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2



尤姓系承晡季 源起河南汝南
  尤姓,是来自福建的沈家,跟姓沈的人实际上是同一家人。

  尤、沈的这段渊源,是见诸宋代学者李纲所撰的《梁奚谷漫录》:“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的尤氏。”

  由此可见,五代时期福建姓沈的人,为了避讳当时潜立为闽王的王审知的名字的读音,就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为尤姓。于是,开始有了“尤”这个姓氏。

  尤姓既然是出自沈姓,则其来源当然也跟沈姓一样,是黄帝的后裔。根据《姓纂》的记载,沈姓是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为食 采于沈而得姓,所以天下尤姓最早的发源地自然也是三千年前的沈国。当时的沈国,现在的位置就在今河南省汝南县的东南,以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的地方。

  大约于1000年以前在福建出现的尤姓,后来又自福建繁衍出来,成为了江苏吴兴一带的望族,因此,尤姓人家,以福建和江苏两地最多。

  最早见诸史书的尤姓人士,是宋朝绍兴年间的进士尤袤,后来做到礼部尚书。他是江苏无锡人,学识渊博,十分受到朝廷的器重,宋高宗还曾称赞他:“卿才识近世罕有”,可见他的才华。

  宋代还出过一位著名的儒将尤?育,他是尤袤的孙子,据传他守边时威惠兼济,十分成功,后来并因功累官至工部尚书。

  尤台和尤彬,也都是宋代知名的高士,他们二人同样的词藻绝出,同样的不求仕达,优游林石,被誉为宋代的两大高士。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2



章姓系承姜氏 名人不胜枚举
  黄帝轩辕氏,据民间相传,他总共有25个儿子,其中12个以德为姓,以后不计其数的不同姓氏,正是从最初的这12个“基本”姓氏所分出。

  这12个基本姓氏之中,有一个任姓,据《左传》的记载: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此等十个姓,都是出自最初的任姓。

  因此,有关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姓氏辨证》对于章姓的姓源,是这样介绍的:“系出姜氏,齐太公支孙封国于鄣,后为齐所灭,子孙去邑为章氏,望出豫章。”姜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传到姜太公的时候,因为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力,就被封在齐国,后来并成为春秋一霸。同时,姜太公的另外一支子孙,又被封在鄣国,最初是杞国的附属,后来则被同宗的齐国所灭,子孙也跟当时其他姓氏一样去掉原来国名旁边代表地方的邑字,而以章为姓。这一支姜太公的后裔,后来并在豫章繁衍为一个大族,豫章,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在历史上,章姓的知名人物满载于历代的史书,真是不胜枚举,其中尤以宋代最称人才济济。

  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清代,章姓也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章炳麟,更是人人所熟知的近代伟大人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2



池姓以居为氏 望出河南西平
  池氏,是由于其祖先居住于池边,而得姓。《风俗通》所说的:“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述的:“以居为姓也,汉有中牟令池瑗,魏有城门仲侯鱼”,即为明证。

  这个一向显得族不繁人不多的姓氏,大致是出现距今2000多年以前秦、汉之际的河南陈留地方。据说,后来在同省的西平县,池姓的人家一直很多,这就是《姓氏考略》一书所说的:“陈留有池氏,秦丞相池子华是,望出西平。”

  发源于中原地区的池氏,经过长时期的辗转播迁,到了明、清之际,大量出现于最南方的福建、广东、以及云南等地。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2



蒲姓系起扈氏 得姓饶富趣味
  蒲氏家族,跟一种叫作“蒲”的水草很有关系,因为当初如果不是突然有五丈高的蒲生长在他们先人居处的水池里,则这个家族不可能会以蒲为姓。

  关于蒲氏的得姓经过,《十六国春秋》的《前秦录》上有一段记载,说明得最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另外,《晋书苻洪传》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长三丈,因号蒲家,遂以为氏,后为苻氏”。

  当时,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还是三丈高,这种情形的确令人惊异,则是完全一样的。蒲姓的人得姓于此,也真可以说是饶富趣味了。

  蒲氏血缘所出的有扈氏,根据考证,是上古圣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后,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长。正由于他们世居西羌,又出现于南北朝所谓胡人纷纷入侵中原的时候,所以常常被人误会他们也是外来的胡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蒲姓的人都是最为光荣的炎黄子孙呢!

