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4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5



岑姓系承周渠 显赫汉唐两代
  岑,是出现于周代初期的一个姓氏,算起来已经有了3000年的悠久历史。关于岑姓姓源,是见诸秦相吕不韦所著的那一部自称“有能增减一字者即以千金赏之”的《吕氏春秋》。

  该书指出:“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指出:“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

  这两段考据文字,内容上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认为岑子是周文王所封,而后者认为是周武王所封。这一点差别,目前虽然无从弄清楚,好在不管是何人所封,得姓的年代都差不多,所以不妨认为无关宏旨,不必在这上面多加推敲。

  3000年前,周朝的开国天子把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子渠封为岑,子孙以国为氏,就产生了“岑”这个古老的姓氏。当时的岑邑,根据考证,是在今陕西省的韩城县境内,可见得后世姓岑的汉人,最初都是发源于这个地方。

  另外,根据《姓氏考略》所记载的:“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姓”,则南方,是有很多姓岑的外族的。现在,广西省苍梧县的西南有一县名为岑溪,贵州有一个叫做岑巩的地方,可能跟当地的众多岑姓,不无关系。不过,源自古公亶父的汉族岑姓,后来主要是繁衍于河南省的南阳一带,所以只要按着自己家族的播迁经过逐步推溯,今日岑姓的人士也不难找到自己的真正血统和来处。

  在历史上,岑姓曾经是一个光彩而神气的姓氏,尤其是汉、唐两代,棘阳的岑家人材辈出,出将入相,显赫万分,他们的子弟备受朝廷的重视,岑家也俨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汉代的棘里,就是现在河南省新野县的东北。

  棘阳岑家的崭露头角,是开始于中兴汉室的光武帝之时,而头一个把这个家族引领上青云之途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光武帝大将岑彭。自岑彭之后,岑氏就扶摇直上,历经南北朝和唐朝,前后差不多1000年间,所享声誉始终不衰。

  前清时代,最南方的广西省,又出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在中法越南之役中,以“地营法”大战法军的“开花炮”,把来势汹汹的法军大败于临洮,其他各省闻风纷纷起而响应的抗法名将岑毓英。中法之役后,他曾高官厚禄,当到清廷的太子太傅,显赫不可一世。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5



夏氏系承夏禹 望出会稽高阳
  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姓纂》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

  《姓谱》说:“夏侯,复姓,本姒姓,夏禹之裔。周武王立,封夏裔于祀;后祀为楚灭,简公弟佗奔鲁,鲁悼公以佗为夏后,爵为侯,因以夏侯为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焉,后去鲁之沛,分沛为谯,遂为郡人。”

  这两段记载明白指出,夏侯氏是分自周朝初年“以奉夏祀”的杞国,而夏姓则与杞氏谊属兄弟,统统都是夏禹的后裔,则夏侯与夏氏系出一源的亲戚关系,可以说是一目了然,清楚万分。唯一的分别,是夏氏得姓较早,而夏侯氏得姓稍后罢了。

  在过去的两三千年以来,夏氏的历史名人相当不少,他们的杰出表现,的确无愧为大禹的后裔,使这个大家族所享的盛誉历久不衰,也为一部中华历史,益增光辉。

  夏氏成名早在先秦时期,当时,卫国曾出过一位名震遐迩的大力士夏育,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呢!另外,在荆轲刺秦王之时,也有过一位名叫夏无且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提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依照该书的记载,秦始皇在保住了生命之后,论功行赏,曾经赏赐两百镒黄金给夏无且。

  汉代以后,夏氏的表现更加出色,譬如,光武帝时的夏恭,就是一位大名鼎鼎,备受后人敬仰的了不起学者。根据历史的记载,夏恭是当时一位最负声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至一千余人,桃李满天下,他的声名也传遍天下。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6



马姓系承赵奢 望出陕西扶风
  马,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出人头地的著名姓氏,尤其是中华民族中回族的大姓。

  关于马姓的姓源,《姓纂》上是样记载的:“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子孙氏焉。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由此看来,马氏固然是颛顼之后 的赢姓后裔,而使他们得以“马”为姓的,则是2000多年以前战国时代赵国的王子赵奢,所以,如果以赵奢为后世马氏的始祖,也是理所当然的。

  据说,赵奢的子孙,最初是以“马服”两个字为姓氏的,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马。这一支马氏,主要在古时的扶风一带繁衍,扶风就在现在的陕西省境内,所以后世姓马的人,最早应该也是发源于陕西。

  以始姐赵奢的辉煌事迹为开始,在秦汉天下一统以后,马氏很快地在历史上出人头地,成为一个著名的姓氏,而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伏波将军马援,就是光大马氏门楣的最主要人物。据《后汉书》的记载,他在年高62岁的时候,有五溪蛮反叛,他就自请率兵前往讨伐,但是皇帝以他年事已高而不准。于是,他就披甲上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他的这番老当益壮的豪气,终于感到了皇帝,在“矍铄哉!是翁也!”的赞美声中,率师出征,最后死在军中,终于以“马革裹尸”而还。

