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3

百家姓故事连载

[color=Red]目录

蒋氏系承伯龄 望出河南蒋乡 (连载一一九)
饶姓以邑命氏 望出平阳临川 (连载一一八)
文氏系承姬氏 家世背景光彩 (连载一一七)
赖氏以国为姓 望出颍川南康 (连载一一六)
邓氏系承曼氏 光芒照耀历史 (连载一一五)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连载一一四)
易姓系承姜氏 望出济阳太原 (连载一一三)
钟氏系承微子 古与钟离同源 (连载一一二)
方姓系承方叔 望出河南境内 (连载一一一)
吕姓系承神农 源自南阳河东 (连载一一0)
施姓系承施父 源起齐鲁吴兴 (连载一0九)
朱氏系承曹挟 望出吴郡沛国 (连载一0八)
郑氏系自周友 源起河南荥阳 (连载一0七)
杨姓系承伯侨 望出关西弘农 (连载一0六)
江氏系承伯益 源起江陵济南 (连载一0五)
蒲姓系起扈氏 得姓饶富趣味 (连载一0四)
池姓以居为氏 望出河南西平 (连载一0三)
章姓系承姜氏 名人不胜枚举 (连载一0二)
尤姓系承晡季 源起河南汝南 (连载一0一)
石姓系承石碏 家族显达卫国 (连载一百   )
车姓系承田氏 望出鲁国等地 (连载九十九)
武氏系承姬武 望出太原沛国 (连载九十八)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 (连载九十七)
陶承陶唐虞舜 源起陶丘虞城 (连载九十六)
秦姓系承颛顼 望出天水太原 (连载九十五)
华姓系承华督 源起商丘武陵 (连载九十四)
宁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后裔 (连载九十三)
凌姓系承康叔 源起河南渤海 (连载九十二)
邬姓系承陆终 望出南昌崇仁 (连载九十一)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连载九十   )
辛姓系承姒氏 发祥繁衍陇西 (连载八十九)
韦姓出自大彭 苗裔以国为氏 (连载八十八)
简氏系承简伯 望出范阳涿郡 (连载八十七)
伍姓系承伍胥 望出安定武陵 (连载八十六)
古氏系承姬氏 望出山西代郡 (连载八十五)
马姓系承赵奢 望出陕西扶风 (连载八十四)
夏氏系承夏禹 望出会稽高阳 (连载八十三)
岑姓系承周渠 显赫汉唐两代 (连载八十二)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连载八十一)
邹姓系承颛顼 传自邾娄宋国 (连载八十 )
姜氏系承吕尚 源起岐水天水 (连载七十九)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 (连载七十八)
云氏系承缙云 望出琅邪河南 (连载七十七)
翁姓系承姬氏 堂号宋六桂堂 (连载七十六)
韩氏系承武子 望出颍川南阳 (连载七十五)
赵氏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等处 (连载七十四)
金姓系承少昊 望出江苏彭城 (连载七十三)
骆姓系承姜骆 望出内黄会稽 (连载七十二)
龚氏系承共氏 避难加龙为龚 (连载七十一)
田与陈本一家 田横王留大名 (连载七十 )
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连载六十九)
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连载六十八)
温氏家世荣耀 源自晋国公族 (连载六十七)
詹氏祖周宣王 家族历史悠长 (连载六十六)
谭国为齐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 (连载六十五)
颜氏家世两支 皆为黄帝后裔 (连载六十四)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连载六十三)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 (连载六十二)
康姓来源多个 主要祖先有二 (连载六十一)
梅姓家族始祖 商朝诸侯梅伯 (连载六十 )
巫氏系承巫彭 源起山东平阳 (连载五十九)
黎氏家族组成 帝尧后裔为主 (连载五十八)
程姓源流追溯 祝融氏重黎后 (连载五十七)
莫姓以地为氏 另说以官为氏 (连载五十六)
甘姓始于商周 甘盘甘罗为证 (连载五十五)
廖氏闽粤大姓 源出三大主流 (连载五十四)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连载五十三)
钱姓出自官名 确有金钱渊源 (连载五十二)
徐氏家族始祖 夏禹贤士伯益 (连载五十一)
邱氏原姓为丘 尊孔崇儒改姓 (连载五十 )
秦皇统一天下 何自韩姓分出 (连载四十九)
袁氏大舜后裔 一姓六字之异 (连载四十八)
任姓渊远流长 具有光荣传统 (连载四十七)
雷姓系承方雷 养蚕嫘祖同宗 (连载四十六)
邢氏周公後代 发源河北邢台 (连载四十五)
倪郳同出一源 宋后名人辈出 (连载四十四)
涂氏以水为姓 家族望出豫章 (连载四十三)
罗姓祝融之后 望出豫章长沙 (连载四十二)
龙氏古老家族 表现出类拔萃 (连载四十一)
汤氏商汤之后 家族历史悠久 (连载四十 )
周姓悠久历史 文王以国为氏 (连载三十九)
范姓始祖显赫 左右早期政治 (连载三十八)
连姓发祥山东 始祖连称大夫 (连载三十七)
彭祖长命八百 子孙封地为姓 (连载三十六)
冯系承周文王 派别多脉络清 (连载三十五)
组织错综复杂 白姓寻根不易 (连载三十四)
孙氏祖周文王 历代事迹辉煌 (连载三十三)
薛氏组成众多 源出河东等地 (连载三十二)
魏姓才华杰出 功名显赫光彩 (连载三十一)
吴国公子之后 柯氏称盛南方 (连载三十 )
曹姓黄帝后裔 源自山东南移 (连载二十九)
出自周代公族 萧氏人才辈出 (连载二十八)
系承齐姜太公 卢氏老家山东 (连载二十七)
高氏源自山东 齐国最高上卿 (连载二十六)
卓渊源于楚国 在山西省繁衍 (连载二十五)
陆姓出处繁多 人材辈出江浙 (连载二十四)
刘姓家族复杂 组成分子五群 (连载二十三)
叶姓古老家族 源出河南叶县 (连载二十二)
胡氏后来居上 子孙满门书香 (连载二十一)
商王求得圣人 拜相御赐傅姓 (连载二十)
潘氏南北两支 黄帝轩辕后代 (连载十九)
严氏以谥为姓 系承春秋季连 (连载十八)
楚庄王之后裔 历代人才辈出 (连载十七)
黄国遭楚灭亡 子孙以国为姓 (连载十六)
余佘系出一源 两姓谊属弟兄 (连载十五)
谢氏系承申伯 源出都城洛邑 (连载十四)
沈姓音审或真 黄帝颛顼后代 (连载十三)
郭姓起源有二 后世源远流长 (连载十二)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连载十一)
符姓系承姬氏 苻姓源自蒲氏 (连载十)
洪氏系承三支 共工宏氏弘氏 (连载九)
张氏荣耀大姓 历史人材辈出 (连载八)
王氏望族名臣 三代丞相王导 (连载七)
蔡祭古时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 (连载六)
林姓始祖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连载五)
妫完因故奔齐 创造早期陈姓 (连载四)
许国为楚灭亡 子孙以国为姓 (连载三)
泰伯封于吴国 子孙以国为姓 (连载二)
利贞饥食木子 脱险变姓为李 (连载一)[/color]