  蒲氏之实际上为黄帝的子孙,而不是后来外来的种族,可以在《路史》一书上找到有力的证据,该书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为西羌酋长。”

  上古的另一位圣君虞舜的后裔之中,据说也有以蒲为氏的。《万姓统谱》一书指出:“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东”,即为明证。

  古时以蒲为名的地方,大致有两处,一处在现在河北省长垣县,是春秋时代卫国之地;另一处在今山西省¤(左耳旁+显)县的西北,俗名斩祛垣,则是当时晋国的一个邑。以蒲为姓的虞舜后裔,究竟跟这两个地方有没有直接的关连,就没有确实的资料可资考证了。

  《聊斋志异》,多年以来脍炙人口,深入民心,是一部不朽文学名著,而大家都知道,该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松龄。

  蒲松龄是前清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人,一生肆力古文,悲愤感叹,自成一家,而且著述甚富,是历史上有数的杰出文学家之一。他的成就,当然更是后世每一位蒲姓人士的共同光荣。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3



江氏系承伯益 源起江陵济南
  江姓,发源于地势极低,却又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陵县。《姓纂》记载:“嬴姓,颛顼玄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以及《姓谱》所说的:“伯益之裔,封于江陵,子孙以国为氏”等等。

  由此可见,江姓的人是颛顼帝的玄孙伯益的后代,由于其始祖被封于江陵,所以当江国于春秋时代被楚国所灭之后,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江。而当初江国的所在地江陵,后来并曾被楚国改名为郢都,在早期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

  江姓的来龙去脉,可以从大约3000年前周代的江国,一直推溯到伯益,甚至更早的颛顼帝和黄帝,他们的家世背景,真可以说是既悠久又荣彩,令人羡慕。

  在历史上,著有声誉的江姓名人相当不少,除了汉代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江公、江翁、江革、江淹、江夷、江总等人之外,在前清的300年间,像康熙年间精研心经及三礼之学,又长于步算钟律声韵,著有《古韵标准》等书的江永。嘉庆年间精于《尚书》及《小学》,有所论列辄为前人所未及的江声;博学通经史,所纂《国朝汉学师承记》,使两汉儒林家法之承授,以及清代经学之源流厘然可考的江藩;以及光绪年间出任湖南学政,与梁启超创设“时务学堂”于长沙,以取士多一时英俊而见称的江标等等,都可以说是功用传统学术的大学者。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3



杨姓系承伯侨 望出关西弘农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3



郑氏系自周友 源起河南荥阳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4



朱氏系承曹挟 望出吴郡沛国
  朱,实际上一直就是南方的大姓。古时候的吴郡,朱姓人家历来都是当地的望族。

  根据《姓纂》记载,朱姓是颛顼帝的后代、《姓纂》说的:“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一云:舜臣朱彪之后……”

  由此看来,朱姓的最早始祖是颛顼帝后代曹挟,在3000年前周武王的时候被封于“邾”这个地方。最初,附庸于鲁国,春秋时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后来并改称为邹。《公羊传》上面有一段话说:“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指的正是这个国家,邾国当时的位置,大致是在今山东省邹县的东南。

  邾国,后来被楚宣王所灭,曹挟的子孙就“去邑以朱为氏”拿掉了原字右边的邑旁,单单留下左边的朱字,当了这个家族的姓氏。这段渊源,还说明了中华文字的奥妙无穷;因为,在华文字中,放在左边的“阜”旁,或放在右边的“邑”旁,往往有代表“地方”的意思,像朱姓的“去邑留朱”,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历史上,朱姓的出人头地,最先见诸《史记》的朱亥。朱亥是战国时的魏国人,据说,他力大无穷,勇气过人,曾经凭着一只四十斤重的铁锥,保存了情势危急的赵国。

