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获得论坛邀请码![提示]本站贴图请注意!社区新会员朋友签到诚招版主,欢迎加入社区!
【增加贡献】本站宣传贴论坛之星评选[现金积分兑奖]本站免责声明本站专用QQ群
返回列表 发帖

男人们注意健康吧,发些胃炎的文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解读:幽门螺杆菌

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记者毛磊 潘治)胃溃疡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压力和生活方式等还被视为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医学界将胃溃疡看作一种慢性病,对它束手无策。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
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医学教条,并最终于20多年后帮助两位科学家赢取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评价说,马歇尔和沃伦先驱性的发现,使胃溃疡从原先人们眼中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酸分泌抑制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似乎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这种病菌的唯一自然宿主。据估计,全世界约50%的人胃部都“藏”有幽门螺杆菌,但只有极少数受感染的人会患上胃溃疡等胃病。

    在马歇尔和沃伦的发现发表后,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急剧升温,有关幽门螺杆菌的论文不计其数。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目前,大夫已经可以通过抗体试验、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马歇尔和沃伦的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

    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和一些淋巴肿瘤发病之间的联系。胃溃疡这种常见疾病由微生物感染引起,正启发科学家研究微生物在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中是否也起到作用。虽然这些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结论,但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发现幽门螺杆菌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完)
小鬼论坛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研究新结论

李益农


  至今,幽门螺杆菌被澳大利亚医师证实是胃炎的致病菌不过20年。而相继的研究就发现,幽门螺杆菌与溃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并且可能是胃癌和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致病因素。这一发现是近20年来重要的医学进展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慢性胃炎、溃疡病和胃癌这3种常见病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慢性胃炎
  自20世纪60年代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发现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在有上腹不适症状的病人中检出率可高达80%以上,但对这一广泛发生的疾病,病因却一直不清楚。
  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以后,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学者们研究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已为全世界公认。
  我国自20世纪末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在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而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幽门螺杆菌继续存在时,炎症继续活动和发展,可使胃黏膜萎缩加重,并发生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以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肠化分为3型,即完全型肠化、不完全型小肠肠化和不完全型大肠肠化,其中不完全型大肠肠化有可能通过异型增生发展为胃癌。因此,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有变为胃癌的可能性。据国内学者对萎缩性胃炎病例随访10年的结果,其癌变率低于5%。而异型增生则被认为是癌前病变,需要密切观察。对萎缩性胃炎病人一般主张每1~2年复查1次胃镜,如发现有异型增生,则每3~6个月复查1次。
  对慢性胃炎的治疗除采用胃黏膜保护剂外,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活动性胃炎,可以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停药1个月后,如果幽门螺杆菌保持阴性,则称为“根除”,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有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转为非活动性胃炎后,约10%的病人症状也明显好转。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已经形成的萎缩和肠化病变是否也停止发展或减慢发展或逆转,目前还不清楚。但现在学者们认为,至少5年内变化不大。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多发病,表现为与饮食有密切关系的上腹痛。在有上腹痛症状的病人中,溃疡检出率为16.5%~28.9%。过去,医学界对这一疾病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因此,传统的“无酸无溃疡”学说,一直是采用抑制胃酸药治疗溃疡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强有力的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及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的出现,使溃疡愈合已不困难。但溃疡愈合后,1年内的复发率高达60%~90%,这一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相继的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
  在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溃疡多为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0%~100%。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不但顽固性溃疡得以痊愈,而且经过长期随访,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除了溃疡病发生穿孔、大出血或癌变时,现在已很少采用手术治疗。近年又有人提出了“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学说。对此,医学界目前尚有争议。持反对意见的论据有:有一些消化性溃疡未发现幽门螺杆菌;H2受体拮抗剂并无杀菌作用,也能够治好溃疡病。但根据临床观察,“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复发”已经为大家所接受。关于幽门螺杆菌引起溃疡的机制,现在认为:除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毒力不同外,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分布是决定疾病结局的重要因素;而与遗传基因有关的人胃酸分泌能力又是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布的决定因素,其决定了病变累及部位,即胃窦或全胃。现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是:除应用抑酸药外,凡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不论初发或复发,都应该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一原则已无争议。
  对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溃疡,除应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同时用保护胃黏膜的药外,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是否需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是有争论的问题。最近的共识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能够减少溃疡的发生。

