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她打开鸭绒睡袋钻了进去,睡袋中也是寒气袭人。过了一会儿,睡袋受她的体
温的烘烤才暖和起来。她看一眼挂在帐篷里的温度表,水银柱停在5℃上。她的思绪
又回到母熊猫奇特的护仔行为上来。

    她取出两个茶怀,倒上两杯热水。将其中一杯捧在两手中间,另一杯放在地上。
当地上那杯水开始变凉的时候,她把手中的水杯放在地上,再把地上的杯子捧在两
手中间。经过反复数次调换之后,两杯水都冰凉了。

    她倒掉两杯凉水,开始另一个新的试验:先同时倒好两杯热水,只捧住其中一
杯,把它保护在自己暖和的胸前;对地上那杯水则置之不理。四分钟之后,地上那
杯水已经冰凉了,而手中的水杯却仍然是暖和的。

    萧灵开始理解为什么母熊猫对手中的幼仔如获至宝,须臾不让它离开自己的胸
脯,而对地上那只不停啼哭的幼仔却置若罔闻。

    由于母熊猫不能同时使用两只前掌来抱两只幼仔,因此在寒冷的洞穴中,母熊
猫面对两只高声啼哭的新生幼仔,有两个方法可供选择。如果它为两只幼仔轮换保
暖,那么这两只胎儿很快就都被冻死;如果它只保护一只,而不顾另一只,那么它
怀里的这只胎儿将有更多存活的机会。

    温度是新生熊猫仔兽存亡的决定因素;母熊猫奇特的护仔行为是对冷酷环境的
适应。这种经过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行为特征,对大熊猫在寒冷的群山中得以生
存,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在仔熊猫出生一个月后,萧灵和向明已经摸清了大熊猫静媛的活动规律。它离
开洞口后,先去排便,再走到泉水旁喝水,然后进入竹林觅食,有时长达二至三小
时之久。

    一天中午,当太阳直射进洞口的时候,洞穴中亮堂起来。他们趁静媛外出觅食
时,决定去调查一下幼仔的生长情况。

    仔熊猫的外形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眼圈、耳朵、肩部和前后足都开始出现黑
色,全身毛茸茸的,已出现成年个体的雏形,只是嘴吻部和尾巴相对较长。

    向明把仔熊猫放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布兜中,挂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上。这只
黑白分明的仔兽已经有1200克了,比出生时增重11倍。当搬动它时,它的叫声不再
那么尖利刺耳,变得柔和多了。但是,它的眼睛还未完全睁开,躺在巢中不能爬行。

    萧灵先钻出洞口,她没有料到此时大熊猫静媛出现在前面15米远的山坡上!它
先抬头注视一下萧灵,然后咆哮几声直奔洞口。萧灵已经无路可走,她只得从两米
多高的小悬岩上跳了下来,熊猫也跳下来,在她身后紧追不舍。向明趁此机会从洞
中钻了出来,跑上山坡,同时大喊两声,吸引了静媛的注意力。只见它一个急转身
冲向向明。但向明早已跑得不见踪影了。大熊猫静媛于是回转身来,走向自己的洞
口,站在那儿环顾一番四周,这时洞穴中传出几声幼仔的叫声,但它却纹丝不动,
好像在寻找着,静听着,准备再次迎击入侵者。

    萧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她灵巧地爬上窝棚,并迅速架起望远镜观察静媛。

    静媛静立在洞口很久,一直到太阳落山之后,它才钻进洞去,但很快又钻了出
来,在朦胧的暮色中,勉强可以辨清它嘴里衔着一件东西,隐约可以看到两条小腿
在静媛嘴边摆动,并听到轻微的叫声。静媛很快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向明并没有跑远,他躲在一块巨石上面,离洞穴很近,仔细地观察了熊猫的活
动过程,证明静媛用嘴衔着幼仔的颈背,向黑森森的冷杉林走去。

    当天晚上,向明用无线电监听静媛的活动。它翻过一个小山脊,整夜都在森林
里转悠,估计是在寻找适宜营巢的地点。但是从第二天凌晨开始直至中午,无线电
讯号都指示着静媛不活动。萧灵担心大熊猫静媛出了什么事,于是同向明一起前往
调查。很快便找到了它。它坐在一个树洞里,背靠着洞壁,而对洞口,头低垂在胸
前,两个前肢把幼仔搂抱在胸脯和下巴之间。由于一夜的奔波劳累,母子俩都酣睡
了,样子十分可爱。一只吵闹的乌鸦,站在附近的树上不停地嘎嘎大叫,也没有惊
扰它们的美梦。

    这里也是一个十分理想的营巢地点,35米外便是茂密的松花竹林;再走70米,
在一处悬岩下面就有一潭清泉,许多动物都在此饮水。这儿唯一的缺点是森林中显
得阴冷。不过熊猫幼仔己经长大了一些,不再离不开母亲温暖的怀抱,也不太容易
遭受偶然事故的伤害了。

                               觅食的对策

    三月初的一天早晨,晴空万里,这是兴隆岭南坡的高山上少有的好天气。一束
束金灿灿的阳光透过树隙射进森林,照在洁白的雪地上。春天太阳的热力已经让人
感到温暖,使积雪变得潮湿,发粘。阳光在雪地上反光显得特别耀眼。

    萧灵从她的尼龙帐篷中走出来,戴上一副防雪光刺激的茶色眼镜,踏着松软的
雪地去寻找大熊猫静媛母子。刚下过的一场新雪帮了她大忙,使她十分顺利地找到
了大熊猫的新鲜足迹。在森林的边上她发现一大一小两串并行前进的足印,轮廓十
分清晰。

