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center]姓氏:陶[/center]



祖宗:尧帝

分类:以居地为氏

姓氏起源:

  来源于居地,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以制陶为业,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郡望:

  未知。

堂号:

  晋置济阳郡,现在山东省定陶县。
  《姓苑》记载:“陶姓,陶唐氏之后”。望出丹阳、污阳。

迁徙分布

  未知。
小鬼论坛

TOP

[center]姓氏:姜 [/center]



祖宗:未知

分类:由它姓所改

姓氏起源: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 中准制改为姜氏。”

郡望:

  未知

堂号:

  稼樯堂:神农教民稼樯,所以叫稼樯堂。

迁徙分布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 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 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 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 省)姜氏。

TOP

[center]姓氏:戚 [/center]




祖宗:孙林父

分类:封邑为姓

姓氏起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 仆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谢 [/center]




祖宗:申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诗经·大雅》的“崧高”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盛赞申伯的名望(“禀禀申伯,王赞之事,子邑子谢,南国是式。”)当时周天子的都城是在洛邑,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唐河县之南,因此,谢国被称为“周之南国”。这个地方是谢姓的最早发源地。另外,根据《旧唐书·文苑传》上记载,谢偃的祖先孝政,本来姓直勒氏,后来改姓谢,他的子孙也称为谢氏。

郡望:

  1、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陈 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 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堂号: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 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 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 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 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 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TOP

[center]姓氏:邹 [/center]



祖宗:正考公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邹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国(又称邹国),另一支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第一支邹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邹姓出自邾娄国,是颛顼帝的后代。邾娄国,亦称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颛顼帝的后裔的采邑,附属于鲁国,到了战国时期,被鲁穆公改号为邹。邹后来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以故国号为姓氏,有的姓了邹,有的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因此,3000以前的邹、邾(朱)两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于范阳。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第二支邹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邹氏出自子姓,他们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于邹邑,生儿子叔梁纥,就称为邹氏,齐国有邹衍、邹忌。而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宋国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在纣王立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姓了邹,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就是这一家的子孙。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3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TOP

[center]姓氏:喻 [/center]





一、喻姓来源:


  (1)源于谕姓:东汉谕猛之后,现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安徽、福建等地。

  (2)源于俞姓:远古黄帝时代,有个医官叫俞跗,他的后代相传姓俞,到南朝梁代俞药被赐姓为喻,为喻姓一支之祖。南宋时的喻樗,就是俞药的十六世孙。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

二、郡望堂号

  苍梧郡、南昌郡、江夏郡(现在湖北省云梦县),为谕猛之后。

严州郡、钱塘郡、桐庐郡、豫章郡,为俞药之后。

三、主要居住地:

  (1).谕猛后裔:

  江西:南昌、新建、玉山、上高章江、萍乡、奉新、抚州、丰城、高安、宜春、吉安永丰、万载丰田、新余、安义、信丰、修水、兴国、九江、临川。

  湖南:宁乡、湘乡、长沙、平江、安化、澧县、石门、邵阳、新化、郴州、桂阳。

  湖北:汉川、仙桃、潜江、黄州、黄陂、新洲、应城、江陵、石首、沙市、监利、洪湖、大冶、京山、安陆、罗田、荆门、武昌、蒲圻、麻城、郧阳、竹山、钟祥、沙埠、松湖、崇阳、当阳、汉口、公安、宜昌。

  四川:内江、大足、合江、长宁、江油、乐山、峨嵋、巴州、泸州、屏山、富顺、遂宁、安岳、雷波、苍溪、南部、广元、宜宾、德阳、隆昌。

  重庆:重庆、荣昌、江津、永川、泸县、安岳、古蔺、叙永、长寿、铜梁、璧山、秀山、酉阳。

  河南:光州、滑县。

  陕西:石泉、安康。


  贵州:贵阳、同仁、黔阳、遵义、安花、湄潭、大方、思南、德江、普定、金沙、织金、风岗、玉屏、安顺、毕节、铜梁、仁怀、习水、沿河、关岭、六盘水。

  云南:昆明、永善。

  浙江:杭州、义乌、新昌、余渡。

  安徽:含山、当涂、宣城、泾县、合肥。

  辽宁:铁岭。

  福建:福州、福鼎。

  江苏:南京、邳州。

(2).俞药后裔:

  江西:新建、万载、分宜、上高。

  湖南:平江、岳阳、浏阳。

  湖北:宜春。

  浙江:会稽、桐庐、建德、义乌、黄岩、雇浦、剡县、嵊县。

  江苏:无锡、常州。

  安徽:宁县。

  福建:莆田。

四、历代名人

  谕猛,字骄孙,后汉人,为薛令,和帝永元己丑(公元89年)升苍梧太守,为清白吏,郡人称之。改姓喻,为喻姓第一大支始祖。

  喻合字匡孙,好学不慕荣宠,隐居庐山北阜,布衣蔬食三十余年,晋武帝征召入相,不起。

  喻凫字坦之,号均羽,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进士,乌程令,曾与唐代名诗人李商隐、方干、无可等唱和,有诗集一卷传世。 喻汝砺,字迪儒,号三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直秘阁学士,张邦昌僭立,趣百僚入贺,汝砺扪其膝曰:“不能为贼臣屈。”遂挂冠去,号扪膝先生,有《扪膝稿》。

  喻樗——字子才,号湍石。南宋建炎进士,为人性直好议论,赵鼎与语奇之,荐授秘书省正字。以不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蕲州。孝宗即位,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喻樗善识鉴人才,尝言沈晦、张九成进士当第一,后果然。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玉泉语录》。 喻皓,北宋初建筑家,浙东人,特别擅长建塔。他在负责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就在建塔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在建造杭州梵天寺塔时,他又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他所著的《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现已佚。

  喻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读书研究医术,于清朝初年成为名医。治疗多奇中。在研究《伤寒论》方面有许多新发现,著成《尚论篇》,又著有《医门法律》,根据治病的实例写成《寓意草》,这三部书合称《喻代医书三种》,为中医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年80,预知死期,坐论而逝。

[ Last edited by 书蕴 on 2005-8-14 at 16:33 ]

TOP

[center]姓氏:柏[/center]
  
祖宗:远古时三皇之首的伏羲,手下有个大臣,名芝,以柏木为图腾,人称柏芝。他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深得伏羲的信任,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怪兽,龙首而蛇身,遍身长满龙鳞,高八尺五寸,形状象鱼又象驼,左右各生一个肉翅,在波涛中游来游去。伏羲闻讯后,赶到孟津河边。那怪兽看见伏羲后,更是精神抖擞,背上的龙鳞闪闪发起光来,似乎组成一种图案。伏羲似有所动,知是神灵指点,忙命排香案顶礼膜拜。当时柏皇随伏羲一起,见此灵机一动,赶快捡起一块烧过的木炭,迅速把怪兽身上的图案画在一块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毕,那怪兽即沉入水中不见,伏羲这才想起怪兽身上的图案没有记下来,十分遗憾。这时,柏皇已把图案抄在木板上献给伏羲。伏羲大喜,回去后日夜钻研,终于画成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天下第一图:太极八卦图。 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喾的老师为柏招。另外,黄帝的地官是柏常,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姓是古姓中的贵族。后来,柏姓大多转化为其它姓氏,所以现在反倒不多了。

考证:尚友录>>记载:[古柏氏之后。]相传上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他曾担任伏羲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而无所欲求,所以深得百姓拥护,被尊为柏皇。他住在皇柏山(在河南陈留县)上,他的子孙就是柏氏。《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柏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望出魏郡。]春秋时的柏国,在现在的河南省西平县的西方,至今还有一个柏亭。柏姓的发祥之地就在这里,后来国灭之后,子孙逐渐繁衍到魏郡(今河南临漳县)、济阳(今山东省定陶县)。

分类:  (一)、以封国命姓。它的来源可经追溯到三代以前。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也叫柏子国,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带。相传柏国的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时,柏国被楚国所灭,柏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柏作为自己的姓氏。《通志.氏族略》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以人名命氏。始祖为柏翳,起源于尧为部族首领之时,系出嬴姓。《史记.秦本经》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自此之后,柏翳使有了两个姓属,即柏姓和嬴姓,他的后代子孙也形成了两到,其中一支,是为柏姓。
   
(三)、以木名命姓。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伯芝。据说,伯芝曾担任伏羲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拥护,被尊为皇伯。他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陈留县)上,他的子孙就姓伯。伯姓,古时也作伯姓。

四、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柏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五、宗祠堂号:

忠恕堂。望出魏郡  

六、历史名人:

