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邬姓系承陆终 望出南昌崇仁
  关于邬姓的来龙去脉,有以下记载可循: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

  《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

  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

  《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

  以上是具有确实证据可循的邬姓姓源。另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则邬氏的起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帝喾的孙子陆终。这本姓氏学的专书是这样记载的:“《国语》曰,陆终第四子来言为ㄆ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来言、安以及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春秋时楚国的¤姓,则源自老六季连。而邬姓,如果真是老四来言的后代,那么,很显然跟上面的那些姓氏,都是同一血缘的一家人了。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南昌,就是现在江西的省会南昌,抚州和崇仁,也都在江西省的境内,可见得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的邬氏,到了汉代时,已经播迁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并且就在这里繁荣滋长。

  在历史上,邬姓的名人不甚多见,前清光绪年间所撰的《尚友录》仅仅列有邬彤、邬大昕、邬栓芳等三位。邬彤是近代的著名书法家,据传,他的一手精采书法之中,又以草书最称绝妙,被誉为《寒林栖鸦》,少人能及。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小鬼论坛

TOP



凌姓系承康叔 源起河南渤海
  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淩”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

  凌、淩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

  由此可见,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两个姓氏,多多少少感到混淆不清。

  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采的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

  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而凌姓的始祖既然是卫康叔的支子,则凌姓的发源之地和得姓的时间,也就可以轻易地推算得知了。

  在早期历史上,凌氏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他在江夏斩曹操的大将张硕,人船尽获,以及于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把曹阿瞒打得人仰马翻,落荒而逃。

  依照《吴志》的记载,凌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虽然官拜将军,身在军旅,却能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具有国士之风。孙权对于凌统的爱重,也无出其右。据说,当他身逝之后,孙权曾把其子凌烈接进宫去养育,待如己子,而且还时时人前人后的称呼凌烈为“此吾虎子也”。凌烈长大后也很争气,曾因建功而被封为长亭侯,使得江左凌氏的门第,一时高不可攀。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宁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后裔
  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虽然有人把他们严格划分为两个姓氏,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混为一谈,在书写时,宁、甯不分, 连最伟大的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

  由这段文字看来,宁、甯二氏,的确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绝对可以不分彼此,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个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宁”,也可以比较省事地写作“甯”。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国来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古老家世。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光彩异常。

  不过,在不分彼此的宁、甯二氏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

  宁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

  这派说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应该把宁、甯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被普通采认源自3000年前卫国的宁氏,继承其杰出先人卫康叔的光荣传统,在春秋时代表现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当时的两位卫国人宁俞和宁戚,都是长久以来备受敬仰的了不起历史人物。

  宁俞,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是当时卫国的大夫,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戚是春秋初期的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华姓系承华督 源起商丘武陵
  关于华姓,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似乎两者之间有所不同。

  实际上,华姓虽然分别来自姒姓与子姓,但殊途同归,他们的祖先仍然是同一个人--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的姓氏;姒姓,则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的姓氏。他们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只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

  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以前。这是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

  《姓氏考略》上说:“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换句话说,由于仲康在西岳封观,所谓西岳指的就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就此以华为姓,而世代沿用下来。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之有一段渊源,倒是没有人否认的。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比较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面说:“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这么说来,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代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这位正考父的儿子华督,就曾经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的那个人。

  华姓是出自3000年前的宋国,已经是多年来的不争之论,不过,究竟是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就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才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的看法是这样的:“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这种说法,当然也有可资采信之处。

  华姓的发源地宋国,是周武王封给商纣的后代微子,以奉汤祀的地方,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是源自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一提起姓华的人,相信一般人必然会头一个想起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不但使所有华姓人士感到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之光,因为,早在1800年以前,他就懂得“破腹背、湔肠胃”的现代外科手术,现在医学虽然不如外国,但由于曾经有一位华佗,倒也可以为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才华,提出有力的证明。

  至于曾经被管宁“割席绝交”的华歆,虽然在三国末期的曹魏时期曾经赫赫不可一世,曹丕篡汉,实际上是出自他的计谋,历来被骂为千古之罪人,所以华歆的名气虽大,却是华姓人的害群之马,华姓后人都不屑于提起他。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秦姓系承颛顼 望出天水太原
  在历史上,秦始皇真是一个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人物。他自称“功盖三皇,德过五帝”,第一个创立了“皇帝”的称谓,并且自立为始皇帝。

