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韶石秋韵

    一座山因一曲古乐而得名,一座城市又因为
  这座山而得名,这就是韶石山的神秘与魅力。
  ----------题记

  1  
      秋天,是韶石山最美的季节。在平和的秋阳下,丹崖秀立,碧水流淌,熏风飘荡在旷野空谷,催开了漫山遍野的杜鹃,鸟鸣虫啼,竹涛松声,拨响了来自天籁的声音。
  我是为寻找一个失传多年的古乐而来,攀登在狭长陡峭的石径上,犹如穿行在历史的记忆中。
  遥想4000多年前同样的一个秋天,有一位白发飘逸的长者,带着随员从中原经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在他原来的想象中,岭南只是一片瘴气弥生的蛮野之地,没想到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让人赏心悦目的明山丽水。长者被感动了,踏着爬满杂草的泥径,攀上山巅,俯瞰着山下稻浪滚滚、歌舞升平的丰收景象,灵感随之而动。
  长者迎风而立,口衔翡翠般的长箫,一道行云流水、气势恢弘的乐曲油然而生,情情切切,绕过造型各异的三十六石,驾着彩云飞荡。潜伏在草丛中的万兽为之而舞,栖居在树上的千鸟为之而歌,耕作在田野间的百姓为之而呼……
  白发长者走了,那仙曲般的音乐却久久未散。
  后来,人们才打听到,这奏乐的长者,是南巡到此的舜帝,那美妙的音乐,叫"韶"。
  于是,在南岭的群山中,这座舜帝南巡奏韶乐登过的山,被命名为韶石山。唐代的《元和郡国志》中便留下这样的记载:"昔舜游,登此石,奏韶乐,因而名之。"

  2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远古时代"禅让"的故事:年老的尧帝看中了孝德双全、勤劳肯干的舜,不仅把自己两个美丽的女儿双双嫁给他,而且还把帝位禅让给他,舜年老时又把帝位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或许,不少人都以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历史传说。其实早在先秦时代的史料中,就已经有尧、舜的记述,孔子和孟子在其讲学中,"言必称尧舜"。"尧日舜天",是当时人们最向往的"乐土"。在史学家司马迁笔下,舜这位"三皇五帝"之一的明帝,有着极为传奇的一生。
  舜,亦称虞,姓姚,名重华,生于公元前2372年中国父系氏族晚期,是中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是我国伦理道德文化的创始人。故《史记》有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书》也有"德自舜明"的记载。
  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实干家,耕田、打鱼、制陶、筑城,样样能干,他还把这些技术教授给百姓;舜又是孝与德的化身,他执政时推行文治,"德为先,重教化",使国家长治久安,深受人民的爱戴。身为部落最高首领,舜帝从未贪图享受,他喜欢四处出巡,考验民情。在其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已经是80多岁高龄的他,作出了一大惊人举措,翻越南岭,考验化外之民。
  此行,舜帝早已认识到南巡岭南的艰巨,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没有让娥皇、文英两位娇妻随行,只是带着几员随从大将前往。山高路断,断不了他们跨越南岭的信念;水湍雾朦,蒙不住他们寻找前途的眼睛……春去秋来,风餐露宿,他们终于翻过莽莽的五岭,领略了岭南的无限风光,奏响了美仑美奂的《韶乐》。
  相约着南下寻夫的娥皇、女英从南来的《韶乐》中,听懂了舜的心声,丈夫已功成名就,踏上了不归之路,再也不会回到她们的身边。她俩不禁在竹林里抱头痛哭,血泪飞洒在竹子上,从此潇湘产一种红泪斑斑的竹,叫"斑竹"。
  果真,舜倒下了,倒下在南巡的归途中,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之人。人们以山为陵,舜化归大地。
群而不党,合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古今中西,沉吟浅唱,愿看天下好文章。
小鬼论坛

