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center]姓氏:云[/center]



祖宗:缙云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云姓是个古老的姓氏。《路氏》上说,颛顼的后代之中有云氏。而根据《姓氏考略》上记载,云姓是缙云氏的后人,望族出于琅琊、河南。据后世学者考证,缙云氏缙云氏是黄帝时人,也是以官为氏。缙云,是黄帝时一种官名,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叫做缙云氏,传到后来,就以“云”为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一支云姓,在《魏书·官氏志》上记载,曾有牒云氏改为云氏。

郡望:

  琅琊郡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在今山东境内。
小鬼论坛

TOP

[center]姓氏:苏 [/center]



祖宗:昆吾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苏姓家族是颛顼祝融氏的后代,陆终生儿子昆吾,被封于苏,就是邺西苏城。而根据《苏洵族谱·后录》的记载,苏氏先祖出于高阳,高阳的儿子叫称,称的儿子叫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就是祝融,后代为司马氏。而他的弟弟吴回生有陆终,陆终生子六个儿子,次子昆吾就是苏姓的始祖。

郡望:

  1、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
  2、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
  3、蓝田县:秦置县,再今陕西省蓝田县。
  4、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5、河内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苏氏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迁到今甘肃省河内地方。


PS: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TOP

[center]姓氏:潘 [/center]



祖宗:季孙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潘氏来源有三支:
  第一支潘氏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他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子孙因而以地为氏,称为潘氏。望族出于广宗、河南。季孙的采邑潘地,就在现在的陕西省的北部。
  第二支潘氏出自华姓。根据《姓氏寻源》上记载,潘氏是楚国公族华姓的后代,是以字为氏的姓氏,祖宗是潘崇。潘氏家族在楚国较有权势,楚成王时,潘崇任太子商臣的师傅。商臣继位为穆王,就封潘崇为太师。潘崇的子孙就“以父王字为氏”,而称潘氏。这支潘氏的姓源可追溯到上古的颛顼帝高阳氏,发源于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第三支潘氏是由改姓而来。北魏时少数民族中有破多罗氏,改为“潘”氏,其子孙亦称潘氏。

郡望:

  1、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205年)改秦三川郡治郡。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堂号:

  黄门堂:晋代潘岳为河阳令,累官黄门侍郎,诗作是最好,和陆机合称“潘陆”。
  潘氏又以“荥阳”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在今河南荣泽县西南。


PS:

一、出自姬姓后裔

潘姓的最早起源与我国早期的姬姓关系非常密切。姬是我国远古时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姓。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部族首领,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黄帝本姓公孙,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为姬,黄帝曾居住在轩辕之立(在今河南新郑县轩辕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

传说黄帝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黄帝时代的部落争霸斗争中,黄帝借助各种力量,取得了绝对胜利,征服了天下。从此,黄帝成为至高无上的代表,姬姓也成为尊贵的姓。后来的许多帝王和一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以姓姬为荣耀,自称或被称为是黄帝姬姓的后裔。

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的有14子,共12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些姓的后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相传都与黄帝有关。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商人的始祖契,相传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后稷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后稷承袭了姬姓,其后代建立了周朝。到周文王时,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被封在毕国(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后人称他毕公高。毕公高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他同召公等大臣一起辅政,使周的经齐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形成“成康之治”的局面。

毕公高的小儿子叫季孙,他的封邑在番(今陕西北部一带),于是他的后代就以时地潘为姓。今天陕西北部一带成了潘姓最早的发源地。



二、出自楚公族后裔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姬姓)陆终娶鬼方氏女姑为妻。女姑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女+贵)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女+贵)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教师。到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后来荆君的儿子建立了楚国。

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今江苏、浙江,北到山东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春秋时期,楚国也有人以潘为姓。关于楚国的潘姓人,其祖源史无记载。楚成王时,潘姓中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楚王手下的最高执政官,有军政大权,相当今总理)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商臣立为太子。

几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又想废掉商臣,立宠妃所生的小儿子职为太子。商臣也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 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成王最宠爱的妹妹芈(m丫),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商臣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江芈发怒了,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杀你呢!”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说:“你甘心做职的臣吗?”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伺:“你愿意逃走吗?”商臣答:“不愿意!”“那么你敢做大事吗?”商臣想了一想说:“敢!”于是,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成王。成王知道难逃活命,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商臣却说:“熊掌难熟烧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成王无奈,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商臣继位即楚穆王,除封他的师傅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地仍有这支潘氏的后裔。


三、出自北魏时鲜卑族的破多罗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北魏孝文帝把国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为了使鲜卑人适应由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转变,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鲜卑族的旧习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提倡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准用鲜卑语而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在北魏这次大规模的改姓过程中, 曾把繁杂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一个或两个字的汉族姓氏,其汉姓化的方法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个字译成对应的汉字,其中破多罗氏的破与潘同音,故把破姓改成潘姓。从此,这支由鲜卑人改姓潘的后代就留在了中原,在今河南一带活动。