  到了六百年前的元末,一名贫无立锥之地的穷和尚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把朱姓带上巅峰。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4



施姓系承施父 源起齐鲁吴兴
  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后来他们的国亡,子孙就以国为氏,统统姓了施。不过,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古籍缺少记载,所以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无资料可稽。

  目前被一般人所公认的施姓发源地,则是3000年前的鲁国。这是根据《姓纂》上面的记载。

  《姓纂》是这样说的:“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汉有博士雠。”由此可见,施姓是周代的诸侯鲁惠公的后裔,鲁惠公的儿子名叫施父,是鲁国的大夫,传到惠公的五世孙之时,干脆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其他家族的不同。

  秦汉以后,头一个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是施雠。他是汉武帝独尊儒家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气大噪。

  宋代的施全,是一位忠义凛然的烈士。南宋的秦桧,是连自己的子孙都唾弃的大奸臣,他以毒计害死岳飞以后,当时的老百姓都悲愤填膺,施全就在此时挺身而出为国除害。他挟着尖刀,毫无畏惧地刺杀秦桧,他的壮志虽然不幸未酬,可是他的英烈事迹,却几乎跟当年的荆轲刺秦王一样,已经永垂不朽。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4



吕姓系承神农 源自南阳河东
  吕姓,也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也就是倚为栋?的重要臣子,所以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由此看来,吕氏之得姓,为时甚早,早在42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刚刚开始萌芽茁壮时,就已经有了这个姓氏。当时的吕国,大致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县一带地方。这个国家后来被周所并。

  姜子牙,是老幼咸知的人物。实际上姜子牙是大岳的苗裔,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吕尚,只是不大为人所知罢了。由这件事,也可证明吕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否则姜子牙也不会既姓姜,又姓吕了。

  过了800多年,到战国末年,吕姓的光芒再现,那就是相传为秦始皇亲生父亲的吕不韦。

  到了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吕氏再度显赫绝伦。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政,这个妇人可谓心狠手辣,杀人杀得连儿子都怕她。她娘家的人权倾当朝,刘家的天下,差一点被吕姓夺去。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5



方姓系承方叔 望出河南境内
  方姓姓源的根据,是见诸《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诗小雅,方叔莅止,传,方叔,卿士也。”这位方叔,是2000多年以前周宣王的贤臣,他曾奉命南征,平定荆蛮,使当时已逐渐衰微的周室,一时曙光大露。因此,方姓即使是迟至西周末年才出现,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始祖,也够教每一位方姓人士引以自豪自傲的了。

  方叔的后代,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省的境内,而历来各地方氏族谱的记载,又大都把家族始祖的来处追溯到河南,可见得方氏的出自2000年前的方叔,还是比较被普遍采认的。

  方氏后来南迁,最先是到达福州,然后以福州为中心,向江西、广东诸省繁衍,最后并且在福建漳州的龙溪,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在早期历史上,除了那位被认为是方氏始祖的周宣王大夫方叔之外,方姓的知名人物,却比较少见。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姓方的杰出人物不断地出现于史书之上,尤其在学术和艺术方面,他们的成就更加不凡,像明代的方孝儒,就是一位人人所熟悉的忠君爱国的学者。

  清代,方姓的名人更多,像方苞、方薰,以及方承观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人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5



钟氏系承微子 古与钟离同源
  钟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时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国,算起来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个叫作钟离的地方,所以子孙才会“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换言之,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悉的复姓“钟离”和单姓“钟”,实际上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二者之间没有丝毫分别。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得最清楚:“钟姓,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黎,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楚有钟仪、钟钟、钟子期,与伯牙为友,项羽将钟离昧,昧中子接,单姓钟氏,始居颍川长社。”