  秦始皇姓嬴名政,很显然是颛顼帝的后裔。《姓纂》上面对于秦姓姓源的考据是这样的:“颛顼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秦姓的确是出于颛顼帝,后来秦二世投降刘邦以后,颛顼的这一支子孙才开始以秦为姓氏,世代沿用下来。秦姓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甘肃省天水县的故秦城。

  秦姓,另外还有一种姓源,那就是被周武王封在鲁国的周公之子伯禽的后代。《姓氏辨证》上说:“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为大夫者,食采于秦,以邑为氏,望出太原。”由此可见,周文王的姬姓后代,也有以秦为姓的,这一支,是后来山西太原一带的望族,虽然同样姓“秦”,却跟来自甘肃的嬴姓之秦,在血统上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关系。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中,有秦相、秦冉、秦非、秦商几个人,都是这一支的后裔。

  因此,秦姓应该是有两个来源--北方的一支,是颛顼嬴姓的后代;南方的一支,则是黄帝姬姓的后代。

  在历史上,秦姓人士成名得相当早,就拿秦始皇这一家人来说,在一部《史记》上,占有很大的篇幅,当时这一家人虽然还没有以秦为姓,他们却是以后一部分秦姓人的祖先,他们的荣耀,也是秦姓人的共同荣誉。

  战国时代,秦氏还出了一位称为“扁鹊”的良医秦越人。据说,他治病以诊脉为名,而洞见五脏症结,以精医名满天下。太史公在所著《史记》中,曾特别为他列传,把他跟黄帝时的良医扁鹊相提并论,足见其高明。

  “秦琼卖马”,是有名的民间故事,秦琼,正是唐太宗的大将秦叔宝,骁勇善战,志节完整,死后图像凌烟阁,后来更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到宋代,秦姓可不妙了,南宋害死岳飞的奸相秦桧,就是秦氏的不肖子孙,使秦姓蒙羞。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陶承陶唐虞舜 源起陶丘虞城
  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县。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
  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是显赫于世。因为,毕公高传到春秋时代的毕万之时,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为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后来曾经“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并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就可以看出当年毕公高之后裔的显赫情形了。

  毕万的后代既然曾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神气万分的一个姓氏,那么,当时姓毕的人又如何了?这个问题,只要稍一思量,便不难明了,因为,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现在的毕姓,正是这样来的,算起来跟姓魏的人,根本就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毕氏远远地迁徒到山东的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历来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

  东平毕家的出人头地,只要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一目了然。譬如,三国时在曹魏跟创立清谈风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名士毕轨;南北朝时一家四代皆为州刺史的毕众敬;以及唐代安禄山反叛时死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等,就统统都是山东省的东平县人士。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武氏系承姬武 望出太原沛国
  这个著名家族的始祖,根据过去姓氏学者考证,是2700多年前东迁国都于洛阳的周平王的幼子姬武。据说,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武氏这段饶富趣味的渊源,详见于《姓纂》一书所记载的:“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由此看来,武氏家族不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追本溯源,还是5000年前黄帝轩辕氏的嫡系子孙,家世背景光荣无比。

  武氏的源自周平王少子姬武,长久以来被公认不疑。然而,有关这个家族的姓氏头绪,却相当不少。譬如,最早的姓氏专书《世本》指出:“出夏臣武罗”;《风俗通》指出:“出夏臣武罗”;《风俗通》也指出:“宋武公之后以谥为氏”;汉代的“武班碑”指出:“殷王武丁之后”,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种众说纷纭的情形,很可能使人联想到武氏的“来源不详”,认为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一定确实可考。然而,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种情形只是说明了武氏家族的组织份子有很多支,包括有周平王的后裔;夏代大臣武罗的后裔;殷代君王武丁的后裔,以及春秋时代宋武公的后裔;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而已。

  另外,在不计其数的姓氏之中,还有两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这两个复姓,前者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的后裔,由于白起曾被封为武安君,其子孙因而以武安两个字为氏;后者,则有两支组成份子,第一支是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由于被封于武疆,因而以地为氏。第二支武疆氏,则是稍后的汉代武疆侯王梁的后裔,以官为氏。

  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长久以来并不多见,据过去一些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也陆续改姓了单字的武氏的缘故。由此看来,武氏家族的组织情形,是更加的多彩多姿了。

  这个集英聚锐的古老家族,根据《姓氏考略》一书的考证,数千年来主要繁衍于太原和沛国两地,然后才逐渐播迁到全国的其他地方的。所谓太原,指的就是现在山西省的太原一带;沛国,指的则是江苏省萧县一带。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女皇帝武则天,便是当时的文水人。文水,当时就属于太原府。