利贞饥食木子 脱险变姓为李
  根据《姓篡》的记载,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到了女华的儿子咎繇,当了尧帝的理官。理官是一种相当于现代法官的官职,专掌狱讼推断之事。当时,社会上盛行着以官为姓的风气,于是,咎繇也不能免俗地以“理”为姓。

  这个姓氏传到了殷代暴君纣王的时候,他们的家长理徵因事得罪于纣,立刻使整个家族大难临头。理徵有一个儿子叫做利贞的,就逃到伊侯之墟避难,废墟中无以为食,最后才找到一种长在树上的“木子”充饥,而保住了性命。因此,当利贞脱难后,就变姓为“李”,一方面逃避暴君的追缉,一方面也对曾经救了一己之命的“木子”表示感谢之意。据后世考据,当时利贞所食之“木子”,就是李树的果实。

  到了北魏和唐朝时期,李姓的组成分子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但有外族加入,连许多其他的姓氏,也因功被皇帝赐姓而改姓了李。于是,李姓在血缘上已不再单纯。

  李姓在日益庞大之后,大体上分成了两大支系,一支在陇西(今甘肃省),一支在赵郡(今河北省)。根据朱彝尊李氏族谱序的记载,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是来自陇西,盛唐之后本支日繁,一共有三十九房。赵郡的那一支系,又分为东南西三个组,族人非常之多,在河北一带,人数多过当地的望族张、王、刘、赵诸姓。

  也许是由于族大人众的缘故,李氏在历史上的名人,真是多得不胜枚举。从著道德经的李耳开始,到早期的抵抗匈奴名将李牧、在四川凿都江堰以灌溉诸郡的水利工程学鼻祖李冰、汉代名将李广、以及以一篇“陈情表”迄今仍脍炙人口的晋朝太子洗马李密等,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杰出历史人物。

  到了唐朝,是历史上声威最为远播的一个朝代。对外则四夷来贡,唐太宗被四夷尊称为天可汗;对内则政治修明,文教发扬,人民皆能安居乐业。贞观、开元之治名垂史册。像这样一个具有辉煌功绩的政府,正是由姓李的人主持的,这岂不是李氏的共同殊荣。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4



泰伯封地吴国 子孙以国为姓
  江南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发源地。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壮大,国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消灭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dan)父的长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古公¤(dan)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候,有祥瑞出现,所以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对这个甫出生的孙儿,充满了殷切的期望。身为长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刻明了父亲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将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自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并且文身断发,表示让位于季历的决心。

  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感动了许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动地跟随了他,而逐渐发展成为吴国。

  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汉人,不但同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而且原本还是一家人呢!