  钟氏在先秦时期所发射的光芒,详见于当时的史籍,譬如,春秋时代有伯牙为之“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后世留下了“知音”、“高山流水”等佳话的钟子期;被晋国范文子称赞为“仁、信、忠、敏”的钟仪;乃至战国时代齐宣王那位其丑无比,却又贤德无双,宣王曾因她的建议而毅然“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使得齐国大安的王后“无盐君”钟离春等等,都是备受后世称颂的人物。

  钟繇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了,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被张怀ㄨ所著的《书断》称为“隶行入神,八分入妙”。他的名气随着传统文化而永垂不朽。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5



易姓系承姜氏 望出济阳太原
  易姓家族,根据《姓氏考略》一书所说的:“以地为氏”,应该是发源于现在河北省的易县。

  不过,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易氏家族却主要活跃于济阳。所谓济阳,指的就是自汉代初年以来置于现在山东省境内的济阴郡,包括有今荷泽、定陶、濮城、武、曹、钜野诸县之地。因此,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易姓人家,仍然世代相沿相袭着“济阳”的堂号,时时刻刻不敢或忘记自己家族的来处。

  山东的济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属齐国的领域,而过去的姓氏学者,也有人认为易氏是系出当时的齐国公族,算起来是姜太公的后裔。譬如,著名的《卢若虚集》就曾指出:“太公后有易氏。”这派说法,言之成理,又与古氏家族过去的活动情形相符,所以一向甚受采信。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易氏的始祖是春秋时代甚受齐桓公亲信的寺人易牙,像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就持此看法。该稿指出:“《左传》齐大夫易牙之后,魏有易懂,晋有易雄。”而易牙原不姓易,他的姓名是雍巫,字牙,食采于易,乃称易牙。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6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经考据得清清楚楚,包括《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做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6



邓氏系承曼氏 光芒照耀历史
  关于邓氏的源流,《姓纂》一书说明得十分清楚,是这样的:“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期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被颛顼赐姓曼氏的金天氏后裔,到了殷朝的时候,曾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邓为名的侯国,这个邓国的位置,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就在今河南省的邓县之境。

  最早扬名于历史的邓析,实际上是一位甚有成就的学者,他的被杀,就是由于改郑国所铸的刑书,而别造竹刑。他所撰的一部《邓析子》,主旨在申韩,黄老之间,甚受后世的重视。

  汉代以后,邓氏所发射的光芒,一直照耀历史,绵延不绝。譬如,三国时期讨灭蜀汉的曹魏大将邓艾;蜀汉官拜大将军20余年,曾于刘备死后奉使入吴,说孙权绝魏和蜀的邓芝;以及晋元帝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邓攸等,都是千百年来受人景仰的杰出历史人物。

  清代,邓氏的表现更是出色,邓石如的书法和治印,邓廷桢的迎击英兵,都被后世所景仰。

  邓廷桢不但在宦途上春风得意,历任两广、两江、云贵、闽浙、陕甘总督,治绩辉煌,而他于鸦片战争初起时守卫虎门,把英国军队重创而退,终其任英兵不得入虎门的事迹,更是大快人心。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6



赖氏以国为姓 望出颍川南康
  这个著名姓氏,根据考证,是来自春秋时代周天子名下众诸侯之一的赖国。他们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风俗通》曰,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望出颍川、南康、河南。”

  春秋时代赖国所在的位置,大致不离现在的河南省境内,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书所说,最早的赖姓家族,是出现于河南的颍川一带。换言之,赖氏长久以来虽然是称盛于南方各地,但他们的祖先,却统统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黄子孙。

  赖氏,真是一个最为幸运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后的2000多年来,整个家族的脉络分明,所有的子孙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南北朝的长时期兵荒马乱,逼得中原衣冠纷纷南渡避乱,造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赖氏的先人,当时也参加了南迁的庞大行列,并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头地,挣得响亮的家声。

