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组图片
[打印本页]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17
标题:
一组图片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区,隶属毕节地区,距贵阳200多公里。全县人口90万,除汉族外,还有彝、苗、白、仡佬、蒙古、布依、满等少数民族。全县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辖10个镇、8个乡、18个民族乡,县府驻大方镇。农业主产玉米、油菜、马铃薯、水稻等,特产有生漆、皱椒、烤烟。区域经济落后,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活非常贫困。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18
这家人算是比较“富裕”的。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19
“富裕”这个概念,在当地老百姓眼中应该是这样的。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0
这个年轻人脸上露出的笑容表明,贫困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环境,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2
在都市小资眼里,这幅画面充满着田园牧歌式的美丽,而对当地人来说,这其实意味着几个孩子无钱上学。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3
这个孩子14岁,却不能坐在中学的教室里。他必须到小煤窑背煤。今天他看上去很干净、很光鲜,是因为小煤窑已经被整顿关闭,他无活可干。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4
而这个孩子只有10岁,他身旁跟他差不多高的背篓,是他每天的劳动工具。他说他很想上学,可是家里没有钱交纳每年140元的学杂费。现在,他在一天天长大,他必须用这个背篓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没有白活。
--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5
我们要讲的第一所小学就在猫场镇狗吊岩村。狗吊岩村位于该镇西端,属于喀斯特地貌,没有成片的可耕地。村子距镇上18公里,是崎岖陡峭的机耕便道,不通班车。全村今年3月才通电,且供电不能保证。至今不通有线电话。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6
狗吊岩村有一所小学,2003年以前一直在这个岩洞里。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7
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
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8
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徐本禹出身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29
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岩村帮助那些孩子。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历。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0
当华中农业大学决定为徐本禹保留研究生学籍后,徐本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他看来,这是母校有一次帮助了他。
几天后,他回到了猫场镇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1
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也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可是,狗吊岩村实在太穷太苦了。不仅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而且这里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靠油灯照明,连寄一封信也要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能找到邮所。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心理和话语障碍又使他们久久不能融入这个环境。追随他的志愿者一个一个地离去。
2004年4月,他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来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学生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报告会后,他又返回了狗吊岩村,每天沿着那崎岖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3
徐本禹倍感孤独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隐情。作为义务支教的先行者,徐本禹的行为属于自发的“个人行为”,因此,他并没有被列入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只是一个“体制外”的志愿者。在我们这个 “组织”决定一切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徐本禹得不到体制内西部志愿者的生活补助,成为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他的行动也不可能被主流媒体按“报道方针” 进行宣传报道。换句话说,他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这使他注定成为一个孤独的志愿者。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4
幸亏共青团贵州省委、大方县委组织部、大方团县委和华中农业大学给了他援助和支持。贵州团省委后来将他补入本省志愿者名单,每个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补助(列入团中央的每月800元),这才将他从衣食无着的困境者解脱出来。徐本禹每月节衣缩食,将这500元钱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山区的孩子上学。仅在猫场镇中学,他就资助了32位贫困学生。为了能与外界联系,他买了一部旧手机(爱立信T17),但只用来发短信,从不拨打和接听电话。他付不起更多的手机资费。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6
他伸手擦去鼻尖上的汗水,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没有告诉孩子们,另外两名同他一道在这里支教的志愿者两天后就要离开。而他自己也会在最近转到另一个更加艰苦的村寨。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7
另外两名志愿者是半年前由贵州团省委派来的,团省委此举是为了让徐本禹不至于太孤单。半年来,他们三人在这极其偏僻的大山中体验着自己人生最沉重的履历。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8
徐本禹至今没有谈恋爱。曾有不少仰慕他的女大学生追随而来,最终悄然而去。而徐本禹却在这志愿者小屋中抒写他对贫困孩子们博大的爱。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39
徐本禹想转到另一个乡,叫大水乡。我们在大水乡考察的所见所闻,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猫场镇与这里相比,可算是天堂了。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是2001年新建的民族乡,位于大方县东部,距县城67公里。全乡总人口126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全乡耕地面积 12300多亩,平均海拔近1600米,属喀斯特地貌。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烤烟。该乡经济十分落后,据乡党委书记介绍,去年全乡人均收入上报为 1200元,实际只有500元。全乡今年5月基本通电。除乡政府外,各村至今不通电话。2002年以前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现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极差,属于机耕便道。
图为大水乡一个汉子正从街上匆匆走过。他赶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是为了卖点玉米。如果运气好的话,他可能卖得15元现金。除了买两斤盐回家,剩下的钱要攒起来做孩子下学期的学杂费。如果一个暑假攒不够70元,孩子将辍学。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0
大水乡共有14所小学,其中公办小学3所,村办小学 11所,私办小学4所。全乡在校小学生2340人,教师103人,其中正式教师仅54人,而初中或高中学历的正式教师占了40%。代课教师以初中生为主。每个小学生每年缴纳学费、杂费、书本费140元,但仍有不少农户无力缴纳,致使孩子辍学。代课教师主要靠微薄杂费维持收入,每人每月工资110元。如果学生欠费,则工资难以保障。
图为大水乡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民居。绝大多数农民住的就是这样的茅草房。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1
我们重点考察了大水乡的大石村。从下学期起,徐本禹将转到这里支教一年。大石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至今未通公路。全村村民主要是彝族,另有两户布依族。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我们了解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00元,村民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粮食仅够吃半年,不足部分靠政府救济。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口粮。现金收入主要靠养鸡(每户养鸡只有五六只)和去小煤窑背煤。村长和村支书月工资70元,由乡财政补助。
图为大石村通往外界唯一的路。我们冒险乘越野车从这条路上往村里行进。18公里走了一个半小时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2
大石村一户人家。如果不是左边竹竿上还晾晒着衣服,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样的房子里还住着一大家人。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4
杨某家中可谓一贫如洗。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5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6
我们无法判断这家人吃的是什么。那几个鸡蛋是留着换盐的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7
杨某的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上学!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49
为了能上学,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冬天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脚的主人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50
孩子们每天只吃两顿这样的“饭”。个别路途太远的学生,父母心疼孩子,让他们带饭上学。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吃完就上课了。我们特地闻了闻,“饭”已经发馊变味。下课后,这“饭”会被吃得一粒不剩。他们从来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何物。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真正的米饭。
从教育部下派贵州省挂职的贵阳市委副书记高文兵说:“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能在六一儿童节每人吃两个鸡蛋”。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可是现在还不行。”他这样说的时候,眼角沁出了泪水!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51
徐本禹多次提到,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的眼睛。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特地注意观察那些孩子们的眼睛。在回来整理这些照片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震动。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52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52
作者:
风自流
时间:
2005-10-25 08:54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双眼睛和这只手。让我们永远记住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事。
作者:
雨叶
时间:
2005-10-25 11:41
风自流
在 2005-10-25 08:54 AM 发表: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双眼睛和这只手。让我们永远记住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故事。
作者:
书蕴
时间:
2005-10-25 17:17
时代需要楷模,政治需要英雄,
但我想如今徐本禹已经扛不动时代和政治了,
他的过去和未来,
只是用行动感动更多的人去关心那个被现代文明所掩盖和蒙蔽的贫穷的中国或者说中国的贫穷!
而感动往往是一时的,
只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和内心的触动,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把这种一时的感动变为长期的行动,
用我们的肩膀去扛中国未来的一份希望!
欢迎光临 小鬼论坛 (http://bbs.xg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