  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I类致癌因素。因为,实验室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能够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关于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癌的动物模型,已有一些报道。例如,用幽门螺杆菌接种于蒙古沙鼠,62周后诱导出了高分化型腺癌。也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不是独立致癌因素,而是以促进致癌物质的产生发挥致癌作用。但这一观点在人体还未取得直接证据。因为,虽然在胃癌高发区有研究者在做杀菌干预的人群实验研究,但由于时间还短,尚无结果。所以,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将继续是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目前,正是因为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证据还不充分,所以多数学者还不主张以杀菌作为预防胃癌的措施。

  有待研究的两个问题
  对幽门螺杆菌致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为40%~60%。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且发病情况各有不同,这有于待进一步研究。已知幽门螺杆菌菌株不同,其所含细胞毒素也不同,例如不同菌株上的一些相关蛋白及其基因表达各异,所表现出的毒力也不相同。同时,由于人的遗传基因型不同,还有其他环境因素等的参与,可能都是导致疾病发生或不发生、患病种类及情况不同的因素。
  对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还不很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的胃部,人是惟一的传染源。研究者已证实:牙菌斑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唾液中也发现有幽门螺杆菌DNA。因此,尽管学者们对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是暂时停留,还是定植尚有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幽门螺杆菌系口-口传播。同时,还有人认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胃黏膜不断地脱落,进入肠道,可以随粪便排出,所以有人认为粪-口是另一个传播途径。对于这些看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无论如何,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是积极可行的办法。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经过检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病有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手术后。对症状明显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一般治疗疗效不好时,也可以试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无症状者不需治疗。
  多年的临床治疗观察已证实,任何单一药物都不能将幽门螺杆菌根除,需要两种以上药物。一般是3种药物:如胶体铋、阿莫西林、甲硝唑联合应用,又如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酶素、阿莫西林联合应用。用药为1~2周为一个疗程。一般根除幽门螺杆菌率达到80%~90%,再感染率约为1%。但是,应严格掌握治疗对象和用药方案,联合用药除药物副作用外,还容易使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困难,例如对甲硝唑耐药的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已达70%,用药2周即可出现耐药。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疫苗的研究前景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证明有效,但应用于人体尚需时日。传统观点认为疫苗只用于预防,但现在治疗性免疫接种已经出现。有报道,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基因突变技术可以诱导出免疫系统的治疗反应。如果这种疫苗研究成功,不但能够预防,还可以消灭幽门螺杆菌。预计21世纪,在疫苗的研究中将会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长期干扰人类健康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可望得到解决。B27

TOP

以抗生素消灭幽门螺杆菌


( 关键词:健康新知 )


  以抗生素消灭幽门螺杆菌 以抗生素消灭幽门螺杆菌
  服止痛药致胃溃疡机会减
  ??随着香港人口老化,患上冠心病、中风及关节炎市民愈来愈多,但该些病患者六成在治疗期间,因长期服用阿士匹灵或nsaid(止痛药,多用于治风湿),会出现胃出血及溃疡。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研究证实,先消灭人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可减低该些病患者治疗时出现胃溃疡。
  患胃溃疡大减67%
  ??现时香港每两人便有一人染有幽门螺杆菌,该病菌是引致胃溃疡的主要元凶。而威尔斯亲王医院的急症室,每年接获四百五十个因服用阿士匹灵或风湿药诱发胃溃疡出血的新症,该院估计全港每年新症达三千宗。
  ??香港中大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陈家亮说,由于部分病者要长期服用阿士匹灵或风湿药止痛,胃表面保护膜因而被破坏,造成分泌量减少,及阻碍血液流通,增加胃溃疡机会。故若染有幽门螺杆菌的冠心病、中风及关节炎患者,六成人在治疗期间会出现胃溃疡。
  ??但陈家亮说,若该些患者治疗前先接受一周抗生素治疗,于早晚服用ppi(制酸剂)、amxocillin及clarithromyic,先把体内的幽门螺杆菌消灭,治疗时患上胃溃疡机会大减百分之六十七。即使曾出现胃溃疡的患者,接受疗程后,也只有百分之二出现复发性胃出血。
  ??稍后,威尔斯会普及该个疗程计划,并替部分长期病患者验血及作呼吸测试,以确定他们是否染有幽门螺杆菌,才对症下药。