  发源于苏、淅一带的吴氏,后来很快地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根据《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后代。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他一再坚持不肯越宗传递的故事,早为人所熟知。

  唐朝时代有一位阳翟人,字道子,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又善画佛像。

  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爽,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4



许国为楚灭亡 子孙以国为姓
  尧舜禅让,千古传为美谈。据说,尧把天下让给舜以前,曾经属意于当时的另一位高士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不得已才把王位给了舜——这段传说,说明了许姓的古老,也为许姓人平添不少光辉,因为许由也被列为是许姓的始祖之一。

  根据《姓纂》的记载,许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姓纂》说:“姜姓,炎帝之子孙,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许姓应该是炎帝的后裔,在三千年前周武王的时候,被封在许国,后来国灭之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并且四散在各地繁衍。当时许国的位置,据后世考据,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县,因此,天下许姓的最初发源地,应该就在这个地方。

  在历史上,许姓的知名人物不少,令人称羡。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字叔重,博通经典,当时人称赞他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所编写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也是后代研究汉字的最重要依据。

  三国时代曹操以汉室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还真蒙蔽了天下人,而头一个揭穿曹操真面目的,就是当时以评论时局知名的平舆人许劭。许劭对曹操所下的评语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句话几乎成为曹操一生的定论,“一代奸雄”也成了曹操的代名词,许劭的知人之明,叫人不能不佩服。

  到了元朝的时候,许家又出了一位伟大的教师许衡。据说,许衡学宗程、朱,博览多通,非常善于教书,所以跟随他受业的学生也十分多,他教书所在的“鲁斋”,终日弦歌不辍,是为人师表者的最佳典范。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5



妫完因故奔齐 创造早期陈姓
  根据《姓纂》的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大舜的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

  当时,胡公满所拥有的陈地,大致是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宛丘,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这块地方应该是陈姓汉族的最早发源地。

  奔齐之后首先以陈为氏的陈完,字敬仲,后来在齐国逐渐发达起来,食邑于田。这时,他又改姓为田,《史记》上有一段“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就是他的故事。因此,田姓应该是自陈姓分出去的,两姓在三千多年以前本来是一家人呢!

  胡公满本支所繁衍的陈国,传了二十五世,到妫健的时候,被秦始皇所灭。妫健生了ㄙ、桓、轸三个儿子,在国亡之后,桓改姓王,轸则跑到楚国,后来还做了楚国的丞相,封为颍川侯,并且搬到河南的颍川地方,改姓为陈——这一支,被普遍认为是陈姓的共同祖先。

  不过,陈姓的组成分子,也跟其他的大姓一样,并不仅仅为胡公满所传下来的这一支。《通志氏族略》上面有一段记载,把陈姓各种形成因素,说明得十分清楚。

  “¤公二十四年,楚惠王使子西之子公孙朝伐陈而灭之,子孙以国为氏。又广陵之陈(在今江苏镇江东北),实刘氏,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嗣。《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亦改为陈氏。又曰:白永贵隋初改为陈氏,是为万年之陈。”

  陈姓,至少有来源不同的四群——舜帝的后裔,白永贵的后裔,刘矫的后裔,以及突厥族的侯莫陈氏的后裔。

  这四支陈姓“人马”,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已经遍布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过,其中要以颍川、汝南(今河南省)、下邳、广陵(今江苏)、东海(今山东东南部与江苏交界处)等地的陈氏,最为族大支繁。

  头一个以陈为姓,后来又改姓为田的那个陈完,也是头一个在历史上大出风头的陈氏。太史公在《史记》上面,对他有过详尽的叙述。据说,他在齐国改姓为田之后,子孙世代都是齐国的大官,传到田和的时候,进一步列为诸侯,他的儿子田平乾脆并掉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田齐”。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5



林姓始祖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就赐他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焚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6



蔡祭古时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
  

  关于蔡氏的姓氏来源,历来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而肯定的记载,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望出济阳,蔡、祭,古通用。”

  《性纂》上也指出:“周、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续封,是为蔡仲,后因氏焉。”

  另外,还有一项明代的归震川《华亭蔡氏新谱序》,把蔡氏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为清楚。该序文是这样记载的:“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乱迁,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驯善,周公举以为鲁卿土,复封之蔡,尚书,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来,今寿州也,后二十六年灭于楚。”

  由上述的记载,有关蔡氏的来源便一目了然,清楚明白了。他们在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现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传到蔡平侯的时候,其他被野心勃勃的楚国所夺,就随着平王东迁,被改封于现有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之时,楚国“阴魂不散”又动脑筋到蔡国的头上,他们不得已,只好又迁徙到下蔡,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地方。不过,他们对楚国一让再让,却仍然不能使楚国“感动”,最后还是难逃被强楚所灭的命运。于是,曾经在周朝初年一度掀起满天风云的蔡国,自此在历史上消失,而他们的后裔,却世代繁衍,同时表现卓越出色,终于成为了一个族大人众的著名姓氏。

