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千里同月光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岸河边
时间:
2006-8-30 22:37
标题:
千里同月光
千里同月光
--------------------------------------------------------------------------------
时间:2004-9-28 17:06:27 ??作者:风柜来的人 来源:闲闲书话
前年在上海,买到一张叫《山上的孩子》的CD,似乎是国内一个著名的儿童合唱团录制的。CD封面是一幅油画,画上是两个少数民族的孩子站在山岗上,如没看错,应该是苗族的孩子。当时在音像店买的时候没注意,回来听才知道里面有一首《月光光》,是首湖南民歌,又称《了罗歌》,歌的前奏里有:了罗,了了罗……:
(1)月光光,亮堂堂,开开后门枇杷黄。
哪有枇杷不吐骨,哪有父母不爱郎!
一听之下,竟然恍惚不已,儿时所念的童谣便上了心头。我小时候,也念过一支叫《月光光》的童谣,时隔长久,只记得开头的几句。去年年底,家乡的一个朋友送我一本家乡出的《上园村志》,里面收录了这支童谣的全文,我看了倍感亲切。抄录如下:
(2)月光光,光亮亮,读书囡儿望亲娘;
娘也好,爹也好,担担麻糍请阿嫂;
阿嫂踏一脚,踏个扁嘴鸭;
鸭吤干?鸭养卵;
卵吤干?卵客吃;
客吤干?客打油;
油吤干?油点灯;
灯吤干?灯陪月;
月吤干?月上山;
山吤干?山抽草;
草吤干?草牛吃;
牛吤干?牛耕田;
田吤干?田种谷;
谷吤干,谷人吃;
人吤干?人生儿哺子做状元。
童谣里的“吤干”是由温州方言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做什么用的?”童谣采用了顶真的手法,朴素俏皮,由生活点滴说起,转个大弯子,最后表达了父母望子成龙之心。我当时就感慨,浙江湖南,地隔千里,然谣曲之风,竟如出一辙。可见天下父母爱儿之心,原无分地域,一样伟大。
也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买了那张《山上的孩子》,《月光光》这支(同名)谣曲竟然不由自主地撞进我的眼里,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注意这支谣曲,先后收集了不少。这些谣曲一部分在我的文档里藏了一年多,因为以前压缩过,所以差点都忘了。这几天整理文档,解压后看到它们,突然起个念头,用搜索引擎找找,看看还有多少以“月光光”开头的谣曲。一查又查到许多,令自己都惊讶,于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整理。
先是去年,网友散步的鱼写了一个叫《月光光》的小说,里面引了一支《月光光》:
(3)月光华华,点火烧茶。
茶一杯,酒一杯,嘀嘀嗒嗒讨新妇。
讨个新妇矮墩墩,蒸个饭子香喷喷;
讨个新妇高喃喃,挑担谷子好清闲;
讨个新妇笑嘻嘻,三餐唔食肚唔饥;
讨个新妇嘴嘟嘟,欢喜食甜也食苦。
食得苦,唔怕苦;
唔怕苦,脱得苦;
脱得苦,有福享;
有福享,要回想。
因为散步的鱼是河南人,当时我便以为这是支河南的谣曲了。那知,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客家人的资料,才知道,这原是一个客家谣曲。前面部分可见民俗,最后几句,看似平淡,却说了生活里一些朴素的真理,而这些真理,也是我们小时父母常教育我们的,念来动容。(顺便推荐一下散步的鱼的小说《月光光》,里面有我自上网以来看到的最鲜活的语言。)
几乎同时,我看到台湾女作家朱天文的小说《炎夏之都》里,又出现了一支《月光光》:
(4)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前一肚塘,
放的鲤鱼八尺长,
长的拿来炒酒吃,
短的拿来给姑娘,
给姑娘,矮蹲蹲,
晨早起来打屁股,
打得屁股绵啯啯,
鸡公鸡母吃了咯咯咯,月光光……
这支也是客家童谣,颇富生活情趣。我仔细找了一下客家的《月光光》,发现同开头的谣曲,到后面竟然能化出许多个不同的版本。如:
(5)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黄,跳上床,
床无杆,跌落坑,
坑圳头,看黄牛,
黄牛叫,好种(养)猫,
猫头鸡,好种鸡,
鸡入埘,如唱戏。
唱戏唱得好,