TOP

幽门螺杆菌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www.puson.com 罗治彬 徐采朴 2004-8-4 17:04:00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年第4期第8卷 文献综述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沙门氏菌属;胃肿瘤;消化性溃疡;佐剂 免疫;佐剂 药物;疫苗;流行病学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肠道淋巳瘤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WHO将其列为第一级致癌物质[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是胃癌癌的高发区及Hp高感染区(21%~93%),已对人民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尽管抗生素治疗在HP相关性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毒副作用明显,疗效不稳定,无法解决其复发问题,人类与病原微生物的长期斗争历史表明,有效控制和彻底消灭某种传染病的最佳途径是疫苗接种,Hp疫苗接种将是预防Hp感染,降低Hp相关性疾病发病率的最佳选择[2]。1995年费城会议上Rapuoli指出开发Hp疫苗需要至关重要的三种成分:①必须现能干扰粘附和毒性且存在于所有菌株的保护性抗原。如尿素酶(Ure)、热休克蛋白60(Hsp60)、粘附素等;②临床前试验需要能模拟感染和疾病的动物模型,一种新的Hp感染小鼠需要新鲜的临床分离株来感染小鼠,这一模型能重复人体疾病的诸多临床表现,如上皮细胞损害和炎症等;③需要有适用人体的粘膜佐剂,比较肯定的有霍乱毒素(choleratoxin,CT)B亚单位(CT-B)、大肠杆菌热敏毒素(heatlabiletoxinofenterotoxigemicE-coli,LT)B亚单位(LT-B)等.1抗原基因的选择研究疫苗的首要任务便是寻找免疫原,Lazowskaetal[3,4]在HP蛋白免疫原的寻找方面作了较为出色的工作,最初应用全菌抗原和膜佐剂口服免疫Hp感染的小鼠,成功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反应,但全菌抗原成分复杂,副反应多,研制Hp亚单位疫苗成为必然.HpUre基因组,由A,B,C,D四个亚基基因组成,基因结构已清楚,其中A,C,D亚基免疫原性差,其免疫保护作用十分微弱,仅有UreB亚基能产生保护性免疫,是疫苗和诊断用抗原的主要候选基因之一[5];CagA基因较大,编码分子量94KD的细胞毒性相关蛋白,是Hp的主要致病因子.因此研究UreB或(和)CagA相关的疫苗将能有效预防致病Hp的感染和发病,Ure作为候选菌苗有许多优点[6,7]:它在菌株中含量丰富(占Hp可溶性蛋白总量的6%),分布在细菌表面,广泛表达和高度保守;其大分子量和颗粒状结构也更有利于粘膜免疫接种。Pappoetal用纯化的Helicobacterfelis(Hf)UreB亚单位和CT口服免疫小鼠后可抗Hf定植,而UreA亚单位则无保护作用,UreB亚互单位和LT口服免疫小鼠,同样产生抗Hf感染保护力,重组的Ure和LT口服、鼻腔、直肠免疫同样能够诱导小鼠产生免疫保护力[8],Ure抗体被动免疫小鼠后也能预防Hf感染的事实,间接说明Ure诱导产生的免疫保护力是体液免疫应答介导的,螺杆菌属的Ure同源性非常高,HpUreB亚单位和佐剂CT口服免疫小鼠可抗Hf感染的事实,说明螺杆菌属的Ure存在交叉性表位,免疫后可引起交叉性保护,目前在小鼠模型上已证实多种Hp抗原包括VacA,Ure,CagA,过氧化氢酶、HpGroES类蛋白等。都可诱导小鼠产生免疫保护力。