  蔡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当得上“杰出卓越”四个字而无愧。汉代的数百年间,蔡氏的表现更加不得了,造纸的蔡伦,至孝的蔡顺,以及定六经文字的蔡邕,都是在历史上闪耀着无比光华的名字。他们的大名,千百年来大家耳熟能详,他们的事迹,更早已深入民心。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一位宦官,由于有才学而深受皇帝的器重,后来并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所发明的纸,被称为“蔡侯纸”,其制作方法依照《本草纲目》的记载,是这样的:“东汉和帝时,桂阳蔡伦始采树皮,故帛、鱼网、麻缯,煮烂造纸,天下乃通用之。”

  蔡邕在当时名望的崇高,真可以说是如日之中天,《后汉书》还记载有他的另一段故事说,当董卓当了汉献帝的司空之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曾经强迫他出来做官,并且“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董卓虽然不是好人,后来在王允诛董卓之后,他甚至被连累而冤枉死于狱中,但当时蔡邕的响亮声誉,却已足令后世子孙引以自豪自傲。

  “文姬归汉“的女主角蔡文姬,则是蔡邕的女儿,她在离别胡夫及胡子时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和她当着曹操的面诵忆所读四百余篇坟籍的故事,一样的有名。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6



王氏望族名臣 三代丞相王导
  在历史上,王氏之成为显赫的家族,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孙,也世代簪缨,于是,他们这一家族,自然门第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

  也许是因为名望太高了,所以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有许许多多的说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这段记载,说明了姓王的人,并不是一个来源传下来的,以汉族来说,有的是周文王的后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孙,有的则是殷商比干的后代。这种情形,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后来不但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而且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譬如,《汉书》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氏;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这么一来,姓王的人想要从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王氏的姓源那么多,但是数来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气最大。根据考据,使王氏成为望族的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一支在山东繁衍的子孙。

  既然王姓人众势大,则其子孙的遍布世界各地,自是十分自然的事。据《广韵》的记载,著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21处,即太原(在今山西省)、琅琊(山东)、北海(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京兆、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莱(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海汉、长沙(湖南)、堂邑(江苏)、河南等地的王家。其中,又以太原和琅琊的王家最有名望。上面提到过的王导,是山东临沂人,自属于琅琊一派。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6



张氏荣耀大姓 历史人材辈出
  张,是一个十分荣耀的大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材辈出。姓张的人要是数起“家珍”来,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们。

  《姓纂》上面说:“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

  《姓氏考略》上又说:“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氏、望出太原。”

  《风俗通》上则指出:“张、王、李、赵、黄帝赐姓。”

  由以上三段记载看来,张姓的祖先,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而不必像许多别的姓氏一样,须得费点力气才能拐弯抹角地找到自己是黄炎子孙的证明。光是这一点,张姓的人就要比别人幸运而神气得多了。

  其次,张姓还有一个可以自夸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祖先挥,是古代的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使用弓矢以前,必须先用力气把它张开,所以挥的后代有的姓弓,有的姓张。现在姓张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每每使用“弓长张”的说法,实在非常有道理,也足见中国文字的无比巧妙。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的太原一带。

  到了大约三千年前的周代,黄帝的另外两支姬姓的后代,又有以张为姓的。其一,为据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上所说的:“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

  其二,则系根据《通志氏族略》所说的:“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出清河、南阳、吴郡、安定(在今甘肃省)、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

  由此可见,张姓与姬姓,固然是五千年前同时受黄帝赐姓的姓氏,但是,到了两千年后的周代,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立的韩国和晋国,又都有人以张为姓,这两支张姓而且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襄阳、洛阳等26处地方都是望族。因此,汉族的张姓,追溯起来虽然同为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但其得姓之先后有别,支派也有不同,后来使得张姓成为汉族一个大姓的,则主要是张姓的后裔,他们族大人众,繁衍到今天,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姓张的人出现。

  历来张姓的济济多士,人材辈出,更足以羡煞别人,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历代的史籍之中,就满载着张姓之人的事功和成就,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人头地,对于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也有了不起的贡献。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7



洪氏系承三支 共工宏氏弘氏
  洪氏,源远流长,他们的来处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神气万分的“共工氏”。然后由共工氏而共氏,由共氏而洪氏。数千年的家世源流,源源本本,清楚明白。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一书说明得最为明确。该书是这样说的:“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省略为一个共字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神采飞扬的共工氏,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以后,曾经把自己家族的姓氏省略为一个共字,后来,又为了避仇,才在原来姓氏的旁边加上三点水,子孙世代相传,终于形成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姓氏。

  隋、唐以后洪氏称盛于皖、赣一带。南北朝时由于五胡乱华而导致的民族大迁移,把过去繁衍于北方的洪氏带到了南方,固然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唐明皇时江西豫章(即南昌)宏氏的改姓为洪,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姓氏考略》上记载说:“豫章宏氏,避唐明皇讳改为洪。”一方面指出了洪氏家族的阵容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江西的多洪氏,作了注脚。