虱嬷变跳蚤,
跳蚤跳一工(一日),
虱嬷变鸡公,
鸡公打目睡,
天龙走得脱。
天龙走忙忙,
撞到海龙王。
再如(摘录):
(6)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
放条鲤嬷肚里做学堂。
做个学堂四四方,
兜(拿)张凳子写文章……
再如:
(7)月光光,秀才娘;
船来等,轿来扛;
一扛扛到河中心,
虾公毛蟹败观音
观音脚下一朵花
拿到阿妹转外家
转去外家笑哈哈
谣曲(5)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谐音、押韵教会儿童说话并认识各种动物。谣曲(6)则更直接地说明客家人崇文尚学的风气,从谣曲里能看出他们对教育的重视。谣曲(7)和前面几支放在一处,就更显出有趣来,“秀才郎”变成了“秀才娘”,但一样地语句通俗,句尾压韵,富有音乐性。
同名的客家谣曲还有一首,唱得也是动物,但和谣曲(5)相比,用的却是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谣曲中所述各种动物的工作,正是旧日农村生活的写照,可见当时农村的和谐气息:
作者:
水岸河边
时间:
2006-8-30 22:38
8) 月光光,树头背,
鹅凯水,鸭洗茶,
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羊炒菜,
猫公走去检鲁箕 ,小偷偷食烙疤嘴。
“客家”是中华民族极其特殊的一个民系,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江西、四川、湖南乃至贵州,都有他们的分布,尤以东南沿海为多。史学界一般上认为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逐步南下,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最后形成客家人散布各地区的情况(详见罗香林著《客家源流考》)。在收集这些《月光光》谣曲(后面还有多支)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两支我家乡温州的谣曲(一支是谣曲(1),另一支我后面会说到)和少数几支无法得知流传地区的之外,我能收集到的《月光光》谣曲基本上都出自有客家人分布的地区,具体说来有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湖南和海南;即使是我家乡所有的两支《月光光》谣曲,也很有可能和客家文化不无关系。理由有二,首先这两支谣曲流传范围是浙南的瓯江和楠溪江流域,而这一带的畲族和客家人又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详见蒋炳钊著《试论客家的形成极其与畲族的关系》);其次,温州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汉人数量也不少,如我的祖先就是。当然,我写的这篇小文字不是论文,大可不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好是由我的“大胆假设”,引来方家的“一起纠正”。不过我下意识里觉得,《月光光》谣曲大有可考之处。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缘故,我无法一一考证收集到的一些各地的《月光光》谣曲,是不是在客家人中流传的,只有按它的流传地来说了。先说福建 :
(9)月光光,照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
小妹撑船来接郎,
问郎短,问郎长,
问郎出去几时返?
这支小调是电视剧《三坊七巷》的主题曲的,也叫《娘子撑船来接郎》,原本是福州的一首民间歌谣,应该属于情歌一路,只是用到了电视剧里,“娘子”就变成了“小妹”,实则还是“娘子”更趁合“郎”。说的是以前闽江上没有桥,渡船女问出门的情郎几时回来。谣曲中的竹马现在是看不到了,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谁都知道,因此,此类的谣曲也可说是传统中国的一个小小留念。还有一支,从谣曲中的“漳州”二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流传于福建漳州一带了,很是活泼:
(10)月光光,月亭亭,
行暗路,过田塍。
田塍一壑水,清溜溜,
撑船过漳州,
漳州一尾鱼,
鱼头请亲家……
我能收集到的《月光光》谣曲标明是台湾本地制造的没有,一般认为台湾民谣是大约在16世纪初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的。大致可以分为童谣、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故事传说歌、习俗歌、劝善歌和乞食歌等。童谣的流传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闽南籍台湾人都会哼几句儿时学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事实上,台湾有许多种《月光光》谣曲是毫无疑问的,朱天文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月光光》以及周华建演唱的和许美静演唱的歌曲《月光光》都是影证。而我所见到的《月光光》谣曲一般上多是以“月光光”开头,独有台湾,经常是以“月娘月光光”开头,下面的文字又和别处相同。
浙江温州还有一支《月光光》谣曲,流传于有着许多古建筑的楠溪江流域:
(11)月光光,佛上堂
芝麻盐,配天光
紫带豆,配日昼
咸菜干,配黄昏
这一支我可以详细解释一下。芝麻盐、紫带豆和咸菜干都是以前温州穷苦人家常吃的食物,因为都是咸的,所以能放很长日子。“天光”、“日昼”和“黄昏”分别是早晨、中午和黄昏的意思,但在这里,当以早饭、中饭和晚饭解释。“配”在温州有两种意思,基本上是“菜”的意思,一为名词义,比如“吃菜”就是“吃配”,二是动词义,这里取动词义,是用来“配”饭的。我看到这个谣曲时感到很亲切,虽然我小时,家里已经过了最困难的日子,但现在读这首谣曲,依然有提醒人不忘本之意义。
广东的《月光光》谣曲不少,早些年我们听到Beyond所唱的就是由广东民间谣曲所改编的:
(12)月光光,照池塘,
虾仔你乖乖粉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
阿爷看牛要上山坡,哦哦哦,
阿仔你快高长大罗,
帮手阿爷去睇牛羊, 哦哦哦……
作者:
水岸河边
时间:
2006-8-30 22:38
月光光,照池塘,
虾仔你乖乖粉落床,
听朝阿妈要捕鱼虾罗!
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哦哦哦,
虾仔你快高长大罗,
撑艇杀网就更在行,哦哦哦……
“阿妈”的心思显然极苦,一方面要做工,一方面又挂记孩子,只好希望“虾仔你乖乖粉落床”,舔犊之情,昭然可见。而Beyond所生活的香港,也有一首特殊历史情况下产生的《月光光》谣曲:
(13)月光光,照得港,
山塘无水地无粮,
阿姐担水,
阿妈上佛堂,
唔知几时没水荒。
香港三面环海,年降雨不均,又无湖泊,河流调节,淡水奇缺,长期制约著经济的发展。香港人长期饱受著缺水之苦,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缺水危机,这种情况直到引了东江水过去才得以解决。现在香港人不愁吃水问题,估计这支谣曲也被人遗忘了。
广东的《月光光》谣曲中,以槟榔做引子的尤其多。敬槟榔是旧时广东一些地区的一种礼俗。敬客的槟榔得先用槟榔铡(一种专门铡槟榔的小铡刀,现已很少见)铡成几粒,一粒槟榔肉称为“一口槟榔”。过去许多广东人很爱吃槟榔,把它当作口果,一刻不离。钟敬文写过《啖槟榔的风俗》,专门介绍广东人吃槟榔的风俗,文章里还引了一支《月光光》谣曲:
(14)月光光,照地盯。
排靠椅,捧槟榔。
捧被爷食爷欢喜,
捧被奶食奶心凉。
除此之外,广东还有一支《月光光》谣曲,起头相似,到后面又化出两个版本:
(15)月光光,照地塘;
年卅晚(年三十晚),摘槟榔;
槟榔香,摘子姜;
子姜辣,买菩达;
菩达苦,买猪肚;
猪肚肥,买牛皮;
牛皮薄,买菱角;
菱角尖,买马鞭;
马鞭长,起屋樑;
屋樑高,买张刀;
刀切菜,买箩蓋;
箩蓋圆,买只船;
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蒲頭,一个沉底。
(16)月光光,照地堂,
年三十晚,铡槟榔。
槟榔香,嫁二娘,
二娘头发未曾长。
过得两年梳鬓,
的的打打娶新娘。