    在树木稀少的山梁上,萧灵很快就追上静媛母子。不久之前,静媛携带幼仔来
到两个山梁间的垭口,准备从这里下行到河谷。由于坡陡、雪滑,静媛有些犹豫。
它停留片刻,转过头夹看一看它的幼仔,一面用舌头抚摸着它,一面轻轻地哼叫,
然后便踩着没膝的深雪一步一步走到沟底。仔熊猫没有经验,它急步冲向陡坡,由
于失去平衡,便一连串跟头连滚带翻地折腾下去。但是它没有害怕,反而觉得好玩,
当它滚到沟底,刚一站住脚,就又爬上坡来。这一次它不打跟头了,只是背靠在陡
坡上像坐滑梯那样溜下去,松软的雪地上立刻留下一道深深的沟槽……静媛无可奈
何地等待着,看着精力过剩的幼仔那么顽皮地、不要命地嘻耍。当仔熊猫转身时,
母熊猫连忙抓住它的后腿,把它拉了回来。

    大熊猫至少经历了300万年的演化历史,它的分布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发
生了变迁,而它却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存至今,成为珍贵的“活化石”,为
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生存斗争中,大自然把它们塑造成为这样的类型
——仅仅依靠营养低劣的竹子为生了,因此,它们必须循规蹈矩,十分节省能量的
开支,避免过多的嬉戏、争斗等各种剧烈活动。

    然而仔熊猫并不懂得这些,它回转身来,用前爪扭住母亲,不知是由于饥饿还
是调皮,或可能是兼而有之,它突然对母亲撒起野来,拼命咬啮母亲的前肢和胸脯
的皮毛。静媛虽然有些不耐烦,但仍然容忍了幼仔的胡闹,它温存地咬了一下仔兽
的颈背,用鼻子把它拱翻在地,然后迈步向小溪走去。仔熊猫便也乖乖地跟在身后。
它们先像小猫一样用舌头舔水,后来干脆把嘴埋到水里,像牛那样吸吮着,直到胃
部鼓胀起来。

    它们走进附近的巴山木竹林中。当母熊猫刚一坐下,仔兽便过来寻找母亲的乳
头。这一回,静媛不许了,事实上它的奶汁已经枯竭了。静媛伸出一只前掌,把幼
仔推得远远的,迫使它坐下来,咬啮竹叶。熊猫仔吃竹子的技能已经非常熟练了。
它用一只前掌握住一株低矮的竹子,把它弯过来,送进口中,用牙齿将竹叶一片片
咬下,噙在嘴的一角,积累到一大撮,然后用另一只前掌抓住这些竹叶,像吃一块
卷成筒的煎饼一样,一口一口地送进嘴里咬食,然后咀嚼起来。

    在这片竹林中,它们一口气觅食两个多小时,直到装饱了肚子,母子都懒得动
弹。于是静媛便躺在雪地上休息,幼仔靠在母亲身边,立即睡着了。

    萧灵在距它们30米开外的地方,用望远镜观察并记录了它们以后的行为:

    下午1时30分:静媛坐了起来,环顾一下四周,鼻孔蠕动着吸气。然后换一侧又
躺下来。仔熊猫仍然熟睡。

    下午1时43分:静媛半蜷着身体,一只前掌捂住自己的嘴巴。仔熊猫背靠母亲熟
睡。

    下午1时55分:静媛转过身来,半仰躺着,用一只后爪搔自己的耳朵。仔兽仰面
熟睡。

    下午2时01分:静媛坐起来,打了呵欠。发出轻轻的叫声,仔熊猫醒了过来。

    下午2时03分:静媛又躺在地上,没有挪动身体,但抬起尾巴,接连排出两团粪
便。

    下午2时05分:仔熊猫也没有挪动身体,抬起尾巴排出一团粪便。

    这是熊猫通常的睡觉方式,它们在休息时常常搔痒或做其他动作。小憩5至15分
钟后,抬头环顾四周,然后改变姿势继续入睡。这样睡觉,使熊猫感觉器官能保持
警觉状态,随时准备对环境的变故作出积极的反应。

    静媛母子又睡了25分钟。在它们离开之后,萧灵跑过去检查它们在雪地上留下
的卧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卧穴下的雪竟丝毫没有融化。大熊猫浓密而厚实的毛
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而且短、粗又富于弹性,有抗压缩的性能,摸起来略带油性,
这些特点使大熊猫在寒冷而潮湿的雪地上可以减少散热。这就是它们能够随便睡在
雪地上的原因。

    萧灵找到了静媛母子刚刚采食过的58株竹子。发现其中55株是一年生的嫩竹,
熊猫取食了这些竹子的竹叶;另外3株是二年生竹,除取食了竹叶外,还用牙齿剥去
部分竹茎的坚韧的外皮,然后才吃下。

    整个冬天,萧灵调查了大熊猫静媛的50个采食基地,并分析了500团大熊猫粪便。
她发现,兴隆岭南坡大熊猫在冬天的食物中95%是巴山木竹的叶子,4%为巴山木竹
茎,1%为松花竹茎。

    兴隆岭的木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足以供应生活在那里的大约250只大熊猫的需
求。但是竹子的营养价值如何?大熊猫仅仅依靠竹子怎样维持自己的健康呢?萧灵
顺手采回来一些嫩竹叶,放在口中使劲地咀嚼,由于十分粗糙,绝大多数都无法下
咽。她又采了一些竹叶,放入锅里煮,但结果,她喝下全部淡绿色略带有清香的汤
之后,又十分艰难地嚼烂那些淡而无味的竹叶,很勉强地咽了下去。

    两位民工看见萧灵在吃竹叶,都跑过来关切地问:

    “小萧,你为什么煮竹叶子吃,生病了吗?”