  另外,于唐德宗前后,现在江苏的武进一带,也出现了第三支以洪为姓的家族,那便是《姓纂》上记载的:“毗陵监察御史洪察,常州人,本姓弘也,避孝敬讳改姓洪氏,生子兴,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

三支‘人马’组合而成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洪氏是由三支“人马”组合而成的——第一支源远流长,是传自好几千年以前的共工氏;第二支是唐明皇时改自江西南昌的宏氏;第三支则于唐德宗时分自江苏武进的弘氏。这项资料,当可作为洪氏人士探寻本身来龙去脉的线索。

  分别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洪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便是他们长久以来,都是活跃于南方各地。北方的洪氏,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比较少见。

  在历史上,洪氏的才华洋溢,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历代的史书,其中,除了道光年间几乎以太平军倾覆了满清的洪秀全以外,宋朝时安徽宣城的洪皓,大概是人们所最熟悉的洪姓历史人物了。

  洪皓,被后人比喻为“汉之苏武”,是一位以忠贞事迹照耀千古的不朽人物。根据《宋史》的记载,他少负奇节,有经略四方之志,在宋徽宗的宣和年间出任宁海簿摄令事,便已表现杰出。到了宋高宗南迁,他奉诏出使金国,被金人所拘留,强迫他出仕刘豫,却被他以一番“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耶?愿就鼎镬”的大义凛然的话,严予拒绝。后来,他被流放于冷山15年,艰苦备尝,却始终持节不变,所以赢得“汉之苏武”的美誉,千秋万世受人景仰。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7



符姓系承姬氏 苻姓源自蒲氏
  在芸芸众姓之中,有竹字头的“符”氏,也有草字头的“苻”氏,这两个姓氏,貌如虎贲,经常被人混为一谈。

  实际上,这两个姓氏是绝对不可混为一谈的,他们的来源不同,血脉各殊,必须加以考究的划分开来——符氏,根据《姓纂》所记载的:“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邪”,应该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苻氏,依照《晋书苻洪载记》的记载,则是由蒲氏更改,算起来是夏禹姒姓后裔。前者,得姓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者,则始见于距今约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

  符苻二氏都是 黄帝轩辕后代

  符、苻二氏的源流和得姓时间虽然各殊,但是如果认真的再往上推溯,则他们根本全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子孙。因为,周文王的姬姓,固然是黄帝的嫡裔,而姒姓的始祖夏禹,也是颛顼帝的孙子,同样是黄帝的后裔呢!

  符氏的家族大放光芒,是在五代末期。首先,是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人符存审在后晋王朝上的飞黄腾达。根据史载,符存审是当时晋主李克用的义儿,曾经被赐姓为李,光采无比。而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富有机略的名将,在当时的兵荒马乱之中,从庄宗破梁军,赶走辽兵,大败刘酃,前后大小一百余战,从未有过败绩,与当时的另一大将周德威齐名。以百战百胜的辉煌功绩,此后符存审不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了一辈子,而且,也为后世子孙打开了平步青云的大门,使得符氏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

  一千年前表现得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是发祥于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顶着这份无比光荣的传统,他们的子孙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而且,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个个慎终追源,都未曾忘记他们的老家在河南呢!

  草字头的苻氏,则是从蒲氏分支出来的。根据考证,他们的得姓,有一段饶富趣味的渊源。

  原来,头一个以苻为姓的人,就是南北朝时期所谓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前秦之祖苻洪。苻洪是氐族人,本来姓蒲,世代都是西戎的酋长。永嘉之乱以后,四方兵起,群雄割据,他就被氐族推为盟主,称霸一方。据说,当时的谶文有“草付应王”之语,正巧其孙坚的背上,也生而有“草付”两个字,所以他就认为自己是顺天应命的真天子,立刻改姓为苻,并且进据长安,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及三秦王。不过,终苻洪之一生,并没有真的当上了天子,一直到后来他被其将麻秋鸩死,他的儿子苻健才僭立为帝,创立了历史上的前秦皇朝。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8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光辉家世源流

  关于曾氏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最古老的姓氏专书《世本》。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后为莒灭,¤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另外,历来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同样的记载。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氏家族之间是一向被严格禁止的。

  古代的¤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南方巨姓大族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大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两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春秋时并莒,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曰:“¤,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子备受敬仰

  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多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28



郭姓起源有二 后世源远流长
  这个十分有名的姓氏,是从三千年前的周朝王室分支出来的,追本溯源,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关于郭姓的来源,唐人所著的《姓纂》一书很明白地记载说:“周文王季弟虢叔,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望出太原、华阴、冯翊。”另外,《公羊传》也指出:“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郭隗 史上放光芒

  然而,《姓氏考略》一书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郭氏的历史还要更早,同时指出他们是以郭字的字义为氏。该书是这样说的:“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风俗通,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这么说来,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而他们的得姓,是由于“氏天居者”,因为郭字原本是代表外城或四周及外部的意思,换言之,郭姓的始祖是由于居住于外城才会以郭为姓的。