疫苗能否清除已有的感染?Doidge采用Hp超声裂解物和重组UreB亚单位,结合CT口服免疫慢性Hp感染小鼠,结果证实口服免疫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Doidge在Hm(Hmustelac)感染的雪貂中也发现类似结果.Ghiaraetal[9]研究了Hp相关抗原作为疫苗治疗慢性Hp感染效果,同时也试验大肠杆菌突变脱毒肠毒素(LTK63)作为粘膜佐剂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不管是Hp超声裂解物或者重组蛋白VacA和CagA,与UTK63一起免疫,都成功地清除了小鼠体内已有的Hp,并且免疫3mo后仍无感染,Marchettietal[10]实验了LT,LTK63佐剂与全菌、内源性VacA,Ure,CagA及重组VacA,CagA的免疫保护作用,发现都可激发小鼠产生免疫保护[11].2关于佐剂粘膜免疫需要强的佐剂以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粘膜佐剂可刺激Th2型粘膜免疫反应.未来的Hp疫苗必须辅以能有效诱导粘膜免疫的佐剂,活化Th2细胞免疫途径,才能产生大量的slgA,才能克服Hp抗原性弱的问题.CT和LT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粘膜免疫佐剂,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粘膜免疫原性和粘膜佐剂效应,与不相关可溶性蛋白抗原同时口服免疫机体,能消除机体对这些免疫蛋白的耐受性,诱导机体产生针对CT及其免疫蛋白的长期免疫记忆.它们都能促进抗原递呈细胞的抗原呈递,选择性诱导抗原特异性Th2细胞应答,促进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和B细胞种型分化,但由于CT口服时在某些品系小鼠诱生超敏反应,而改用CT-B单位即可避免,故有人认为CT-B是至今为止最为有效最为安全的粘膜免疫佐剂之一,目前人们更为亲睐LT-B,因为LT-B较CT-B拥有更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ichertietal[12]在临床实验了重组HpUre和LT口服免疫Hp染的志愿者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结果发现治疗患者仅出现腹泻等,较少的副反应;而使用脱毒LT(如LTK63)可避免以上副反应.LTK63与LT区别在于丝氨酸取代了第63位的赖氨酸,LTK63作为粘膜佐剂在动物模型上已成功诱导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反应和风疹病毒特异的毒性淋巴细胞反应,因此LTK63作为佐剂完全可能在未来临床中用于Hp治疗性免疫。最近Kinetal[13]采用聚微囊包襄的全菌抗原口服免疫小鼠同样可诱导小鼠产生强烈的系统和粘膜免疫,免疫8wk后,胃肠液中抗HPslgA和血清lgG仍维持较高平,Hp菌攻击小鼠保护率高达95%,与CT,LT佐剂组对比无显著差异,表明聚微襄颗粒可以诱导针对Hp特异系统和粘膜免疫,并且可以作为未来Hp疫苗的佐剂。3关于疫苗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及抗原表位预测抗体分子在抗原上的结合位点称为抗原决定簇(determinant),又称抗原表位(epitope).它是蛋白质的表面性质,常出现在分子的高暴露区域,其性质、数目及空间的构型决定其抗原特性,为精确描述抗原决定簇,可用同源蛋白质来评价特定氨基酸替换的影响以确定抗原表位的所在区,不过这里的表位是指“功能表位”,即一种蛋白质能在免疫检测中结合抗体的那一部分或片段、因此研究某种蛋白质有意义的亚单位结构和功能,它在实验使用上有买际意义。