.
3
  韶乐是舜帝留给我们的一笔伟大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博大精深的音乐,最能体现舜的道德追求。舜帝深悉音乐的力量,为息兵戈,他常以韶乐为武器,感化四方蛮族,使之统归。
  韶乐内涵深遂,形象博大,似高天,像大地,是一部超群绝伦的作品。今天,虽然韶乐早已失传,但我们仍然能从古人的评价中感受其无穷的魅力。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曾为吴国公子季札演奏《大韶》乐舞,见多识广的季札叹为观止:\"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帱也。\"
  作为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在公元前516年的一个秋夜,第一次\"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发自内心地感叹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韶乐之\"和\"与\"尽美尽善\"的核心思想,对孔子创立其以\"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韶乐作为\"大乐\",对我国礼乐制度的形成、人与\"天地同和\"的基本理念、以民本主义为基础的\"文治\"思想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在韶乐渐渐失传的秦代以前,韶乐一直都是历代帝王祭祀天地、四望之神、郊庙及宴飨时所用的\"大乐\"。

  4
  或许你没有想到,韶乐的诞生地,有可能就在韶关,有可能就在你眼前这座山峰--韶石山。这不是我的臆测,而是一位专门研究韶乐的历史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位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舜时代的韶乐是南方苗蛮部族的文化,其起源于南岭周边的粤北、湘南地区,在舜与苗蛮的战争、交流、部族融合中传至中原,成为三代时期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正是如此。韶关地区不仅有大舜、象、叔均、娥皇和女英的许多传说,而且还有许多纪念舜帝南巡奏韶乐的古迹,如九成台等。那飘荡过美善无比韶乐的韶石山,更是历代文人雅士推崇之地,甚至于爱乌及屋,在隋朝,人们还把距韶石四十余里、在浈武之水交汇处崛起的一座山水城,改名为韶州,也就是现在的韶关。
  我攀韶石前,沿着浈江远眺韶石,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意境:雨天里,韶石诸峰在云雾中穿行,如走兽飞龙,变幻莫测;晴天里,韶石群山拔地而起,奇态各异,尤其是在上好的阳光下,其特有的丹崖赤砂,闪出迷人的朱光,如佛光临照,给人\"一片红城万仞山\"之境。
  在南北朝的某一天,那踏遍大江南北的地质学家郦道元,也像我这样远眺韶山。他是在越过梅岭沿浈江而下时,被这片\"红峰\"所吸引的,他赶快下船,对实地进行了一番认真考察,并在其著名的《水经注》中,对韶石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曲江)之韶石北山,南流迳韶石下,其石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弥历一纪。\"
  最能感韶石之灵气、取韶石之精华的,自然是在韶石山下长大的张九龄。这位开一代初唐诗风、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佳句的唐朝名相,对韶石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踏遍韶石山诸峰,寻觅舜帝足迹,抒写了许多赞美韶石山水的诗篇,让中原的人们向往岭南的奇山异水。
  在旧版的《韶州图志》中,有一幅张循州绘的《韶石三十六图》,这是最早的一张描绘韶石的地图。张公是谁?一直是个谜。最近,韶关学院历史教授宋会群经研究后大胆推断,张公者,张九龄也。我一听,豁然开朗,只有九龄公才有如此雅兴,难怪若干年后,排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被贬到粤北任阳山县令,人还没到,就先来信向韶州的朋友借阅《韶州图经》。他还即兴作诗云: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未知名访信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亦逢佳处便开看。
