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折取东风第一枝
[打印本页]
作者:
纳兰容若
时间:
2005-3-28 22:44
标题:
折取东风第一枝
柳和女人,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芙蓉如面柳如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都是白居易的诗,以细长的柳叶比喻眉毛,以柔软的柳条比喻腰肢,不知是不是香山居士的首创,反正中国古代的美人,几乎都是柳叶眉、樱桃口,杨柳细腰柔荑手,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柳絮质轻而软,飘浮不定,形容女子轻浮,就有水性杨花一说,花和柳连用,总跟风尘女子沾些关系,她们自称残花败柳,古代的红灯区叫花街柳巷,浮浪子弟喜欢去那种地方寻花问柳,留宿青楼,也叫宿花眠柳。这个本来只在旧体小说中出现的字眼,现在频频出现在小巷的非法行医广告中,柳何不幸,沾此污浊?
其实借柳说人的,不在少数,据说,大历十才子中的韩翃在怀念失散的姬妾柳氏时曾写过一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而柳氏听说后,则回了一首《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盗亦有道,何况倡女?
宋代有位青楼女,从良后常有过去的一些王孙公子欲与苟合。为了拒绝这些家伙,她在白扇上画了一幅柳树,并题诗一首:"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从今列入丹青后,不许东风乱折摇。"这个故事中的诗,立意奇巧,我觉得附会的成分居多,暂不去信它吧。
汉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概是柳与留同音吧。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柳丝系住的,可不是光是郎情妾意,就连王维的《渭城曲》,在感叹"西出阳关无古人"之前,也先渲染"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时折柳习俗依盛,最著名当属灞桥柳,这灞桥实在是个富有诗意的地方,不知道古迹尚在否?乍暖还寒,天苍地黄,灞桥下有水吗,有的话也该静默无余吧。不需要高车华服,没有仆从依仗,欲远行的诗人,最好乘一头羸弱的驴子,也许还带着诗囊。来到灞桥外的驿亭,停住,抚琴,高歌,饮酒,赋诗,昔日和诗酬词的老友,如今就要天各一方了,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就折一枝灞桥的柳条赠你吧,可这柳条再柔韧坚实,也无法系住游子注定的漂泊呀。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灞桥烟柳,你见证了多少的离情别绪呀,这要有多少的柳树,才能经得住路人的攀折?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哎,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我的家乡丧俗,送葬时穿孝服,持哭丧棒,以示痛苦难支,须扶杖前行,这哭丧棒还有一个文雅的称谓--哀杖。哀杖用高粱秸秆扎成,也扎进数枝柳条,这习俗是不是跟柳的谐音有关呢,去天国的步履也能挽留吗?
这些哀杖是要插到坟上的,如果赶的巧,碰上阴雨,柳枝就会生根发芽,可别小看这小小的柳条,十几年后就是参天的大树呢。
咏柳的压轴之作,当属贺知章的七绝吧,"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新颖别致,令人折服,这初春的嫩柳,该给人多少的惊喜呀。
有荣就有衰,诗人在柳色才黄半未匀的时候,有的就预见到了它的零落。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红楼梦中的宝钗,一心仕途经济,她借柳絮自喻,"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宋代曾巩的《咏柳》诗理趣盎然,耐人寻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是呀,花无百日红,小人得志,你嚣张什么呢!
作者:
绿茶
时间:
2005-3-28 23:04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一个柳字,生出如此多事,了得.
欢迎光临 小鬼论坛 (http://bbs.xg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