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预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抗原位点,这可作为抗原多肽合成试验的选段参考,适当左右扩展成10~ 20肽,也可用作抗原克隆表达实验前PCR引物设计时模板范围选择的参考,使扩增出的序列能够覆盖较多的预测点,这对我们研制Hp基因工程疫苗有重要指导意义。4Hp疫菌的免疫保护机制免疫应答类型的确定直接决定人类疫苗学研究发展,Hp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很难确定,这是因为自然感染Hp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无保护性;而感染Hp的啮齿类动物,采用经典免疫学技术很难分析疫苗的治疗性免疫应答机制[14].最近有报道在Hp感染者胃粘膜中sl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粘膜slgA在抗Hp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Doigeetal用Hf超声裂解物免疫小鼠,发现抗螺杆菌slgA水平与保护作用密切相关.T淋巴细胞在Hp感染中的保护作用目前知之甚少.Hp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刺激和抑制作用已有报道,Hp感染的小鼠和人类,THI细胞被抑制,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与THI细胞抑制和TH2细胞活化密切相关[15,16].目前Hp疫苗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和治疗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Ghiaraetal[9]认为疫苗可能改变胃内Thl型应答反应,转变为THO或Th2型保护性反应;并且在慢性Hp感染小鼠模型中出TH1细胞反应口服Hp菌苗诱导THO或Th2细胞活化反应,清除体内感染的细菌,Hp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发现Th2反应刺激程度与胃粘膜内细菌减少和胃炎消退密切相关,Hp免疫小鼠体内发现IFN-γ下清Thl反应,胃内Th2细胞分泌IL-4水平增高;体外培养Hp免疫小鼠后,发现大量脾细胞中有Hp特异Th2细胞,脾细胞接种其他动物(与对照相比)发现明显减少胃内Hp感染量.Mohammadietal[17]也发现相似结果,并证明IL-4基因敲除小鼠体内Hp感染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目前研究表明Hp慢性感染人群Thl细胞反应占主要地位,人类胃粘膜反应是否与小鼠相同?如果类似,采用无毒粘膜佐剂,治疗性疫苗可能是清除Hp感染的新的方法[18,19]。5Hp感染的动物模型研制Hp疫苗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建立合适、稳定的Hp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以分析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机制.在螺杆菌属细菌中,Hf与Hp的生化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最为接近,其16sDNA基因序列与Hp的同源性高达94.6%,Ure、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均为阳性,生长条件相近,还具有相对较广的宿主范围,Hf在小鼠胃内的定植无明显部位特异性,与人Hp胃内定植部位基本一致,并能引起与人类Hp相关胃炎相似的病理改变.王继德博士etal(1997年)研究证实无特殊病原菌(SPF)级Balb/c小鼠对Hf易感,25只小鼠的感染成功率为100%,并能在胃内长期存活达16wk以上,

