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center]姓氏:何 [/center]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小鬼论坛

TOP

[center]姓氏:吕 [/center]



祖宗:大岳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
  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TOP

[center]姓氏:施 [/center]



祖宗:施父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2、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后汉置吴兴郡,现在浙江省湖州市。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不详。

TOP

[center]姓氏:张 [/center]




祖宗:张挥

分类:赐姓和避难改姓

姓氏起源: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郡望:

  1、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4、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堂号:

       \"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TOP

[center]姓氏:孔 [/center]




祖宗:父嘉

分类:赐

姓氏起源: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 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郡望:

  1、鲁 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2、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 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
  3、会稽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 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堂号:

  有“阕里堂”和“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

迁徙分布

  1、孔姓最初的发源地之一应该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到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了下来,可以是算是孔氏 的第一次东迁了。这次东迁意义很大,以至后世鲁地竟成了孔氏繁衍 的居住地。
  2、从汉代开始,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但是,由于官职调遣、战乱等的原因,有许多人从今天的山东、河南向其他省迁徙。
  3、西汉时,孔子襄曾任长沙太守,孔氏还有迁至今陕西的。
  东汉时,河北、河南、广东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迹,东汉末孔潜一 族在浙江绍兴发展为望族。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时候,中原孔氏有一支随宋氏南渡,赐地衢州。
  4、宋、明时期,北方的山西、辽宁等省,南方的江苏、云南、贵州 、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清代以后,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都有孔姓华人。

TOP

[center]姓氏:曹 [/center]



祖宗:振铎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一、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 氏的始祖。
  二、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 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三、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

郡望:

  1、曹姓的郡望主要有谯郡、彭城郡、巨野县等。
  2、谯郡是东汉末年从沛郡分出的。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的 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之间的地方。
  3、彭城郡是西汉时设置的,东汉时改为彭城国。大约在今天的山东 微山县,江苏徐州市、沛县东南部。
  4、晋时设置了高平郡,在今天的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 间的地方。后来有多次变迁。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还有被康 国之后冒姓的记录。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 的繁衍时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 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

TOP

[center]姓氏:严 [/center]



祖宗:未知

分类:以庄为氏

姓氏起源:

  由庄姓得来,战国时期,楚国一位君王叫侣,死后溢号庄玉。他 的子孙便以庄为姓,相传到东汉时,汉明帝叫刘庄,他不让别人姓名 与他相同,令姓庄的人改为姓严。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
  望出天水、冯诩、华阴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华 [/center]



祖宗:考父

分类:以封地为氏

姓氏起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宋戴公子考父,受封于华,他的子孙便 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华。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常德市。
  据《广韵》记载:宋正考父食邑于华,后以为氏。望出武陵、平 原、沛国。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金 [/center]



祖宗:少昊

分类:以人或赐姓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少昊金天氏。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 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称金氏。
  2、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汉代,匈奴休屠王的儿子 叫日磾,在汉武帝时,归顺于汉室。由于他曾铸铜人像(又称金人) 以祭天,遂被赐姓\"金\"氏,称金日磾,从此他的子孙就统统姓了金。
  3、为刘姓改姓为金氏。唐末五代时,吴越国(十国之一)开国 之王钱鏐的\"鏐\"与\"刘\"为同音字,为了避嫌,便将吴越国中的刘氏改 为金氏。

郡望:

  彭城郡:西汉地节元年改楚国为彭城郡。东汉章和二年改为 彭城国,治所在彭城。南朝宋改为郡。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 在长安。三国辖区改为京兆郡。

堂号:

  \"丽泽堂\":宋朝的时候金履祥最长濂洛之学,皇帝召他任国史馆编修,没到任就死了。他曾在丽泽书院讲学,所以称\"丽泽堂\"。 金姓又有以\"彭城\"、\"京兆\",为其堂号名的

迁徙分布

  金姓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 ,后徙曲阜。穷桑在今山东曲阜市北。新罗,朝鲜古国名,与高丽、百济并立,其国王姓金。金日磾家族居住在长安,累世官宦。南北朝 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人。唐朝 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四姓之一有金氏 。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 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 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 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在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TOP

[center]姓氏:魏 [/center]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邑或国名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 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 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 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 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 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 治进士,后改姓魏。

郡望: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 (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 、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 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

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 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 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 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