  马援的另一项不朽贡献,是把马姓带到了南方,使南方很早就有了马姓人家。马援的这番功绩,是建立在他征平交趾,立铜柱表功的威武不可一世的时期,历来的古籍,对于这一段辉煌的史迹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

  如此看来,南方的马氏,是早在2000年以前,就由马援带过去的,这些人虽然很少可能本来不姓马,但是在寿冷县定居以后却统统改姓为马,成为了马氏南方的开基始祖。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6



古氏系承姬氏 望出山西代郡
  3100年前,周文王、周武王父子的丰功伟绩,每一个中国人老早就已经耳熟能详,然而周文王的祖父古公颤父,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不朽人物。他的事迹,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大致是这样的——初居豳,为戎狄所侵,国人欲战而王不忍杀,乃迁居于岐山之下,亶人皆从之,始定国号曰周。贬戎狄之俗,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乃武王有天下,追尊为太王。

  这位以仁德而受千秋万世争诵的古公父,根据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便是古姓家族的始祖。《风俗通》一书就曾明文指出:“古氏,古公亶父之后。”但古亶父,有的说是古皇氏之后,那古氏来源就更悠远了。古公亶父虽然是3000年前最为神气的姬姓家族的始祖,但是,他的后裔之中,也有一支以古为姓。因此,古氏跟多年来分自姬姓的许多姓氏,像周、柯、晋、魏、成、韩、何等,根本就是一父所出的兄弟姐妹。

  不过,正跟大多数具有古老源流的姓氏一样,在过去漫长的两三千年间,古氏家族也增加了好几支新的组成份子,包括《潜夫论》所记载的:“古成氏为古氏”,以及《魏书官氏志》所说的:“吐奚氏改为古氏”等。由此可见,古姓是出于姬周的古公亶父之后,后来并有古成氏及吐奚氏等的改姓,共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家族。

  这个家族,最初是发迹于代郡,所谓代郡,指的是现在山西省的代县,而这个地方古时候又称为新安郡。因此,长久以来古氏家族都世代共奉著“新安”的堂号,充份表现了慎终追远,数典不忘祖的崇高美德。

  在早期历史上,古氏家族秉承著自始祖古公亶父一贯以下的光荣传统,表现得十分出色。譬如,东汉光武帝时的临湘人古初,是一位以“遭父丧,未葬,邻家失火,匍匐柩上,以身捍火,火为灭”,而被表荐于朝的大孝子;南北朝时的山西代郡人古铣,则以所著的“长生保要”一卷而传名;北魏太武帝时的名臣古弼,允文允武,高官厚禄,表现得更加可圈可点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6



伍姓系承伍胥 望出安定武陵
  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伍姓是传自春秋末期的楚国伍家,譬如,《姓纂》一书上所说的:“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姓氏考略》一书,却把伍姓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该书是这样说的:“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依照这个说法,则是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伍姓的,至于楚国的伍子胥一家人,究竟是不是源自这位黄帝的臣子,由于文献缺乏,历来的学者皆无论证。然而,当年楚国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书上同样的也没有交代,因此,如果说楚国的伍氏是传自黄帝时的伍胥,似乎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综观以上所述,伍之为氏,不管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的楚国伍家,还是源自5000年以前的黄帝之臣伍胥,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却都是同样的不容置疑。

  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跟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

  论起伍氏的始祖,头一位应该是在楚文公十二年伐郑之役中表现优异的伍参。当时,晋国的荀林父帅师救郑,来势汹汹,楚军的行止颇为犹豫,而身为楚国大夫的伍参却有过人之明,衡量大势之后告诉楚王说:“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师专行不获听而无上,此行也晋师必败……”结果,楚王采纳了他的意见,跟晋军一决死战,果然大败晋师于?,伍参也自此在楚国飞黄腾达,其子伍举,其孙伍奢,都世袭为大夫,显赫异常。

  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历代都有伍姓的名人出现,例如,汉灵帝时有一位谋刺董卓不成,大骂董卓“乱国篡主,罪盈恶大”而死的节义之士伍孚,以及晋代的高士伍朝,和南北朝时曾撰《武陵图志》的学者伍安宾等,都十分有名气。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7



简氏系承简伯 望出范阳涿郡
  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

  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家世源远,可以说是光采无比。

  关于简氏的光荣源流,在历来的姓氏古籍上,可以说是证据凿然——《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谥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

  另外,马仰溪所考的《简姓世学》则指出:“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

  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系出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

  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地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

  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由于这个家族的兴旺,也已经被考证得清清静楚楚。《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及晋统一天下,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至会益公,宋时南渡,避乱于江西宁化,后游福建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一二八○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朝阳、番禺等县。”

  《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邑。”

  从这两项文献,可以知道简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经逐渐向南播迁的。他们有的直接徙入广东,有的由赣入闽,再分支至广东,后来就在广东繁衍成为一个大的家族。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7



韦姓出自大彭 苗裔以国为氏
  关于韦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

  另外,《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对于韦姓的出处也更加详细的说明:“夏时封颛顼孙大彭为诸侯,少康时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韦姓也是千古人瑞彭祖的后氏,传到4000多年以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的时候,又把彭祖的一支别孙封在一个叫做豕韦的地方,这一支子孙后来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统统改姓为韦,而子孙世代繁衍到今天。因此,韦姓与彭姓,在4000多年以前原本是一家人,两姓之间有着十分微妙的血缘关系!