  有唐一代,武氏一家人的神采飞扬,早就为人所熟知。武则天前后君临天下21年,虽然被后世批评为“恣为淫虐,任用酷吏,大杀唐氏宗室”等等,似乎所作所为一无是处。然而,也有不少忠于史实的学者对于武则天有比较公正的论断,认为她富于权略,知人善任,名相辉出,使得大汉的声威,在她君临天下之际,如日中天,远夷慑服。因此平心而论,武则天的确是数千年来的第一奇女子,尽管后世对她毁誉参半,但她仍然是武氏家族的一位出色人物,值得千万子孙引以为傲。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车姓系承田氏 望出鲁国等地
  车氏,若论来源,最古是黄帝臣有车区,次则秦公族有子车氏后以车为氏。但在2000年前又有由田氏分出来的。

  车氏的分自田氏,历来有关的古籍都记载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指出:“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诏乘小车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子孙因为氏,望出鲁国,南平、淮南、河南”;《通志氏族略》也指出:“汉武帝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诏乘小车出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其子孙因以为氏”。

  原来,依照正史的记载,汉武帝驾崩,戾太子继位为昭帝。由于当时田千秋的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朝见很不方便,所以汉昭帝才特准这位大恩人坐着小车出入宫殿,而赢得了“车丞相”的响亮名号。

  在君主至尊至上的当时,能够坐着车子出入宫殿,是空前的殊荣,因此田千秋的子孙就此改以车为氏,使这份殊荣随着家族的繁衍而千秋万世传留下来。

  追本溯源于山东,却发迹于陕西长陵的车氏子孙,后来又很快地往回走,而在老家山东,以及湖南、淮南、河南等地繁衍开来,成为这些地方的著名姓氏。一向被人所熟悉的“囊萤照读”故事的主人翁车胤,便是晋朝时的南平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南蓝山人。

  提起“囊萤照读”的故事,相信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衷心敬佩,甚至连日本人,长久以来也经常拿这个可敬可佩的苦读故事,来教谕他们的子弟。

  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从别处来中国定居的胡人之中,也有改以车为姓的。《魏书官氏志》所记载的:“车裩氏,车非氏,均改为车氏”,正是这个意思 。

  如上所述,车氏家族,是由两支“人马”组织而成的。一支是汉代“车丞相”田千秋的后裔,一支则是南北朝时来华的胡人。不过,依照《世本》以及《姓氏考略》等书的记载,则车氏还有另支,那就是:“黄帝臣有车区,秦公族有子车氏”。如果此说属实,那么,车氏家族的历史,是更加的久远了。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石姓系承石碏 家族显达卫国
  石碏(que,第四声)是石姓的始祖,历来的学者老早便已经考证得清清楚楚,所以丝毫不容置疑。因为,包括《姓纂》、《路史》等书在内的历代姓氏学权威之作,几乎都众口同声地指出石氏是:“《左传》卫大夫石碏之后。”

  距今2000多年以前,自从石碏大义灭亲的卓越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便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像石鲐仲、石祁子等人,就曾前后名登史籍,使得石氏的名气,甫一开始便响亮万分。

  春秋时代的卫国,位置是现在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当时的石氏既然世代显达于卫国,则可想而知,这个家族最初应该是繁衍这个地区,然后才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的。

  这个从2000多年以前便已十分有名气的家族,在历史上,还先后出过两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后赵之主石勒,和五代时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石勒,曾是五胡十六国之中,神气十足的一位君主。他东征西伐,使后赵王朝的疆土日拓,称霸于北方;石敬瑭,则是历史上著名的认契丹为父的“儿皇帝”,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等事,曾受到千秋万世的唾骂。

  不过,石家所出的这两个皇帝,却不是炎黄子孙的汉人,而都是外来的种族。石勒是五胡乱华时来到中原的羯人。石敬瑭的祖先是西夷人。由此可见,现在的石氏之族,组织是甚为复杂的。他们的中坚组成份子,固然无可置疑是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碏的后裔,是最为道地的汉族。然而,在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却的确加入了许多外来的新血轮,使得整个石氏家族,一天比一天庞大茁壮。

  由此可见,组成石氏的份子,是为数不少的,有汉族的子孙,有西夷人,有羯族人,更有张、冉、娄等氏的改姓,因此现在的石姓人,要想找到自己家族的真正来处,恐怕就比较费事了。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