  以上两种对于郭姓姓源的考证,都是言之成理,所以都被历代的学者所同时采认,也就是说,大家一向认为郭姓至少有两种源流,较早的一支由于“氏于居者”而得姓,出现于周初的一支,则分自姬姓后裔太原郡的虢叔西虢,改号为郭,支子以郭为氏的郭。后世的郭姓人,不管是系出那一支,都可以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头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是郭隗,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的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郭子仪 忠义好榜样

  郭子仪三个字,多年来在民间更是童叟皆知,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丰功传绩和八子七婿的显赫故事。

  这位深受人们敬仰的盖世英雄,是唐代的华州郑人,崭露头角于唐玄宗之时,然后一手平定几乎倾覆唐室的安史之乱,又在唐代时奇迹般地以数十骑说退来犯的回纥数十万兵,身系唐室的安危20年,凭着他手里的兵权,大可“取而代之”,而他却始终忠心耿耿,为后世塑造了忠义大臣的好榜样。难怪人们一谈到“郭令公”或“郭汾阳”,都会如此必恭必敬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2



沈姓音审或真 黄帝颛顼后代
  作为一个姓氏,“沈”也有好几种不同的来源,其主要分别就在读音之不同——有的人姓“审”音之沈,有的人则姓“真”音之沈,不可随随便便地混为一谈。

  读“审”音的沈姓,是黄帝的后代。《姓纂》上说:“周文王第十子晡季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

  读“真”音的沈,即是颛顼帝的后代。《姓氏考略》上说:“《左传》沈姒蓐黄注,四国,台骀之后,系出金天氏。又,楚有沈尹氏,沈诸梁,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则系芈姓,非一族,直深切者,为实沈之后,与音审者不同。”

  由此可见,天下姓沈的人,有的是黄帝的后代,有的则是颛顼帝的后代,不过几千年繁衍下来,出自黄帝的那一支日渐人多族繁,于是大家也逐渐对自己的姓氏“不求甚解”,一概的统姓起“审”来了。

  根据上面所提的《姓纂》的记载,“审”音沈姓的人,得姓于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晡季,也跟许多其他古老的姓氏一样,是因地得姓。当时的沈国,大致是现在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以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地方。据《左传》的记载:“汝南平舆县北有沈亭。”据近世考据,沈亭的遗址,就在今阜阳县西北沈丘堡的东方,可见得“沈”姓真是一个有根有据的古姓。

  至于“真”音沈姓最初发源的楚地,则大致是现在的湖南和湖北一带地方。

  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历来倒未曾发现过被外族冒用的纪录。相反的,到了五代时期,却有分支为他姓的纪录——尤姓是从沈姓分出来的。

  为何沈尤不相婚配

  原来,当王潮的弟弟王审知在福建潜称闽王的时候,福建姓沈的人,为了避讳他名字里的“审”音,就把自己姓氏的水旁去掉,并且把剩下来的那半个字改为跟原字十分接近的尤字,这就是尤姓的由来。这段典故,是载于《梁?漫录》。正由于尤姓来自沈姓,所以在福建,沈、尤二姓是不相婚配的。

  在历史上,沈姓真可说是济济多士。最早见诸史籍的,就是春秋时代的高士沈郢。据说,他曾奉徵为相,但他的志向不在此,后来就在河南平舆县的北方盖了一座“沈亭”,悠哉悠哉地以游钓终身。

  唐代,是律诗的全盛时期,当时著名的五言律诗,按《艺苑卮言》所说的“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用韵稳妥,事不旁引,情无牵合,当为最胜”,是始于“沈、宋”,其中所指的“沈”,就是沈¤期。他与宋之问齐名,创立了著名的“沈宋体”,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可称不朽。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2



谢氏系承申伯 源出都城洛邑
  这一个飞黄腾达于1500年以前的姓氏,实际上的历史也悠久而古老,他们是炎帝的嫡系姜姓后裔,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周宣王之时即已得姓。关于谢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姜姓,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

  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位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分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而统统姓了谢。

  《大雅》中为什么要把谢国形容为“南国是式”呢?原来,当时周天子的都城是在洛邑,而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唐河县之南,因此才会被称为“周之南国”。这个地方,当然也是天下谢姓的最早发源地。

  跟他们的古老历史一样,谢姓人士也成名得很早,在汉代就有许多谢姓名士见诸史册。譬如,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并把这位后来以《汉书》永垂不朽的文豪形容为“社稷之六龟,大汉之栋甍”,深具慧眼的谢夷吾,就是汉代的钜鹿太守。

  到了晋室南迁以后,淝水一战,使谢氏的光芒大射,在江左大红大紫,跟王氏同时成为门第最高的世族。

  前秦的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挥兵南下,以万钧之势直逼江左晋室,当时苻秦军势之盛,真可以用“投鞭断流”来形容。因此,晋室人心惶惶,几乎是不知如何是好,连坐镇上游的大将桓冲也自认援救无力,大家都笼罩在一片“吾其左衽也”的恐怖气氛中。