谣曲(15)最后落在抗击“番鬼仔”上,有唱曲解气的味道,所以我估计它的创作时间可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谣曲(16)是流传于德庆地区的,德庆最爱槟榔,可见民俗。
还有一支,我不知道流传地,但估计会是广东的,因为谣曲里有“公仔”,如果我没猜错,这个词应是粤语里的,是男孩子的意思:
(17)月光光,
月黄黄。
照篱照壁照花园,
照个公仔出花园。
海南的《月光光》谣曲找到两支:
(18)月光光,提支灯笼去行村。
不怕神,不怕鬼,
只怕老婆不开门。
(19)中秋夜昏月光光,哥妹相引去轮村。
好比鸳鸯成双对,形影不离永相随。
谣曲(18)极俏皮可爱,谣曲(19)则是属于情侣的,偷偷约会,情深意切。这里的“行村”与“轮村”,意即在村子里散步消闲,由此也可见旧时的乡村生活的风气。
上面写到的十九支谣曲,都是基本可找到流传地的,还有几支,我就没办法找到流传地了。现全部抄录于下:
(20)月光光,照谷场,
谷场上,农人忙。
今年稻谷收成好,
家家户户乐陶陶
这一支有农家乐的味道,想来也是流传于南方的,北方可不大种谷子。
(21)月光光,照着池,
照见姑嫂在池边;
姑在学写字,嫂在绣花枝。
月光光,照着坑,
照见姑嫂在草棚;
姑在学画人,嫂在纺纱忙。
这一支我最为喜欢,读曲如见图画。看起来词义浅白,但这凝练的口头语,却有书面语所有的生鲜气。
(22)月亮光光,
装满筐筐,
抬进屋去,
全都漏光。
这一支极可爱,估计现在的小孩都知道,据说是印在幼儿图书上的。
(23)男唱:八月十五月光光,
月亮光光照哥房,
照见哥哥件件无,
破碗一个筷一双。
女唱:八月十五月光光,
月亮光光照妹房,
照见妹妹样样有,
多个枕头少个郎。
这一支的原名应该是《相恋》,男女对唱,为民歌无疑。
(24)中秋夜,月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吃月饼,分蛋黄,
一家老少齐团圆。
找到这支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它是一条手机短信息,所以也可见到它的俗白无生气,不过用意还是不错的。
另外还有两条零碎的,是用搜索引擎找的,也把它们抄录下来,或许有人能补上来:
(25)月光光,照厅中。公喝茶,婆吸烟……
(26)月光光,照地堂,年十五,团团转……
我所收集到的所有《月光光》同名谣曲都已抄录如上,通过比较分析,便差强得出这样几点印象:
一:就题材而言,基本上可归纳为五种:
1)父母之爱。如谣曲(1)和谣曲(2)。由于旧时人们总是望子成龙,所以其中采用的一些名词有直接的教化作用,比如“状元”,“秀才郎”。当然,也有更为朴素的思想,比如谣曲(12)就是希望孩子长大能“撑艇杀网就更在行”。
2)启蒙教育。如谣曲(5),就是教孩子认识各种动物。但是要是认真说起来,除了一些涉及男女情爱题材的谣曲之外,直接面向儿童的谣曲,都有启蒙教育的作用,这些谣曲用词浅白,基本上都是民间语言,极有生气,句尾压韵,富有音乐性,易上口。小时候学了,老了也未必能忘记。
3)男女情爱。如谣曲(9)和谣曲(19),这两支还极婉转,还有《诗经》遗风,用了比兴手法。谣曲(23)中的女唱部分就极大胆可爱,直白倾诉,可见人的天性的光辉。
4)有关节日。如谣曲(23)、谣曲(24)和谣曲(26)。
5)生活情趣。此种题材比比皆是,几乎每一首都可归到此种题材里。这些谣曲里述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和事物,在现在的中国,大部分已经消失不见。
二:这些谣曲基本上又以童谣为主。我之所以称之为谣曲,是因为有一些的确不是为儿童创作的,具体地说,有童谣,有民歌,有小调。其中一些都已经被谱了曲,早已传唱四方。
三:这些谣曲基本都流传于沿海地区。这一点很有意思,我还没想清楚。我尝想过,海边的人喜欢看月亮,比如在我的家乡,每逢中秋,必有许多人到海边看潮水和月亮。但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另一个令我想不通的是,我所找到的《月光光》谣曲中,竟然没有一支是李白式的借月思人之作。
中国人的破坏欲使地面上的一些古老陈迹都不见了,所以书面和口头的种种陈迹都显得弥足珍贵。在这种情况下,保留这些谣曲极具意义,至少,对我们的孩子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欢迎光临 小鬼论坛 (http://bbs.xg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