TOP

续:


用ELISA法在感染16wk以后的小鼠血清、胃肠液中可检出抗Hf-lgG抗体,并发现该抗体与Hp抗原有明显的交叉反应,这证明两种细菌有许多共同免疫原,Hp定植成功的有悉生猪、狗和无胸腺小鼠.但这些动物昂贵,需特殊饲养条件,且允许观察时间不足1mo,国内学者陈晶晶1990年最早报道了Hp的wistar大鼠模型的成功复制,但不足之处在于Hp定植时间不超过1mo.有报道用灵长类动物(如日本猴、罗猴)复制Hp模型,由于灵长类动物胃内生理结构与人类高度相似,可望获得长期感染,但该纯系动物不易获得,饲养困难,价格昂贵.另外由于Hp的动物宿主谱较窄,其动物感染模型尤其是常规小动物长期感染模型的建立,向未兄有成功的报道.故人们在研究中广泛应Hp的近缘菌感染小动物模型,Hf小鼠模型是最常用的一种。6Hp减毒沙门疫苗沙门菌(Salmonella)是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的革兰阴性菌,它可以作为其他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蛋白、抗原或表位的表达载体,向机体输送单价或多价抗原,诱发系统免疫和粘膜免疫,沙门菌通过其自然感染方式经过粘膜侵入呼吸道、消化道、雌性生殖道等粘膜淋巴组织,M细胞摄取和运输抗原.触发粘膜免疫反应,剌激slgA特异的B细胞向其他粘膜组织迁移并分化成浆细胞,分泌slgA释放到粘膜表面,防止病原体再度感染[20].此外沙门菌也可随血流分布到机体的肝、脾和淋巴结等处,寄居在单核巨噬细胞中,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减毒沙门活菌疫苗表达的外源蛋白,无论采用口服免疫、鼻腔免疫、直肠免疫或阴道免疫,都能诱导哺乳动物产生显著而特异的免疫应答,包括全身和粘膜的体液免疫应答。目前沙门菌载体菌苗系统常见的突变株包括:Ty21a,aro,asd,cya,crp等突变株,其中aro基因(aroA,aroC,aroD)突变株不仅高度减毒,而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被广泛用作表达多种异源抗原的载体,而cya,crp突变株不仅减毒具有免疫原性,而且是双基因突变,回复突变的可能性极小,因此用该突变株作为载体菌苗很安全[21]。目前减毒沙门菌疫苗研究多利用其天然宿主-小鼠来研究外源蛋白的免疫源性,人类应用减毒沙门菌疫苗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目前Hp减毒沙门菌苗载体多为沙门菌突变株,如aro(生物合成缺陷型)、phoPc(表达系统调节子缺陷型)等[22].Gomez-Durateetal用表达HpUreA,B亚单位的减毒沙门菌SL3261aro突变株(有可诱导的增强子nirB),口服免疫Balb/c,C57/B6小鼠,然后用野生株攻击,免疫组获100%保护,对照组则无保护作用,血清、胃粘液中抗Ure抗体均升高,说明减毒沙门菌能表达强免疫源性UrE[23].Corthesyetal[24]用表达Ure的phoPc突变株鼻腔免疫小鼠也获得了满意的保护率,能诱导体液吏疫和细胞免疫,并刺激T细胞增殖、分泌IFNγ,IL-2.IL-4,IL-5,IL-6等细胞因子,说明沙门菌表达的Ure特异诱导了Thl,Th2等淋巴细胞反应。但是Hp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尚有许多困难待克服:①宿主对Hp减毒沙门菌苗的免疫应答机制及Hp菌逃避甚至破坏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尚不清楚;②需进一步提高减毒沙门活菌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③研制稳定、高效表达Hp精制亚单位抗原的减毒沙门活菌疫苗.Hp感染与溃疡和胃癌的相关性己广为接受,耐药苗株不断增多以及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不断增高的事实,使我们只有寄希望于疫苗来根治和预防Hp感染.国外Hp疫苗的研究已进入临床前期试验[5,25].因此我们研制价廉、高效,兼具预防和治疗作用的疫苗已迫在眉睫.Hp菌体抗原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外毒素致病因子,全菌粗制抗原易于引发不良反应,Hp又难以大规模生产性培养;另外Hp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目前正重点进行组分疫苗及基因工程疫菌的研究,因此寻找和筛选的致病新基因是其疫苗研究工作的重点,由于任何一种Hp成分作抗原其免疫原性都较弱,因此联合佐剂的亚单位疫苗能克服全菌疫苗的诸多不足;尤其是与佐剂一体化的亚单位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是Hp疫苗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McLaughlin P. Teatment of foliicular and other indolent lymphomas.Curr Opin Oncol,1999;11:333-338

  [2]纪小龙,刘小兵,Hp与胃癌;已知的与未知的,华人消化杂志,1998;6:451-453

  [3]Lazowska I,Trzeciak L,Godlewska R,Hennig E,Jagusztyn-Krynicka K,Popowski j,Regula J,Ostrowski J,In search of immunogenic Helicobacter pylori proteins by screening of expression library.Digestion,2000;61:14-21

  [4]Kimmel B,Bosserhoff A,Frank R,Gross R,Goebel W,Beier D,Identification of immunodominant antigens form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reactivities with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astroduodenal pathologies,Infect Immun.2000;68:915-920

  [5]Rupnow MF,Owens DK,Shachter R,Parsonnet J.Helicobacter pylori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use: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using the Instiute of Medicine methodology,Helicobacter,1999;4:272-280

  [6]Dieterick C.Bouzourene H,Blum AL,Corthesy-Theulaz IE.Urease-based mucosal immunization against Helicobacter heilmannii infection induces corpus atrophy in mice.Infect Immun,1999;67:6206-6209