  这\"曲江山水闻来久\"一句,成了韶石最好的一句广告词。
  其实,韩愈少年时就来过韶州。他幼年丧失双亲。当时,其长兄韩会被贬韶州刺史,就带着年仅10岁的弟弟小韩愈来到韶州。两年后,长兄韩会病故,韩愈随嫂子郑氏返回河南老家。公元803年,关中地区大旱失收,民不聊生,唐德宗却不准减免租税,身为监察御吏的韩愈即上疏为民请命,因措词激烈,触怒皇帝,结果被贬为阳山县令。韩愈因而重来韶州,从此留下\"韩愈过岭,先借《韶州图经》\"的佳话。
  韩愈虽在阳山多有惠政,受到人民的爱戴,但仍受到朝廷排挤,甚至在晚年,遭贬到更为偏远的潮州。正当绝望时,皇帝大敕天下,让韩愈看到了重回中原的希望。他的韶州朋友张使君写诗道贺,韩愈欣然应和:
  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
  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韩愈对舜帝的崇敬之意。
  两百余年后,一个细雨迷朦的秋晨,浈江边的小船上走下了与韩愈命运相似、名望也相似的大学士苏东坡。
  他似乎已不大在意自己是第几次被贬,流放的日子并没有填塞他豁达的胸怀。他冒着细雨朝山坡上的尽善亭走去,登亭远眺早已神往的韶石,顿时诗兴大发,连吟三首,其一为:
  双阙浮光照短亭,至今猿鸟啸青冥。
  君王自此西巡狩,再使鱼龙舞洞庭。
  苏轼的到来,韶阳太守狄咸大喜过望,盛情款待,特邀他畅游韶石。韶州城边有一座纪念舜帝的古建筑九成台。狄太守见大师在此,当然不会放过,请他为九成台作铭。
  东坡先生把酒临风、欣然命笔,感叹自秦以后韶乐之逝久也,然韶乐虽亡,其美妙的声音永远存在于天地间,存在于人心中:
  尝试与子登夫韶石之上,舜峰之下,望苍梧之渺莽,九疑之联系。览观江山之吐吞,草木之俯仰,鸟兽之鸣号,众窍之呼吸。往来唱和,非有度数而均节自成者。非韶之大全乎,上方立极,以安天下。人和而气应,气应而乐作。则夫所谓箫韶九成,来凤鸟而舞百兽者,既已粲然陈毕于前矣。
  离开韶州后,东坡先生被贬到惠州做官,心里仍对韶石念念不忘。望着朗朗秋月,惆怅顿生,他写下了长诗《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只知楚越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
  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
  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
  欲从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
  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
  仙山一见五色羽,雪树两摘南枝花。
  ……
  自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之后,韶石山下的浈江便成了沟通岭南岭北,连结长江、珠江的主要航道,人来人往。特别是在宋代,韶州佛教极盛,韶石诸峰的庙宇亭台极多,又以上京古道沿途最密。这些庙宇亭台,成了过往文人住宿和吟诗的好去处,由此而过的文人墨客越来越多,他们每过韶州,或远望韶石,或进山一游,留下了大量名章妙句,有抗金名相李纲的\"岂独有情能率舞,至今峰石亦低昂\",有工部尚书余靖的\"双阙倚天秀,一迳寻云上\",更有著名诗人杨万里的\"金钟大镛浮水涯,玉瑟瑶琴倚天半\"的名句。
  到了元、明、清以后,来这里游玩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墨客更是数不胜数,如王士祯、廖燕等。可以说,不登韶石,不能说到过韶州、到过岭南,而\"虞舜\"、\"韶乐\"更是他们在诗文中常引用的典故。
  由于韶石为砂砾石质岩层,易于镌刻,文人们写下的诗文有些被刻在上面,成了今天众多的摩崖石刻。可惜年代久远,受到风化,现在发现的十多处摩崖多已字迹剥落,不可通读。
  而那些接待过苏轼、杨万里们的庙宇,也早已人去楼空,但许多屋宇、佛像、神台、碑刻残存,可以想见当年盛况。因为残存寺庙多建于岩洞之中,当地人称为岩庙,此亦为岭南罕见的一大特色。到如今,这些作为历史见证的岩庙、摩崖,成了韶石山的两大看点。
  清代学者屈大均曾亲来韶石山作实地考察,并在其《广东新语·韶石》这样评价道:
  \"大抵粤之山,罗浮最名;粤之石,韶石最名。\"