    “不,我想试试人能不能消化竹子。”萧灵答道。

    民工们大笑起来。接着便开始认真地思索,并向她提了一连串的问题。

    “人真能消化竹子吗?”一位民工急切地问道。

    “只能消化一丁点儿,绝大部分都不消化。”

    “为什么呢?”

    “因为竹子的化学成份与草和树叶差不多,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所
以人不能依靠吃草为生。”

    “但是牛马为什么终生食草,而且十分肥壮?”

    萧灵打开笔记本,分别画了牛和马的胃肠构造,然后开始解释说:

    “牛的胃十分复杂,马则有体积庞大的盲肠,在牛胃和马的盲肠里面共生着大
量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能够把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再被牛马吸收利用。
同时,这些食草动物还有很长的肠子,让食物缓慢地通过,便于充分吸收营养物质。”
萧灵在笔记本上又回了人的消化道,又说道,“由于人的消化道十分简单,既没有
复杂的胃,而且盲肠已经退化了,其中也没有像牛和马那样共生的微生物。因此,
人不能消化纤维素。”

    “那么,大熊猫怎么能靠吃竹子为生呢?”

    萧灵又回了大熊猫的消化系统,只有简单的胃和很短的肠道,而盲肠则已经完
全退化了。她说:

    “依靠这个简单的食肉类类型的消化系统,怎样处理含有大量纤维素的竹子呢。
我也正在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对它的研究很有意义。将来我回到实验室
一定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天气一天天转暖,仔熊猫跟随着静媛度过了它出生后的第一个严冬。当山桃花
在山谷里盛开的时候,红胸太阳鸟从南方飞来,长尾蓝鹊为争占营巢地而吵闹不休,
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在山谷中回荡。随着润滋滋的春风从河道下游送来新
笋出土的信息,静媛带着幼仔沿着溪水向下游走去,开始在山野林间巡游觅食。香
甜适口,汁液饱满的巴山木竹新笋是大熊猫们一年一度丰盛的佳肴。由于这些竹笋
比竹茎和竹叶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更容易消化的淀粉、糖类,使静媛母子大大地改
善了“伙食”。

    萧灵和向明跟踪在静媛母子的后面,随时研究它们觅食新笋的行为。他们发现,
这两只大熊猫在一昼夜中共吃进56千克竹笋,相当干它们体重的52%;还发现,吃
进的竹笋经过五个来小时便被排泄出体外。静媛母子一般都选择粗大的嫩竹笋为食,
很少去采摘细弱的竹笋。

    为了弄清大熊猫吃笋时择粗弃细的原因,萧灵和向明选择了粗细两种竹笋各10
0根,带回营地。他们将笋壳和笋肉分开,再分别称重,发现细笋的肉、壳质量比是
1:2,而粗笋的则为2:1。剥去细笋壳和粗笋壳花费的时间大致相同,但是最后所
得到的营养补偿却大不一样。这就是大熊猫选食粗笋的原因。

    萧灵一面打开笔记本,一面兴奋地同向明讨论起来:

    “向师傅,你认为大熊猫最有趣的觅食行为是什么?”

    “吃得多,拉得快。”

    “没错,”萧灵接着又问,“还有别的吗?”

    “是不是很挑剔?”向明没有把握地想着说。

    “与其说挑剔,还不如说挑选更恰当些。”萧灵若有所思地继续说道,“经过
这几天的观察,我认为大熊猫在吃食时不仅受到取食时间的限制,而且受到其消化
道容积,消化时间以及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的限制。竹子中可消化的营养很少,
因此,熊描只能靠多吃才能满足需要。它的消化道容积又小,所以必须快吃快拉。
它消化和吸收的方式是积少成多。”

    “噢,我明白了,大熊猫所以要选择竹子中营养价值较高的部分,才能尽可能
地得到更多的营养呀!”

    “你说得对。这是大熊猫这个远古食肉类的后代,在转变为食竹之后的觅食对
策。”
    ------------------
  
小鬼论坛

TOP

雪地上的踪迹

   二、 每到雪飘的季节,秦岭山脉上颠连起伏的兴隆岭便成为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阴森森的铁杉耸立在高海拔封冻的山坡上,一簇簇的松花竹在寒风中相互偎倚,
往日青翠的枝叶而今已大半枯黄。在雾朦胧的天光下,呈现出渺无人烟的山林那种
特有的蛮荒景象。

    在海拔1700米处的一个峡谷里,靠近尚未完全封冻的溪水旁边,可以看见临时
盖起的几间简陋的小木屋。这是大熊猫考察队的冬季营地。当太阳爬上最近的山脊
时,才有几束淡淡的阳光透过原始森林,照射在小屋上面。

    四周静悄悄的,除了在山溪中仍然奔腾的激流,河岸上的大树。竹林和小木屋
都在冰雪的覆盖之下。

    但是这里有生命,在静谧的森林中生命在无畏地活跃着。

    沿着结冰的河岸,有两个紧裹防寒羽绒服的人,脚上穿着笨重的大头鞋,在没
踝深的雪地里跋涉着。突然,一棵高大的糙皮桦因承受不了冰雪的重压而折断,发
出一声巨响。这声音就在他们身后,他们停下脚步,静听了一会儿,然后继续溯流
而上。