  [7]Ernst JD.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acterial vaccines:report of a symposium and workshop.Organizing Committee.Clin Infect Dis,1999;29:1295-1302

  [8]Blanchard TG,Czinn SJ,Nedrud JG,Killeen KP,Hohmann EL.Host response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1999;241:181-213

  [9]Ghiara P,Rossi M,Marchetti M,Guidi L,Frasca D,Costanzo M.Therapeutic intragastric vaccination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in mice eradicates an otherwise chronic infection and confers 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Infect immune,1997;65:4996-5002

  [10]Marchetti M,Rossi M,Giannelli V,Tricerri A,Guidi L.Protection agains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mice by intragastric vaccina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ens is achieved using a non-toxic mutant of E-coli heat-labile enterotoxin(LT)asadjuvant.Vaccine,1998;16:33-37

  [11]韩锋产,阎小君,苏成芝.幽门螺旋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及细胞空泡毒素A的研究,华人消化杂志,1998;6:160-161

  [12]Michetti P,Kreiss C,Kotloff K, Cahill R, Simmons C, Dougan G. Oral immunization of H,pylori infected adults with recombinant urease and LT adjuvant[abstract],Gastroenterology,1997;112:A1042

  [13]Kin SY,Doh HJ,Ahn JS,Tricerri D,Fuidi L,Induction of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by oral immunization with H,pylori lysates encapsulated in poly (D,L-lactide-co-glycolide)microparticles,Vaccine,1999;17:607-616

  [14]Madalinski K,Dzierzanowska D,Januszewicz P.Immun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 Physiol Pharmacol,1999;50:807-815

  [15]Tricerri A,Guidi L,Frasca D,Costanzo M,Errani AR,Riccioni ME,Barattini p,Vangeli M,Bartoloni C,Coppola R,Doria G,Characteristics of gastric-vein lymphocytes with regard to the immune response to Helicobacter pylori.Scand J gastroenterol,1999;34:757-764

  [16]范学工,刘片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华人消化杂志,1998;6:155-157

  [17]Mohammadi M,Nedrud J,Redline R,Guidi L,Frasca D,Costanzo M,Murine CD4 T cell response to Helicobacter infection:Th1 cells enhance gastritis and Th2 cells reduce bacterial load.Gastroenterology,1997;113:1848-1857

  [18]Tytgat GN Long term consequenc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Scand J Gastroenterol,1994;205(Suppl):238

  [19]Van der Hulst RWM, Keller JJ, Rauws EAJ, Killeen KP,Hohmann EL,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a review of the world literature.Helicobacter,1996;1:6-11

  [20]Mastroeni P,Bowe F,Cahill R,Simmons C,Dougan G.Vaccines against gut pathogens.Gut,1999;45:633-635

  [21]Oscar G,Pricerri A,Guidi K.The attenunated Salmonella vaccine approach for the control Helicobacter pylori-related diseases.Vaccine,1999;17:1667-1673

  [22]DiPetrillo MD,Tibbetts T,Kleanthous H,Killeen KP,Hohmann EL.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phoP/phoQ-deleted Salmonella typhi expressing Helicobacter pylori urease in adult volunteers.Vaccine,1999;18:

  [23]Gomez-Duarte OG,Lucas B,Yan Z,Shachter R,Parsonnet J,Urease subunits A and B delivered by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vaccine strain protects mice against gastric co;onization by Helicobacter pylor.Vaccine,1998;16:460-471

  [24]Corthesy IE,Hopkins S,Bachman D,Frank R,Gross R,Goebel W.Mice are protected from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by nasal immunization with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m phoPc expressing urease A and B subunits.Infect immune,1998;66:581-586

  [25]Lee A Vaccines.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9;11(Suppl2):S75-79


  

TOP

结实的这么专业
谢谢咯
删除昨天的烦恼,选择今天的快乐,
设置明天的幸福,存储永远的爱心,
取消世间的仇恨,粘贴美好的心情,
复制醉人的风景,打印迷人的笑脸。
祝来到XGHOME的朋友每天都有好心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