黄帝时有地官(司徒)柏常,帝颛顼有师傅柏亮父,帝喾有师傅柏昭。帝尧时,柏皋封在柏(今在河南舞阳县东南),号柏成子。柏,神话传说中的蜀王。《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 ,后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柏高,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山海经·海内经》:“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 西周时,柏国君柏冏曾任周的太仆。东周时有史官柏堂骞。汉有柏直、柏始昌。唐代有左拾遗柏耆,左领军卫大将军柏良器,封平原王。元代有画家柏子庭、柏招。明代有延安卫指挥史柏英。清代有著名画家、诗人柏立本,书法家柏谦,画家、书法家、诗人柏古。近代有资产阶级革命家、安徽都督柏文蔚。

根深叶茂

达县赵家乡(清风乡)柏氏系始祖楚望公后裔,望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壬申元年正月十六日辰时,至今971年,历三十四代。尔后十一世柏森贵移居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福里地对塘湾杜河村柏家坪。

明末清初四川连年战争,十室九空,天府之壤,田地荒芜,发春之子柏氏二十二代世泰、世奎、世纯及堂兄世魁积极响应康熙鼓励移民之诏,于康熙年间一同入川。

入川后,世泰、世奎、世纯定居于达县(绥定)赵家乡(清风乡)沙坝村毛家溪老屋院。入川三年,世泰、世奎、世纯兄弟三人及堂兄世魁思念远在湖南之父母,回祖籍各接来重病父母发春及朱氏、桂春及胡氏,次年发春、朱氏先后病故。发春葬于沙坝庙湾,朱氏葬于高石坎。世泰、世奎、世纯后人在此繁衍生殖已历十三世,人口达二千余之众。桂春之子世魁定居肖家坡。尔后明金迁于马家斜石盘干拱桥,元清、元道迁达县映山乡柏家坝,将其祖先桂春坟迁入映山,胡氏坟留肖家坡。

世泰、世奎、世纯本居一处,后因人口众多,故世泰定居于关家沟,世奎定居沙坝朝门院,三子世纯好唱戏,不愿留川,回湖南老家,后因户籍原因被迫再度入川,并带回家族狮子及乐器,定居肖家浜(熊家湾)。世泰世奎世纯合议率柏氏子孙集资修建家庙于踏水桥南头小屋坝上供奉祖先,后迁至庙坡上,名曰南溪庙,现仍供有家族狮子。世纯第六代子孙开达于柏家山建柏家祠堂,永祭祖先,功载千秋。

TOP

[center]姓氏:水 [/center]



祖宗:水 工

分类:未知

姓氏起源:

  1、远古大禹治水,他氏族人很多当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员) 。大禹带领水工到会稽山:在浙江绍兴县东南)治水后,留下一个水 工(禹的庶孙)居住在会稽,便以水为姓,他和子孙就世代相传姓水 。
  2、来源于复姓水丘氏。
  据《姓范》记载:张澍云“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 类。浙江郭县多水姓。或水丘氏所改”。

郡望:

  未知

堂号:

  望出吴兴。
  汉置吴兴郡,现在浙江省湖州市。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窦[/center]



祖宗:少康

分类:以纪念祖上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的南面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后络也跟随去。这时,有穷国的君主羿由于人们不能忍受太康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即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进黄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见太康回来,他们也被有穷国人发现管制起来了。这时,后缗怀孕临近产期,就逃出自窦(地穴),奔归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继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继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继位。大概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姓窦,世代相传。

郡望:

  未知

堂号:

  后汉置扶风郡,现在陕西省咸阳市。
  《风俗通》记载:“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 ,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望出扶风、 观津、河南。  

迁徙分布

  未知

TOP

[center]姓氏:章 [/center]




祖宗:姜子牙

分类:源于姜姓

姓氏起源:

  源于姜姓:上古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齐大公支孙封国于鄣(在今山东章丘县)。到战国时,鄣国被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名去邑为姓,相传姓章。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河间郡,现在河北省献县。

迁徙分布

  未知


PS:
章姓系承姜氏 名人不胜枚举
  黄帝轩辕氏,据民间相传,他总共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以德为姓,以后不计其数的不同姓氏,正是从最初的这12个“基本”姓氏所分出。

  这12个基本姓氏之中,有一个任姓,据《左传》的记载: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此等十个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因此,有关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姓氏辨证》对于章姓的姓源,是这样介绍的:“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姜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传到姜太公的时候,因为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就被封在齐国,后来并成为春秋一霸。同时,姜太公的另外一支子孙,又被封在鄣国,最初是杞国的附属,后来则被同宗的齐国所灭,子孙也跟当时其他姓氏一样去掉原来国名旁边代表地方的邑字,而以章为姓。这一支姜太公的后裔,后来并在豫章繁衍为一个大族,豫章,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在历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满载于历代的史书,真是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宋代最称人才济济。

  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伟大人物。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