    走在前面的是一个20岁上下的姑娘,她用一双聪慧的眼睛,观察着野生世界。
走在后面的是一个林业工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浑身透出山里人的机智和强壮。

    一团团白色的水蒸气从他们的口腔和鼻子里呼出,落到眉毛和头发上,结成了
冰霜。四面八方一片沉寂,只能听到喘气声和大头鞋踩在雪地上的吱吱嘎嘎声。他
们悄悄地走着,细心地辨认雪地上的踪迹,时不时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做些记录,或
是轻声交换点意见,深怕惊扰森林的宁静。

    在河水的分叉处,他们拐进一条细小的支流,溯水行进,直至源头。然后又翻
过一个分水岭。展现在这两人眼前的是一个小小的盆地。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
气压表,表明这里的海拔高度在1900米左右,气候更冷,树木稀少,一年生的草本
植物早已枯萎,只在蜿蜒穿过盆地的小溪两旁的雪地上,大片大片的木贼却依然青
葱繁盛。这是一种分布于北温带山区湿地上的藻类植物,从海拔650至2950米都有生
长,株高1米左右,茎中空,常充满水。茎外皮上有凸起的纵棱,晒干后可代替砂纸
作磨光材料。

    不少木贼的顶端都被野兽啃去,剩下高低不一的残桩。四周的雪地上留有许多
蹄印,大多是偶蹄类动物如牛羚、苏门羚和毛冠鹿的。毫无疑问,在冰天雪地里,
这片葱定富含水分的木贼就成为它们主要的食物和饮料了。在杂乱的有蹄类动物的
脚印之中,还夹杂一串大型猫科动物的梅花形脚印,足有拳头大小。

    当中年人俯身细察雪地上野兽踪迹的时候,年轻人已经估算出整个盆地中木贼
的蕴藏量,并算出这些木贼在长达五个月的冬季里,只能供养60至80只中大型食草
动物。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这些食草动物只能养活2至3只大型食肉动物。这就是生
命界的食物同金字塔法则:绿色植物供养大量的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又成为少量
食肉动物的食物,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呈金字塔状。经
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动植物不断地改造自己的身体结构、生理及行为,使之更好地
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尽管在如此严酷的冰天雪地里,木贼一偶蹄类动物一食肉动
物的生态系统仍然顽强地保持着。

    忽然,他们都闻到一阵淡淡的清香气味从木贼丛中飘散出来。这说明天亮之前
有一只雄林麝在这里停留过,空气中的香味正是它腹部香腺的分泌物所散发出来的。

    中年人抬起头来向远处望去,寻找林麝的踪迹。当看到雪地上一串很像野兔足
印排列的蹄痕时,他轻声告诉年轻人:

    “萧灵,你看这只香漳子向那边跑了。”他一边用手指向小盆地边上的一处山
谷。

    萧灵看了看雪地上的蹄痕,然后猜测说:

    “向师傅,你说的香獐子是林麝吗?它好像受惊了,在拼命逃跑!

    “是的。”中年人回答道。他叫向明,考察队员们都叫他“向师傅”。向师傅
是大家的向导,是辨认野兽足迹的能手。

    萧灵立即想起她在大学时曾在一本教科书上读过关于麝的一些知识:麝的前腿
比后腿短很多,当它们快跑时,后腿便远远抛到前腿的前面,就像兔子那样。

    她注意到雪地上只有三个蹄印是清晰的,而右前蹄时隐时现。她判断说:

    “这只麝肯定受伤了,它一只前腿总不敢着地。”

    “是的,它的右前腿伤得很厉害。”向明点点头,肯定地说。

    萧灵的心中立即涌起了一阵紧张的感觉,暗暗为这只跛脚麝的性命担心。在自
然界中,一只受伤的食草动物常常危在旦夕,那些饥肠辘辘的捕食者正在搜寻这样
的目标。

    跛脚麝的踪迹把他们引到一个僻静的峡谷里,横七竖八的倒下来的树木和干枯
河床上堆积下来的chan岩,使他们难以继续前进。

    萧灵灵巧地爬到一块高大的岩石上了望着。前面便是这只跛腿麝理想的居住地。
它像一般的林麝那样,喜欢独居,喜欢居住在被风吹倒的树木间和岩石嶙峋的悬崖
上,因为这些地方可以很好地防御敌害。

    萧灵似乎发现了什么。与此同时,向明也爬上岩石。两人俯伏下来,不声不响
地注视着。透过铁杉的树干和叶缝,隐约可以看到一只巨大野兽的身影俯伏在雪地
上。向明急忙从萧灵手中拿过望远镜观察。立即,这只猛兽的影子便被拉到眼前,
它那色彩斑澜的皮毛表明,这是一只凶猛的金钱豹。

    半小时过去了,三刻钟过去了,那只金钱豹居然没有一点动静,仿佛是一块化
石。卧在冰冷的岩石上的观察者也似乎冻僵了,一动也不动。但是两个人的心情却
是万分紧张:豹子的姿态说明它正紧张地盯着一个什么目标!