  为晋室解开这种危如累卵的局面的,正是谢安以下的谢氏兄弟子侄。当时,谢安是晋室的征讨大都督,坐镇中枢统摄一切,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从侄谢玄为建武将军兼前锋都督,其子谢琰为辅国将军随兄谢玄出征。这样一个子弟兵的阵容,后来竟在淝水大败苻坚的号称百万大兵,使晋室转危为安,得以偏安于江左,可以说是不世的奇功,也难怪这个家族要飞黄腾达,权倾当朝使人为之侧目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3

余、佘

余佘系出一源 两姓谊属弟兄
  “余”与“佘”,都是汉人的姓氏,两个字看起来极为相似,如果不仔细分辨,可能有许多人还看不出其间的那点些微差别呢!

  关于“余”、“佘”二字之间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从古人杨慎的笔记上,看出大概。杨慎是这样说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从舍省,舍与蛇近,则禅遮之切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称曰沙家,即佘家之近声可证,而赊字从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有余写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从这两段记载,“余”与“佘”两个字,以及两个姓氏之间的关系,便十分的显然了——两个姓氏系出于同一来源,根本就谊属兄弟。

  余、佘二氏的系出一源,还可以从他们的繁衍地点,找到有力的证据——

  《姓纂》一书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姓苑》上则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见,余、佘二氏,过去主要都是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一带。而佘姓的最早出现,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为,在历史上头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他的籍贯就是南昌,由此判断,江西与安徽既属邻地,从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于某种缘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么一小截,变成了佘氏,自也是极为可能的事。

  根据以上的这些资料,余、佘二姓的谊属兄弟,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那么,余氏的始祖,也应该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上的考据是“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这位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奠定富强基础的由余,正是后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余氏的南迁,根据后世学者考证,应该也是在唐代之后,否则,那个时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会有余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现了。换言之,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后人是同时在不断地繁衍滋长的,而余姓的转为佘姓,则是发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并没有姓佘的人,后来也是从江南迁移去的。

  余、佘二氏,虽然源远流长,有着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出人头地却迟至唐代以后,而大露锋芒于宋代之时。

  宋仁宗的天圣年间,有十分著名的“四谏”,指的是当时在朝廷只担负言责的欧阳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其中的余靖,正是广东曲江余家的杰出子弟,十分受到当朝的器重,余靖的功业,尚不仅此,他并曾先后三次出使契丹,后来侬智高反叛,他奉令经制南事,不载南海一物,后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传世。后来,广州设有一座远近知名的“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后世广东的余姓人士,都对这位杰出先人的事迹津津乐道。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3



黄国遭楚灭亡 子孙以国为姓
  关于黄氏的得姓渊源,历来的考证十分详尽,譬如《姓纂》上指出:“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诸暨孝义黄氏族谱》的序文上也更详细地记述说:“黄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从以上的记载看来,陆终的这一支子孙,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列为当时周天子的诸侯之一。《左传》上所记载的:“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指的正是这个黄国。后来,黄国终于被野心勃勃的强国所并,于是子孙四散,开始以国为氏。黄姓,正是这样来的。

  另外,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述,则黄氏的姓源有多端,说法不一致。该谱是这样说的:“黄氏出自江夏(今江西弋阳县),或云颛顼曾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或云伯益赐嬴姓,其后受封于黄;或云一世高公居古岳州,在商大戍时受封于黄。另有一说,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赐姓为黄,后因散乱,复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为楚相,开基于武昌府江夏。”这段记载,虽然对于黄氏姓源的考证不一,但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

  发源于古时江夏的黄氏,是在唐代之时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的,关于他们的播迁情形,前引的《黄姓族谱》上有极为详尽的记载:

  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八世珂郎仕晋,徙江西广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剑,子二,分居晋江。七十九世礼恭,子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肃,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峭(宋祥符元年进士),妻三,子嫡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邵武,晋江;庶三,分居建宁,汀洲。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长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东莞,崇安;再居剑州,支分龙岩,宁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宁都,抚州;五居建宁,支分福州。九十五世久茂,子五,长分兴化,仙游;次分惠安、安溪;三分晋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来,揭阳、澄海。九十五世久盛,居汀洲,子三,长移宁化、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饶平;次居永定,支分饶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长居龙溪,浦城;次居太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阳、惠来、霞浦;三居长泰,支分潮之普宁;四居平和支分饶平、诏安、秀岭。同世久书,长居大浦县,次居梅州,支分镇平、平远、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同世久安、久兴,支分嘉应、陆丰。

  唐代以后,黄氏的表现更加出色,黄公望、黄庭坚、黄¤(gan)、黄道周,以及黄宗羲等等,都是备受后世景仰的了不起人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3



楚庄王之后裔 历代人才辈出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而以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

