥阳。 河阳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3、 北地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省宁县西北 ),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 西南)。

堂号: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攻赵,平原君向 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 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 楚国出兵援赵的条约回赵。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饿三寸舌抵 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迁徙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早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 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居于河南、河北 、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因此,自北宋 至今的一千多年间,毛姓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 为:今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 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 、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 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 安、麻城,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 ,几乎遍布江南。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毛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 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TOP

[center]姓氏:祁 [/center]




祖宗:名奚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一是来源于黄帝其中一子祁豹,他的子孙以祁为姓,世代相传;
  二是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奚,受封于祁(今山西祁县),人们称他为祁奚,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秦置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秦置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迁徙分布

  未知

[ Last edited by 书蕴 on 2005-8-15 at 21:37 ]

TOP

[center]姓氏:汪 [/center]



祖宗:汪芒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汪姓是汪芒氏的后代,商朝时有汪芒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改复姓为单姓汪。另外,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汪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的支子,食采于汪,后代以地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时汪芒国,国君叫防风氏,后被大禹处死,国人迁居湖州的山里,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后来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古代的汪芒国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部。

郡望:

  1、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2、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3、六桂郡: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堂号:

  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 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TOP

[center]姓氏:堪[/center]



祖宗:不知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广韵·覃》:“堪,姓。《风俗通》云:‘八元仲堪之后。”(《姓氏急就篇·上》同)
    《通志·二八·以名为氏》:“堪氏,古八凯仲堪之后。见《姓苑》。”(《姓氏辨证·二十二覃》、《希姓录·十三覃》均同)

郡望堂号:

《姓觽·二十八覃》:“《千家姓》:‘河东族。’”

迁徙分布

不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