    事情终于发生了。树林中隐隐约约有个动物在移动,与金钱豹的距离正在缩短。
就在这一霎间,豹子闪电一般从地上一跃而起冲了过去。树丛中一阵激烈的骚动,
凶猛的咆哮声和凄厉的惊号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当最后一声长长的哀号停止之后,
寂静重新笼罩了山林。

    他们面面相觑。虽然他们的视线被树林遮住了,但是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使他们
想象得出刚才的全部经过,就像亲眼目睹的一样:这只金钱豹在浓密树丛的掩护下
悄悄接近那只受伤的雄麝,埋伏下来,而雄麝竟丝毫没有察觉,毫无戒备地走到了
金钱豹扑跃的距离之内。这时金钱豹猛吼一声扑向林麝,把张开的利爪深深抓进麝
背部的皮肉,同时狠狠地咬住它的脖颈,直到咬断它的颈椎骨。

    他们爬下岩石,径直向出事地点走去。当离那两只动物还有10来米的时候,透
过树丛可以看到这只具有黄地黑斑的豹子正撕开雄麝的腹腔,大口吞咽着那正在流
血的肝脏。这时豹子也发现了这两个大胆的入侵者,它站立起来,喉咙里发出咕噜
的声音,向他们掀起上唇,露出巨大的犬齿,然后极不情愿地慢慢转身,向森林深
处走去。这只凶猛的野兽承袭了它祖先遗传下来的本能——对人类的畏惧。因此,
在人类而前常常自动地退却下去。

    萧灵和向明彼此会意地笑笑,转身朝他们小木屋的方向走去。

    一连三天,豹子都在享用自己的猎物。直到第四天,向明再来检查时,发现雄
合的肌肉和骨头都荡然无存,雪地上只剩下一小块腹部的皮肤和雄麝的香腺。因为
麝香浓烈的气味,没有一种动物喜欢吃它。当他俯身去拾这个麝香时,发现旁边雪
地上有几个硕大的新足印。好像一个高大的男人光着脚走过雪地留下的脚印。不过
是前宽后窄,看不到后跟的痕迹,而前面五个趾头和利爪的印痕却十分清晰。

    向明立即返回营地,邀萧灵一起来跟踪这些新的足迹。他们被这些新的足印所
激动。萧灵问道:

    “这不会是熊的足印吧?”

    向明轻轻摇了摇头:“我想不会。熊都已经冬眠了。”

    “那准是大熊猫的啦!

    “大概没错,你看,”向明指了指地上的一串脚印说,“像一个内八字走路的
人踩出的脚印,两只脚都向内撇。”

    “是的,大熊猫和那些棕红色的小熊猫走起路来都这样。”萧灵继续说,“可
是我不明白大熊猫跑到这个危机四伏的地方来做什么?”

    “我也猜不透,不过你看这些足印的方向,它已经向竹林那边走了。”

    跟着大熊描的踪迹,他们翻过两道低低的丘岗,跨过两条结冰的溪流,来到海
拔1500米的一条山谷。这里气候相对暖和一些,河道中流淌着清澈寒冷的冰水。他
们发现,在一根倒伏在河面上的大树旁边,大熊猫曾踩着冰层到河中去喝过水,之
后转回来爬上这根独木过河去了。因为,河那边是一片巴山木竹林,是大熊猫冬季
的食物基地。

    虽然已经跑了许多路,太阳也偏西了,他们还是决定渡河,继续追踪这只大熊
猫。

    河并不宽,溪水也很浅,他们便从露出水面的石头上蹦跳过去。

    他们抓紧太阳落山前的时间,一面用双手拨开茂密的竹茎前进,一面仔细辨认
大熊猫的踪迹。

    “真累人,我恨不得一下子就找到这只大熊猫。”萧灵一边擦去脸上的汗水,
一边对她的向导悄声说。

    向明也有点着急,天黑之前要是还不离开这片竹林,他们就可能迷路。正在这
时,他忽然有了新发现:

    “小萧,快过来,有好东西!

    萧灵循声过来,看到地上有四个两头尖,中间粗,呈梭形的粪团,每个约红薯
大小,里面有未消化的竹叶。

    “大熊猫粪便!”萧灵立即掏出纸袋,一边拣取粪团,一边说,“我们带回去
两团作分析用,另两团就打散检查。”

    当向明把两团新鲜的大熊猫粪便掐碎时,他们都愣住了:从粪便中找出三小块
被咬碎的动物骨头残渣和一块较完整的蹄甲。

    “是香樟子的!”向明惊讶地说。

    “是的,蹄壳细小而狭长。”萧灵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一难得的证据,急急
地说,“难怪,它的足印出现在那个危险的山谷里。”

    一本权威的动物分类学教科书中这样写道:“大熊猫,栖于3000至4000米的高
山竹林之中,住树洞石隙。性孤独,不结群。能游泳,善爬树。主要以竹子的嫩枝
叶和竹笋为食,真可说是食肉类动物中的‘和尚’……”

    但是,现在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却完全不是这样。大熊猫粪便中的骨头残渣和蹄
甲,说明他们所跟踪的这只大熊猫并不单食竹子,也爱食肉,它绝不是一个“和尚”。

    紧接着的半个月跟踪观察,他们摸清了研究地区内大熊猫冬季居住地大致的范
围,经常的活动路线和一些吃食习性。萧灵觉得可以执行新的计划了。

    于是,她开始布置捕捉大熊猫的工作。

                              洞穴中的秘密

    仔熊猫出生的第三天,兴隆岭主脊上飘起绵绵的秋雨,转眼间,气温下降到3℃,
寒气袭人。萧灵担心洞穴中仔熊猫的安全,趁静媛离洞觅食时,来到洞口,打算观
察仔熊猫的情况。但是洞口被静媛用树枝和竹子挡住,她只好拨开它们,匍匐着爬
进去。她发现,原来堆放在洞穴里的竹子都被摆到了产仔的窝上面,把幼仔掩盖了
起来。