  这个可敬的姓氏,家世的源流也十分悠长,早在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得姓。这一点,熟悉历史的人士一定都很清楚。因为,在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庄氏家庭就已经人才辈出,大名鼎鼎,像长久以来在传统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根据考证,是春秋时代楚庄王的后裔,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在介绍庄姓时就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把庄周的身世源流,记述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庄氏家庭正是这样来的。追本溯源,他们是楚国公族的芈姓后裔,而芈姓则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换言之,两千多年来干千万万以庄为姓的人,毫无疑问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在庄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对整个家族影响极为深远的大变动。一次发生于战国末期,一次发生于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

  原来,战国末期,当秦始皇以强大的军队横扫诸侯时,有一位楚庄王的后裔庄峤,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将军,受命经略巴、黔中以西诸地。庄峤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领,他把势力扩展到滇池,以兵威把这块地方纳入楚国的版图。可是,当他准备归报这番功绩时,正好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国所袭夺,塞断了他的归路,不得已,庄峤只好率其众在滇称王,一直到秦始皇灭诸侯。楚国的这一支后裔仍然为西南夷的君长。逍遥于暴秦的淫威之外。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他们终于降汉,其地并被置为益州郡,重回母亲的怀抱。

  这是史实,说明了后来历史上所谓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国的后裔,而且是由庄氏的先人带过去的。

  庄氏和第二次大变动,影响更大,曾经造成了整个家族长时期的没没无闻。这项变动,就是《姓氏考略》所明载的:“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

  在过去的专制时代里,当皇帝的人是“天子”,为了避天子讳而改换人民的姓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庄氏,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改姓了严,并且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长时期为严氏所掠美。不过,庄、严二氏的一家人关系,倒是一直被公认不讳。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4



严氏以谥为姓 系承春秋季连
  “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庄严二姓 关系亲密

  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庄、严二姓的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庄姓改为严姓这件事,是发生在西汉明帝的时候,也就是距离现在差不多1900年以前。那么,在此之前,中国难道就没有“严”这个姓氏吗?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严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

  这段记载指出,早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是楚王的后代以严为姓。楚国本来姓芈,是颛顼玄孙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则严姓自然也是颛顼的后代了。不过,严氏的得姓,跟其他大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们既非以国为氏,亦非因官命姓,而是“以谥为姓”。

  严姓,既然是早在春秋时就有了的,则后来汉代由庄姓改来的那些姓严的人,说起来好像应该跟原来的严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妙就妙在这里,庄姓是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为楚庄王的支孙所创,则推算起来,庄、严两姓岂非同出一源?怪不得汉代的庄光和庄忌这些人会心安理得地就改姓为严,因为姓严与姓庄,就血缘上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上面说到过,严光本来姓庄,后来因避明帝讳,才改姓为严,他的子孙也就此世代以严为姓,算起来还应该是这一支严姓的始祖。他是东汉初年的人,跟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曾经是同学,两人的交情非常好。光武帝即位后,严光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帝想尽办法明查暗访,才把他找了回来,后来就发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却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认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惊小怪的故事。

  光武以帝王之尊,虽然对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学曲意奉承,但严光到底还是不肯做官。后来,他归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他当年垂钓的地方,并且被后人命名为“严陵濑”,该处就是现在浙江省桐庐县南边的江滨。像这样一位视富贵如贱土,但求清风明月的高士,怎不叫人敬慕万分!他的子孙,又怎能不引以自豪自傲!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4



南北两支潘氏 黄帝轩辕后代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并加以杀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且平定泽潞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反派的角色。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6 18:44



商王求得圣人 拜相御赐傅姓
  《史记殷本纪》指出:“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由此可见,这位上古贤相是被帝王赐姓名为“傅说”,至于他以前的姓名为何,可能由于他为相之后的声名太响亮了,所以没有人去注意,结果,史书上缺乏记载,而后世也就不得而知了。

  傅说之为傅姓的始祖,是被历来的学者所共同采认的,从未有人表示过置疑,譬如《姓纂》上指出:“本自传说,出傅¤;因以为氏,出北地,清河二望”;《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也说:“殷相说之后筑于傅¤,因以为姓。”

  以上诸书中所指的“傅¤”,亦即《史记》上所记载的傅说版筑之处,目前的位置,是在山西省平陆县之东,今名为“隐贤社”。换言之,傅姓人家最早的发源地就是在这里。

  另外,根据《姓纂》的记载,傅姓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北地和清河二处;北地,指的是今宁夏省及甘肃省的东北部地区;清河,指的则是今河北省的清河、枣强以及山东省的济平、高唐、临清、武城等县及其附近一带之地,可见得傅姓在北方的繁衍,是既速且广的。

  汉晋之时 名人辈出

  具有光耀史册的始祖的傅氏,在历史上,一直是表现优异,丝毫都没有辱没自己与生俱来的光采门楣,尤其汉晋之时。傅氏更是名人能士辈出,大放异彩。傅姓在汉晋,数百年间的大放异彩,是由2200年前的北地人傅宽开始的,傅宽是汉高祖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被排在第9位,封为阳陵侯,显赫异常。

页: [1] 2 3 4 5 6 7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