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2228
- 帖子
- 250
- 积分
- 350
- 阅读权限
- 60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2#
发表于 2006-8-30 22:38
| 只看该作者
8) 月光光,树头背,
鹅凯水,鸭洗茶,
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羊炒菜,
猫公走去检鲁箕 ,小偷偷食烙疤嘴。
“客家”是中华民族极其特殊的一个民系,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江西、四川、湖南乃至贵州,都有他们的分布,尤以东南沿海为多。史学界一般上认为客家先民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逐步南下,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最后形成客家人散布各地区的情况(详见罗香林著《客家源流考》)。在收集这些《月光光》谣曲(后面还有多支)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两支我家乡温州的谣曲(一支是谣曲(1),另一支我后面会说到)和少数几支无法得知流传地区的之外,我能收集到的《月光光》谣曲基本上都出自有客家人分布的地区,具体说来有福建、广东、台湾、香港、湖南和海南;即使是我家乡所有的两支《月光光》谣曲,也很有可能和客家文化不无关系。理由有二,首先这两支谣曲流传范围是浙南的瓯江和楠溪江流域,而这一带的畲族和客家人又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详见蒋炳钊著《试论客家的形成极其与畲族的关系》);其次,温州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汉人数量也不少,如我的祖先就是。当然,我写的这篇小文字不是论文,大可不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好是由我的“大胆假设”,引来方家的“一起纠正”。不过我下意识里觉得,《月光光》谣曲大有可考之处。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缘故,我无法一一考证收集到的一些各地的《月光光》谣曲,是不是在客家人中流传的,只有按它的流传地来说了。先说福建 :
(9)月光光,照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
小妹撑船来接郎,
问郎短,问郎长,
问郎出去几时返?
这支小调是电视剧《三坊七巷》的主题曲的,也叫《娘子撑船来接郎》,原本是福州的一首民间歌谣,应该属于情歌一路,只是用到了电视剧里,“娘子”就变成了“小妹”,实则还是“娘子”更趁合“郎”。说的是以前闽江上没有桥,渡船女问出门的情郎几时回来。谣曲中的竹马现在是看不到了,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谁都知道,因此,此类的谣曲也可说是传统中国的一个小小留念。还有一支,从谣曲中的“漳州”二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流传于福建漳州一带了,很是活泼:
(10)月光光,月亭亭,
行暗路,过田塍。
田塍一壑水,清溜溜,
撑船过漳州,
漳州一尾鱼,
鱼头请亲家……
我能收集到的《月光光》谣曲标明是台湾本地制造的没有,一般认为台湾民谣是大约在16世纪初随闽南移民传入台湾的。大致可以分为童谣、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故事传说歌、习俗歌、劝善歌和乞食歌等。童谣的流传极为广泛,几乎所有的闽南籍台湾人都会哼几句儿时学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事实上,台湾有许多种《月光光》谣曲是毫无疑问的,朱天文的小说,余光中的诗歌《月光光》以及周华建演唱的和许美静演唱的歌曲《月光光》都是影证。而我所见到的《月光光》谣曲一般上多是以“月光光”开头,独有台湾,经常是以“月娘月光光”开头,下面的文字又和别处相同。
浙江温州还有一支《月光光》谣曲,流传于有着许多古建筑的楠溪江流域:
(11)月光光,佛上堂
芝麻盐,配天光
紫带豆,配日昼
咸菜干,配黄昏
这一支我可以详细解释一下。芝麻盐、紫带豆和咸菜干都是以前温州穷苦人家常吃的食物,因为都是咸的,所以能放很长日子。“天光”、“日昼”和“黄昏”分别是早晨、中午和黄昏的意思,但在这里,当以早饭、中饭和晚饭解释。“配”在温州有两种意思,基本上是“菜”的意思,一为名词义,比如“吃菜”就是“吃配”,二是动词义,这里取动词义,是用来“配”饭的。我看到这个谣曲时感到很亲切,虽然我小时,家里已经过了最困难的日子,但现在读这首谣曲,依然有提醒人不忘本之意义。
广东的《月光光》谣曲不少,早些年我们听到Beyond所唱的就是由广东民间谣曲所改编的:
(12)月光光,照池塘,
虾仔你乖乖粉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罗!
阿爷看牛要上山坡,哦哦哦,
阿仔你快高长大罗,
帮手阿爷去睇牛羊, 哦哦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