    萧灵小心地挪开巢上的树枝和竹子,才见到一只熟睡的仔熊猫。初生的幼仔肉
红色的皮肤,只有一层稀疏的白毛,双眼紧闭;一条较长的尾巴,相当于体长的三
分之一,这与它父母的尾巴比起来,相对地长得多。这只幼儿如此弱小,体重约有
100克,相当于它妈妈体重的千分之一,看起来只有大白鼠那么大。

    萧灵在窝的表层寻找另一只仔熊猫,但是到处都没找到。就在她翻动竹子,想
看看是否被压在寓巢下层时,不慎碰了一下那只熟睡的仔熊猫。它立即高声尖叫起
来,把萧灵吓了一跳!她急忙按原样掩盖好竹子,快速逃离洞穴。

    这时,在竹林中觅食的静媛发出一声嗥叫,连蹦带窜地奔回了洞穴。它进到洞
里,把正在啼叫的小仔抱起来喂奶,仔兽立即安静下来,它再用舌头舔幼仔的背、
胸和臀部,连肛门外面的排泄物也舔掉了,直到把幼仔清理得干干净净。

    萧灵跑回设在树上的观察哨。她的思绪还停留在熊猫的洞穴之中:

    前几天,两个幼儿还在母体子宫里的时候,它们分别通过脐带上的血管,源源
不断地从母体取得营养物质和新鲜氧气。它们在母大熊猫静媛的子宫中舒舒服服地
生活了四个半月。

    当第一个胎儿山静媛的产道中挤出来的时候,它一下子便坠落在冰冷的巢穴中,
先是在铺垫的竹子上静静地躺着,一动不动,直到几秒钟后静媛在移动身子时碰到
它的身体,它这才大声啼哭起来。静媛立即把它抱起来喂奶。在母亲毛绒绒的手掌
和胸前,这只幼仔在温暖和抚爱中安静了下来。

    第二个胎儿一坠地,大概立即就尖利地叫唤起来。但是静媛对这只不停啼哭的
胎儿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与动物园母熊猫产仔的情形是相同的。当第二只幼小的生
命停止呼吸之后,母熊猫把它与胎盘一起吃掉。母熊猫这种不同寻常的母性行为是
怎样形成的呢?

    那天晚上,萧灵回到自己的帐篷中,她翻看一本描写大熊描初生胎儿器官组织
学的书。书中写道: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发育还处在十分幼稚的阶段。生下来时几乎
不能动弹,其发育程度只相当于五个月龄的人类胚胎……

    这时山谷里刮起了大风,夹着雪粒和雨滴的高山风不停地摇晃着她的帐篷,她
禁不住打起寒噤来。同时悟出了某些道理。

TOP

过了山沟,又是一个挺陡的山坡。坡上酸枣树特别多。酸枣树的枝条上长着密
密的刺,那刺又长又硬,真讨厌极了。谁要是稍不留意,裤子衣服就会给刺扎住,
很不容易摆脱。幸亏我们的服装质地好,要不,恐怕要被撕得粉碎了。

    我们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才登上山坡。坡顶是一片向东倾斜的平地,长的主
要也是芒和芦苇,但是比山沟里的稀得多,也矮得多。这可能是由于坡顶的土壤比
较干燥的缘故。朝平地的南面一望,远远有一片树林。树林里传出来各种各样小鸟
的叫声,好像几十把二胡在演奏《空山鸟语》似的。这些小鸟叫得是那么和谐动听,
使我们暂时忘掉了这里是毒蛇的王国。

    当我们走近树林的时候,一群小鸟受了惊,“哗唉”一声飞走了。队长说,看
样子这是柳啻,一种专吃害虫的益鸟。

    这片灌木林非常美丽,绿油油的叶丛中夹杂着黄的、粉红的、紫的和白的小花,
随着微风送过来阵阵清香。如果不事先知道,谁也想不到在这花开鸟叫的树丛中,
会暗藏着伤害人的毒蛇。这里的蝮蛇可真多,一棵小小的树上,就绕着3条、4条。
在一棵栾树上,我们找到21条;最多的是一棵樱树上,竟有25条,几乎每个枝叉上
都有。蛇的体色跟树枝几乎完全一样,都是灰溜溜的,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奇怪的
是在芦苇和羊蹄大黄的枯茎上,也常常有蝮蛇。尽管芦苇和羊蹄大黄的枯茎是那样
纤细,它们缠绕在上面却非常稳当。

    电影摄影师林宝中面对着这么多的好镜头,真是兴奋万分。他拍摄了这个,又
拍摄那个,可忙坏了。电影摄影机断断续续地响着,他的助手也累得满头是汗。

    蝮蛇盘在树上,一动也不动。它们的姿态,粗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
似的。它们的尾部缠绕在树枝上,头部靠近枝梢,微微仰起,向着天空。身体的其
他部分左弯右曲,像松开的弹簧似地绕在枝条上。这种奇怪的姿态,引起了我们很
大的兴趣。

    “为什么它们都一动也不动地绕在树上呢?”