  熟悉历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长的五胡乱华时期,是到了隋、唐两代才告结束的,而在唐肃宗的乾元间,江西雩都就曾出过一位著名的学者赖 ,以七岁能文,弱冠通九经百氏而远近知名。据说,他也是一位金榜题名的进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为崇义馆校书郎。不过,他无意于宦途,竟舍弃了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悄然引退,回到家乡,以诗书安享余年。这种崇高的胸怀,一向最受后人的敬仰。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6



文氏系承姬氏 家世背景光彩
  文氏之系出圣君周文王,过去的姓氏学者都已经考证得清清楚楚,大家所公认不讳的结论,以《风俗通》一书的记载为代表。

  书上是这样写的:“周文王支庶,以谥为氏。”所谓文王庶,就是许文叔。换言之,文氏家族不但拥有一位万世共钦的杰出得姓始祖,同时,追本溯源,他们还是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子孙,家世背景真是光彩极了。

  出身高贵,表现更卓越,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为整个家族建立了崇高的家声。像春秋时代勾践复国的大功臣文种,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到了宋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集天地正气于一身的文天祥,不用说更是为世世代代的后人所熟悉。这位民族英雄一生顶天立地的伟大事迹。根据《宋史》的记载,大致是这样的: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理宗时,举进士第一,知赣州。德á初,元兵入侵,天祥发郡中豪杰及溪硐山蛮,应诏勤王,拜右丞相。奉使入元军议和,被执,至镇江,夜遁,辗转至温州。益王立,召至福州,进左丞相,都督江西,为元兵所败,走循州。卫王立,封信国公,进屯潮阳。又为元将张弘范所败,被执,拘燕三年,终不屈,遂被杀。临刑作正气歌以见志,元世祖称为真男子。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7



饶姓以邑命氏 望出平阳临川
  这个家族的最初发祥之地,是古代的饶阳,提起饶阳,历史可悠久了,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邑。《史记》的《赵世家》上面就有一段:“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的记载。到了汉高祖统一天下,实行郡国制度,就把饶邑改置为饶阳郡,以迄于今。现在,这个地方是属于河北省的一个县份。

  关于饶氏的发祥于河北饶阳,是明载于《姓氏辨证》一书。该书指出:“战国时有食采于饶者,子孙以邑为氏,平阳、临川”。但《百家姓考略》则说:“系出妫姓,商均支子封于饶,后以国为氏。”换言之,饶姓家族,得姓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了2200年以上,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家族。

  非常凑巧的,发祥于河北饶阳的饶氏家族,后来却在江西的饶州繁盛起来,以致使人每每误以为饶氏就是在饶州土生土长的。这一点,对于饶氏族家而言,真是一段有趣的发展过程。

  饶氏家族以江西为繁衍中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当时,有一位进士及第官拜邓州通判的饶廷直,便是江西南城人。

  此后,在江西出人头地的饶姓人士,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像宋朝时的大学者饶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7



蒋氏系承伯龄 望出河南蒋乡
  《姓纂》:“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好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宋改为乐安。”

  《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由此可见,蒋姓的始祖,是周公的第三个儿子伯龄,他被封在蒋地,后来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拿封地的名称做为家族的姓氏,而千百年绵延不断地繁衍下来。当时的蒋地,现在的位置大致就是河南省固始县西北的蒋乡。

  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姓,往往无法避免被人冒用的命运,蒋姓的人,在这方面远比他姓单纯;因为在历代史籍中,还没有发现过蒋姓被外族人冒用的纪录,这说明了天下蒋姓都具有相同的血统,都是3000年前周公的后代!姓蒋的人,真是光荣之至。

  蒋诩是西汉末年的 州刺史,以廉直著名。王莽居摄,不肯委身事贼,于是以病免官归乡里,足不出户,以沉默表示了对新莽的反对。据说,蒋诩退隐之后,曾在舍前的竹下开三径,平时闭门谢客,轻易不肯见人,只有老朋友求仲和羊仲,才会被他接纳。既忠义又高逸,蒋氏有这样的一位远祖,是十分值得自傲自豪的。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7-1-29 14:20

这……这么多没人看吗?

页: 1 2 3 4 5 [6] 7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