TOP

.

 5
  弹指间,四千余年过去了,韶石山仍然是那么地奇秀、清幽,韶石之云仍然是那样地神幻洁净。
  在近代,韶石山显得有些寂寞,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有人说,这是因为浈江边的上京古道衰微,自从清末民初铁路和公路相继开通以后,不再是南下北上的主要干道;有人说,近代韶州军阀混战,战事频繁,人们无心在这里赏山玩水;还有人说,韶石山不像其他山一样,建庙筑寺,得到开发利用,从而香火不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韶石山被\"冷落\",未必是一件坏事。它能在距闹市二十多公里的地方给我们保留了难得的一片清洁和清新,历经数千年,依然没有污染,没有浑浊,没有喧嚣,对比其他声名显赫的名山大川,倒是一大幸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叫陈国达的年轻人来到与韶石隔山相望的丹霞山,他非官非僧,也不是来吟诗作画的文人墨客,只对那红色的砂岩、陡立的丹崖倍感兴趣,\"峰崖崔嵬,江流奔腾,绿树上复,真岭南之奇观也\"。回去后,他撰写论文,提出了\"丹霞地貌\"这一地貌学术语。
  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命名,因为它和喀斯特地貌的命名一样,也是取该地貌的典型代表所在地的地名,这是地学的一件重要大事。当今天,丹霞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时,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正是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国达教授。是他,首先让世界知道,中国粤北有一片美仑美奂的丹霞地貌。
  于是,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在\"丹霞地貌\"未提出前,丹霞山只是\"韶石三十六石\"的诸峰之一,国人只知韶石,焉知丹霞;而现在人们反而认为韶石是大丹霞的一部分,只知丹霞,焉知韶石?
  或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已没有必要去争论韶石山与丹霞山孰主孰从。它俩原本是一体,原本是一家,只不过是人为的因素把它们划开。今天的韶石山是一大片石峰群体的总称,纵横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加上周围的丹霞山、大石山景区,达290多平方公里。它们同属丹霞地貌,同以\"丹崖碧水\"为其风光特色。既然丹霞山现在已蜚声中外,也就不妨\"将错就错\",让韶石\"借壳上市\",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推介给世界。

  6
  岩岩韶石山,集天地之灵气,聚山水之秀美,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注入了虞舜之德性、韶乐之情质。如果说,丹霞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韶石山则是一部浩瀚的史书,一部让人永远都读不完的大书。
  韶石山自古就有\"三十六石\"之说,多能独峰成景,形似世间万千物态,如香炉、如巨烛,如雄狮,如奔马,如书僮,如贵妇,更有一座山峰,近似天然的舜帝巨像。进入中心景区,群峰斗秀,幽谷争奇,清泉飞溅,洞外有天。
  韶石之云是有名的,晴时观之,清淡缥缈,随着雾开,山峰向上挺拔,长高长大,十分壮观;阴雨观之,虚幻弥漫,山峦在云海中若水中芙蓉,若梨花带雨,楚楚动人。
  攀行在山中的石径,抬头可观赏白石顶的雄姿、朝石顶的威武、金龟岩的秀灵、狮子峰的威武,极目远眺,可见浈江、锦江绕山缓行,翠竹倒影,田园村舍,笼卓在浓浓的暖意中。如果是有心人,你还会发现裸露的山崖间,有许多岩庙、摩崖残存的遗迹,而那半山中神秘的岩棺葬,更让你遐想无限……
  这里的声、色、味、光、线、形,这里一切的一切,都透着舜帝的豪情,韶乐的神韵。
  韶石山最为宝贵的是它的文化积淀,和由此产生的舜文化。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候,创造了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治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尧舜文化,它们构筑起中华民族古文化三座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共祖文化的自身概括。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因素,可以视为华夏美学的滥觞。
  四千多年来,舜文化孕育着粤北这片秀美的山川,润泽着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力量。自古至今,舜帝的\"敬老爱幼、邻里相亲、恭谦礼让、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等美德,哺育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丰富了舜帝首创的\"道德文化\"内涵。在舜文化的强烈熏陶下,韶关人讲究逊让、仁孝、重教、笃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和以\"和\"为贵、融合四方的粤北文化。
  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就对舜帝推崇备至,不仅在其七律《送瘟神》里写下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理想,而且还写下了优美的七律《答友人》一诗。他根据舜帝南巡到韶石山后,便身染重病,只得往回赶,最后病逝于湘南的九疑山这个传说,书写了舜帝与其爱妃的凄美爱情以及对和平盛世的向往: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历史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正是复兴中华大业的关键时期,祖国一片盛世人和,舜文化中\"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德泽教化的思想,在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意义更加深远。

  7
  韶石之山高耸入云,韶石之水源远流长,韶石之梦辉煌悠远,韶石之情地久天长。
  迎着金秋稻香的南风,我终于爬上了韶石之巅。面对苍茫大地,我高声吟唱: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这是当年舜帝边奏韶乐边高歌的千古绝唱《南风歌》,至今唱来,仍是那么地温馨,那么地亲切。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舜帝怃恤百姓、佑民吉祥的慈悲胸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