    好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可是谁也答不上来。

    队长想了想说:“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蝮蛇的这种生活习性,必然和它的生活
条件有联系。我们必须通过广泛的细致的观察,才能够把这里面的奥妙弄清楚。”

    队长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大家分散在树林的周围
进行观察。李雄和我被分配到林子的西南角。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斜,阳光正射在这
个角上,花蛇和蜜蜂正在花丛中穿来穿去,寻找食物。薄壳蜗牛在叶子上慢吞吞地
爬着,顶端长着眼睛的触角摆来摆去,好像在侦察什么似的。它爬过的地方,留下
了一条亮晶晶的白线,这是它的涎腺分泌出来的粘液干了的痕迹。别看它爬得慢,
一个小时也能爬3米呢!李雄非常讨厌蜗牛,痛恨它咬坏了蔬菜和葡萄叶子。可是法
国人却喜欢吃蜗牛。在法国,有好几个地方专门饲养蜗牛,为的是满足市场的需要。

    我们选定了一株向阳的小树,静悄悄地站在那儿,目不转睛地盯着盘绕在枝叉
上的那条蝮蛇。

    那条蝮蛇身上的斑纹非常清楚,是刚蜕了皮的。一般说来,刚蜕皮的蛇应当比
较活泼,它却像睡着了似地,纹丝不动。不会是条死蛇吧?我们正有点怀疑,忽然
听得一声尖叫,原来一只鹡鸰被它咬住了。这只可怜的小鸟伸了伸翅膀,
就不再动弹了。

    鹡鸰不是比蝮蛇的头大好几倍吗?蝮蛇怎么能把它吞下去呢?我们连
忙走近去看个究竟。真没想到,蝮蛇的嘴竟能张得比自己的头还大。它紧紧衔住鹡
鸰的头顶,鹡鸰的喙便弯向颈部。这样一来,它把鹡鸰吞
下去的时候,口腔和食道就不会被鸟喙的尖端刺伤了。它又把上颔斜向左侧,像合
拢折扇那样,把鸟的一只翅膀合了找来,再斜向右侧,把鸟的另一只翅膀也合了拢
来,然后使劲地把鸟往嘴里送。真是个巧妙的吃法!我看了看表,它从开始吞食到
把小鸟咽下食道,足足花了15分钟。

    我们明白了,小鸟不是常常停在枝头上休息吗?蝮蛇盘在树上那种姿态,对捕
食小鸟来说,是非常方便的。为了证明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我找了一根盘着腹蛇
的树枝,用竹竿轻轻地碰了碰树枝的梢头。那条腹蛇的身体的前部,就像弹弓似地
向树枝梢头冲了过来。不难看出,蝮蛇就是以这种敏捷的动作猎取小鸟的。这种习
性,是蝮蛇世世代代适应于这种生活环境的结果。

    这个疑问的解决,大大提高了我们实际观察的兴趣。我们正想换个地方再看看,
突然听到一阵哨子声。这是预先约定的集合信号。我们只好放弃进一步观察的打算,
朝着哨子响的地方走去。队长、张大夫、老韩和小周,已经在等我们了,一边在谈
论着各人观察到的结果。小周看到我,立刻兴奋地抓住我的手臂说:

    “真有意思,我看到两条蝮蛇抢吃一只小鸟!我刚走到树林南面,便听到‘吱’
的一声尖叫,随着这声音一找,原来树叉上有一条蝮蛇,咬住了一只小鸟。一会儿,
小鸟的头被蛇吞进了嘴里,身子却还露在外面。忽然邻近树枝上的一条蝮蛇伸过头
来,一口咬住了小鸟的后腿。两条蛇互不相让,都紧紧咬住小鸟不放。咬着小鸟头
部的那条蛇吞得比较快,才几分钟,便把大半只小鸟吞了进去。两条蛇的嘴尖都碰
上了,咬住鸟腿的那条蛇还不肯放松。结果,咬着鸟头的蛇不仅吞了整个小鸟,还
把另一条蛇的半个身子也吞了下去。当时我心里想:这倒霉的蛇,很可能被它的同
伴当点心了!没想到它的同伴却不再往下吞了,过了一会儿,还把它慢慢地吐了出
来。那条蛇被吐出来以后,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我以为它死了,用竹竿碰了碰它的
身体。它却扭动起来,说明并没有死,不过暂时昏迷罢了。过了大约20多分钟,它
又抬起头来,恢复了原来的姿态。您看这多奇怪!”

    这的确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我没有看到。林宝中更觉得惋惜。要是用电影
机把这珍贵的镜头拍摄下来,就可以让千百万人都能够看到稀奇的自然现象了。

    队长也说小周看到的现象不容易遇到,很有价值。他认为那条蛇被吞进半截身
子,又被吐了出来,是因为它比较长,如果身体比较短小,很可能被整个吞下去了。
他说他曾经看到过一条36厘米长的愎蛇,吞下了一条24厘米长的红脖游蛇。过了13
天,红脖游蛇才变成粪便排出来。这粪便还带着红、绿、黄和其他色彩的鳞片,因
为角质的蛇皮和鳞片是很不容易消化的。讲到这儿,队长想了想,忽然问大家提出
了一个问题:

    “你们说,如果一条毒蛇被另一条毒蛇咬伤了,它会不会中毒?”

