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center]姓氏:闵 [/center]




祖宗:子开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朝时,鲁国君庄公之子子开后为君,是为泯公,后他的子孙就取闵字作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未知

堂号:

  秦置陇西郡,现在甘肃省临洮县。
  《路史》记载:“鲁后有闵氏”。一曰,周大夫闵子马之后。望 出陇西。

迁徙分布

  未知
小鬼论坛

TOP

[center]姓氏:蓝[/center]




祖宗:秦子

分类:以地名命姓

姓氏起源:

  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 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地名命姓,称蓝姓。蓝姓现多作兰姓,其实蓝姓与兰姓本不一宗。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 地区。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

堂号:

  戒君堂:春秋时期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 ,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 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 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 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 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TOP

[center]姓氏:阮[/center]




祖宗:未知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汽笛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秦国初置,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号: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太原一带。

TOP

[center]姓氏:杜[/center]




祖宗:杜康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据传,相传黄帝时候有杜康,他善于造酒。他的后代就已杜为姓

郡望:

  1、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 著名。
  2、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 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迁徙分布

 杜姓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 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 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姓的聚居点。

TOP

[center]姓氏:梁 [/center]




祖宗:梁康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平王执政时,封一位叫“康”的贵族为梁山的首领,康去了以后建立了梁国,那地方就在现今的陕西韩城一带。人们因此称康为梁康,梁康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姓梁。

郡望:

  未知 。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陕西一带。

TOP

[center]姓氏:董 [/center]




祖宗:董父

分类:以赐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己姓。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 ,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 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 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 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2、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 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堂号: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 其君。\"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迁徙分布

  董姓在汉代 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 ,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 、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 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 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TOP

[center]姓氏:祝[/center]




祖宗:

分类:以官名为姓

姓氏起源:

祝姓起源参考之一,祝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远祖始于上古时期,有官职“祝史”(管理祭祀时祝祷词的官员),有些“祝史”的后代就以官名为姓,或复姓“祝史”,或姓“祝”。因此“祝”氏是一个由官名发展而来的姓氏。又有一种说法说,祝姓是上古时候火神祝融的后代。西周时期,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将黄帝的一支后裔封在“祝”(今山东历城县西南),祝国公族后代就以国名 “祝”为姓。

郡望:

太原郡

堂号:

不知

迁徙分布:

山西省太原市。

TOP

[center]姓氏:项 [/center]




祖宗:公子燕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华姓,为楚国王族后裔。春秋时期,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建立了项国。后来,项国被齐国所灭,其子 孙遂以国名\"项\"命姓,称项姓。
  2、周代有项国,其地在今河南项城一带。项国是周的同姓(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7年被楚国所灭,项国国君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项氏。

郡望:

  辽西郡:战国时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汉两代沿袭。相当今河 北省乐亭以东、辽宁省大凌河以西地区。

堂号:

  圣师堂:春秋时项槖七岁为孔子之师。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北省、辽宁省一带。

TOP

[center]姓氏:屈 [/center]




祖宗:屈骜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 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郡望:

  《郡望百家姓》载:屈氏望出临海郡(或临淮郡)。《姓氏考略》载:屈氏望出临海河南。 临海郡:三国吴时将会稽郡分置。相当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河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汨罗堂: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 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 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一带。

TOP

[center]姓氏:舒 [/center]



祖宗:黄帝

分类: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任姓,相传是黄帝的后代。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灭商后, 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封国,号称“群舒”。群舒先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襄公二十一年,又灭于楚。群舒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舒姓。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巨鹿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平乡至晋县一带 。

堂号:

  阆风堂: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著有《阆风集》200余卷。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陕西省西安市至华 县一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