介绍文件
潘姓迁徒史
潘姓迁徒史

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晋时,有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时又有潘姓迁入 今湖北随县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时,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历史上另外两个郡望。

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国南方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南迁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

明清时期,潘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TOP

[center]姓氏:葛 [/center]



祖宗:葛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葛氏有南北二支源流。传说葛氏出自葛天氏。根据《风俗通》上记载,葛氏乃上古葛天氏的后代。据考证,北方葛氏是传自葛伯之后。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夏朝时诸侯有一位葛伯,他的子孙以国为姓,称为葛氏。而《孟子·滕文公》也记载,当时汤居在毫这个地方,与葛伯为邻。此外,《魏书·官氏志》还记载,后魏时有贺葛氏曾改为葛氏。葛氏的子孙在《姓氏考略》也有记载。葛国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诸侯国,他们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葛,古代的葛国就在现在的河南省上蔡县东北的一片地方。我国有南方和北方不同宗的葛氏。而江南葛姓是东汉初年由洪氏分出来的,南北两支葛氏没有血缘上的关系。

郡望:

  望族居于梁郡,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县以南一带。而《百家姓》上注说是顿丘郡,就是今天的河北清丰县西南一带。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在今河南省清丰县

TOP

[center]姓氏:奚 [/center]



祖宗:奚仲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夏禹时代,车正(造车官员)奚仲,受封于邱(今江苏州市境),他的儿子便以父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奚。

郡望:

  1、东汉置礁郡,现在安徽省毫州市。
  2、《姓源》记载:“夏车正奚仲迁于邱,其后遂称奚氏”。望出谯国。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不详

TOP

[center]姓氏:范 [/center]



祖宗:士会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范氏的始祖是迄今4000年以前的圣君唐尧,是一个以地为姓的姓氏。范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是帝尧的裔孙刘累的后代,尧的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汤诸朝,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不久被周宣王所灭,当时杜伯的儿子就跑到晋国,被任为士师,并因官命氏改姓为士,待到他的曾孙士会的时候,做了晋国的上卿,食采于范,于是士会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邑为氏”而姓了范。而《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范氏是帝尧的裔孙刘累之后,出自伊祁氏,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夏朝为御龙氏,商朝为豕韦氏,周朝为唐杜氏,周室衰落后,投奔晋国,称为范氏。古代的高平,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高平县,位置在晋城县的北方,曾是范氏祖先的采邑,我国范氏人家就发源于此。望族居于高平郡,就在今天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郡望:

  1、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置郡。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2、高平郡:历史上设此郡共三处:其一为西汉置高平县,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为东汉章帝置高平县,晋太史元年改山阳郡置高平郡。其三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西周成王时,迁于杜。公元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TOP

[center]姓氏:彭[/center]



祖宗:彭祖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 彭为八姓之一。

郡望:

   1、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淮阳郡:汉高帝时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3、宜春县:汉置宜阳县,隋复改宜春县。

堂号:

  可祖堂、长寿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铿封于彭,他的道值得后人学习(古典文学“其道可祖”),人称“彭祖”。彭祖活了800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史,所以又叫“长寿堂”。
  彭姓又以“陇西”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春秋时彭氏已向西、向南迁徙。此后至晋代,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氏又有播迁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者。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迁居彭州宜春(今属江西)。彭构云5世孙彭玕\居于庐陵吉水之山口村,其子孙分布于今吉安市、吉安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彭玕\6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彭嗣元8世孙彭跃次子彭延年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氏入粤始祖,后分出漳州、泉州等支派。其中彭延年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朝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氏始祖。自清代开始,闽、粤彭氏有部分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迁徙至东南亚及欧美。

TOP

[center]姓氏:郎 [/center]



祖宗:费伯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朝时,鲁懿公的孙子费伯率领军队驻扎郎城(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费伯的子孙就在郎城定居下来,并以邑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郎。

郡望:

  《通志氏族略》记载:“姬姓,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望出中山、魏郡。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现在河北省定州市。

TOP

[center]姓氏:鲁 [/center]



祖宗:伯禽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鲁氏的得姓,在众多的古籍中均有记载,其得姓始祖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死后,其子伯禽先前已受策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初受封 到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 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 国时,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 城邑),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鲁了。

郡望:

  未知

堂号:

  有史书记载的鲁氏的郡望堂号较少。
  后汉设置了扶风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

迁徙分布

  起初鲁氏多分布在山东省。当时的鲁国,拥有非常广大的封地, 包括现在山东省滋阳县东南,到江苏省沛县,安徽省泗县的一带。早 期的鲁姓人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灭掉。被迫迁居下邑(国都以外的所 属城邑),鲁姓人士也就逐渐向其他地区繁衍。今出现在浙江绍兴等地。

TOP

[center]姓氏:韦 [/center]



祖宗:韦伯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 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 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郡望:

  1、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 阳侯,是为此号。
    2、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 为其堂号郡望。

堂号:

  京兆郡:汉初元年设置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 所在长安。相当于今之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 以西。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 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 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 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 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 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 。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 。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