    “不会,”老韩很有把握地回答说,“因为同一种毒蛇的毒素是一样的,它们
的身体里都具有抵抗这种毒素的‘抗毒素’,所以不会中毒。”

    这个看法不仅小周和我赞同,张大夫好像也在点头。可是队长却摇摇手说:

    “不,在以前,我也和你们一样看法,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被同种的毒蛇
咬了,或者毒蛇自己咬自己,也会中毒,中毒厉害的也会死,只不过是它的抗毒能
力比人来得强罢了。有一回,我喂小白鼠给腹蛇吃。笼子里的几条蛇大概是饿急了,
都来抢食,结果有一条腹蛇的头部被另一条咬伤了,出了一点儿血。我以为不要紧,
谁知道不一会儿,它的头部就肿了起来,一直肿到颈部,连嘴都肿得合不拢来,左
边的毒牙也露出在外面。同时还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那条被咬伤的蛇好像渴极了
似的拼命地喝水。我计算了一下,在14分钟内,它接连喝了216口水,把一盘水差不
多喝光了。再过了两个多小时,它头部的肿才渐渐地消了。”

    张大夫听了,连声说:“这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多喝水能够加快排出毒素。
我们抢救蛇伤病人,也常常给病人输液,有时候每天要输液1000毫升以上呢!真没
想到,毒蛇自己在进化过程中就已经获得了这种喝水解毒的本领了。”

    不久,大家都来齐了。小周很得意,把他的奇遇向每个人都说了一遍,还把队
长和张大夫刚才所说的话告诉了大家。

    队长看时候已经不早,决定不再继续观察,立刻下山。

    我们排成单行,照来的路线往回走,仍然是队长领头,李雄殿后,其他的人一
个紧跟着一个。这样走法又快又安全。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回到了海滩上。队长
点了点人数,才叫大家休息。

                            海猫和蝮蛇的斗争

    回到海滩,差几分就是午后两点了。吃过午饭,大部分人都留在宿营地整理动
植物标本和岩石土壤标本,张大夫、老韩、小周和我,划着小舢板去看海捞孵蛋。

    海猫是常常跟在海船后面飞行的海鸟,一般人当它是海鸥,其实它和海鸥是有
区别的,尾羽上有一块黑色横斑。因为它叫的声音有点像描叫,所以叫它海猫,又
叫黑尾鸥。

    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下午。我们的小舢板平稳地逆着海流前进,绕过岛的东南
角,就到达岛的东面。这里的海猫虽不及西面悬崖上那么多,但是地势比西面低,
还能攀登上去。我们在一个小海湾里找到了一块可以靠舢板的岩礁,从这里跳上岸
去。

    上岸之后,我们立刻向海猫密集的峻岩攀登。海猫的听觉和视觉很敏锐,想要
不惊动它们是不可能的。我们离开它们还有几十米远,它们就成群地飞了起来,大
声地喧叫着,好像向我们示威。张大夫让我们做好防御准备,因为海猫是会袭击人
的,如果我们触动它的窝的话。

    我们爬到岩石上,就看到了海猫的窝。窝就在岩石的隙缝里,构造很简单,里
面不仅有蛋,还有海猫在孵蛋呢!海猫亦和山斑鸠一样,也是雌的和雄的轮流孵蛋
的。孵蛋的时候,它一点也不怕人。我们走近它,它若无其事地动也不动,甚至赶
它它也不逃走。老韩索性一把把它抓住,它才发出尖锐的刺耳的叫声。这一叫可坏
了,惹得空中飞翔的许多海猫也跟着叫了起来,“吉阿!吉阿!”声音响彻云霄,
令人毛骨悚然。它们一再从空中扑了下来,好像要抢救这只海猫似地。小周看情况
不妙,连忙放了一枪。海猫暂时惊散了,但是很快地又聚集拢来。在我们头顶上盘
旋喧叫。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只好把这只海猫放了,赶紧掏蛋。聚集在空中的海猫
还不肯散,不过叫的声音稀了些。

    我们抬了满满一小筐蛋,就回到舢板上。小周却埋怨我们不该放走那只海猫,
他说要是带回去养着该多好呢!我们划着小舢板,转到岛的东北角,这一带几乎全
是一二百米高的悬岩,要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岩顶。张大夫要我们小声说话,让小舢
板靠近岸边,静悄悄地用望远镜观察海猫的活动。海猫大概没有发觉我们在偷看它
们,在岩礁上休息的,在海面上游水的,在天空里飞翔的,都显得很安静。在窝里
孵蛋的海猫,有的露出头来,一动也不动地注视着蓝色的天空,可能在等待另一只
海猫给它叼回来一条小鱼吧!

    海猫是杂食性的水鸟,以吃动物为主。它的食谱很广,不仅吃鱼,吃昆虫、螺
蛳、虾子、海星和鼠类,也吃种子和果实。它能吃晰蜴,是否也能吃蛇,到现在还
没有弄清楚。

    正当我们看得出神的时候,忽然,海猫成群地惊飞起来,到处响起了“吉阿!
吉阿!”的叫声。

    “注意观察,是什么惊扰了它们?也许有蝮蛇爬到它们的窝里去了。”

    张大夫的话还没说完,果然从天空中落下一条蛇来。这条侵犯海猫窝的毒蛇,
被海猫叼起来,抛到海里去了。

    这是一场多么紧张的斗争啊!小周非常惋惜地说:“真可惜!如果林宝中一起
来,把这个景象拍成电影,那多好呀!”

    张大夫也认为这是罕见的现象,他说:“海猫把蝮蛇丢到海里去的动作,很像
澳洲的笑鸟。笑鸟比海猫大一些,嘴又长又尖,叫的声音很像人在哈哈大笑。它特
别喜欢吃毒蛇、晰蜴和田鼠。奇怪的是,当它捕到蛇的时候,总是先把蛇从空中摔
下来,摔死了才吃;如果一次摔不死,还会连续地摔上好几次,直到摔死才罢休呢!”

    老韩听了之后,不禁感叹地说:“自然界真是无奇不有,人们从认识自然到控
制自然,那还得付出多少精力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