  韦姓的最初发源地“豕韦”,据后世考证,大致是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因为,当初彭祖的封地是在大彭,大彭就是现在的江苏铜山,而《姓纂》上指出“家彭城”,彭城也就是今江苏徐州的古称,所以,当初豕韦的位置,也应该不离江苏铜山的附近。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韦姓杰出人物,就是把家从彭城迁到邹的韦孟。据史书记载,他精于鲁诗,他的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

  唐代长安城南的韦氏,被称为“去天尺五”,当时韦氏所享权势直逼霄汉,可以想像得到。而这份权势的得来,主要是靠当时曾破吐蕃48万大众,军功彪炳非凡的一代名将韦皋。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7



辛姓系承姒氏 发祥繁衍陇西
  关于辛氏的古老渊源,《姓纂》一书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左传》:周太史辛甲、辛俞美,为昭王友,秦有将军辛腾,家中山苦陉,曾孙蒲,汉有辛武贤,陇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记载,属于夏启后裔的辛氏,是从最初的莘氏改过来的。不过,数千年来所孕育的不计其数姓氏之中,却另外还有一支血缘不同的莘氏,那就是《潜夫论》所记载的:“莘,祸融氏之后,分为八姓,已、秃、彭、嬗、曹、斯、莘”。换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众多后裔之中,也有以莘为氏的。反顾过去的历史,一直到1000年的宋朝之时,还有一位叫作莘融的名人出现,可见莘之为氏,的确是存在于芸芸众姓之中的。

  那么,源自祝融氏的莘氏,跟源自夏启的莘氏,彼此间有没有什么牵连?对于这个问题,《广韵》一书回答得最清楚,指出:“莘,辛声近,遂为辛氏”,明白说明了后来莘氏改姓为辛氏的情形,也为今日莘氏的所以不甚多见,下了最合理的注脚。

  从上段文献辛氏的来龙去脉,可以说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家族出现之后,一向以陇西一带为繁衍成长的温床,尤其现在的甘肃狄道地方,更是长久以来辛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历代人才辈出,声誉响亮无比。

  发祥于陇西的辛氏家族,在历史上一向表现得出类拔萃。到了宋代,辛氏的表现有如日之中天,金碧辉煌令人不可逼视,这种情形,只要看辛弃疾个人表现,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辛弃疾三个字,对于读书人而言,相信必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的文学才华,照耀古今,他的将略武功,更令人肃然起敬,堪称为允文允武的千古奇才。他的诗文充满了浓郁的悱恻绮丽之思,所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辛弃疾可能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文弱书生。若有这种想法,可就大错而特错了。辛弃疾的作品,除了晚年所作的少数几首之外,绝大多数都悲壮激烈。流传了千百年的《稼轩集》,就满载着他的爱国情怀。

  纵观辛弃疾一生的爱国事迹,的确千古足式。他于宋孝宗时,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安抚官,屡以平盗立功。他在湖南创立的“飞虎军”,更雄镇一方,为当时江上诸军之冠。后来,到了宋宁宗时,他又以一连串辉煌的功绩,出知绍兴、镇江等地,虽然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愿,但已备受千秋万世的景仰。立功、立言、立德,辛弃疾的确是后世辛氏家族之光。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8



史姓系承史皇 源起宣城武昌
  这个古老而又光彩的姓氏,据历来的考据,是具有两个主要的来源的,而且两者都跟古代的史官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支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一支则出自周朝的太史佚。

  据考,仓颉的后裔,主要是繁衍于宣城,太史佚的后代,则主要繁衍于武昌。换言之,后世各地源自今安徽省宣城县的史姓人家,其始祖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黄帝史官仓颉;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则是3000年前太史佚的后裔。

  关于史姓的姓源,是见诸《路史》和《姓纂》二书的记载。《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

  这三段记载,同时采认仓颉与太史佚为后世史姓的始祖,则就现代人研究学问时所重视的“证据”来说,是相当充实的了。不过,史姓人士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正出处,恐怕也因此而必须多费一点功夫,至少也得先追根究底找到若干年代以前的祖先是来自安徽,或是来自湖北,才能凭线索找到自己的来龙去脉。

  在春秋战国时代,史姓的确是十分出人头地的,像鲁国的史晨,和魏国的史起,都是青史垂名的不朽人物。

  史晨的得以名传千古,主要是由于现代仍耸立在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座“史晨碑”。该碑是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历来为研习书法者所宗。当然,如此一来,写作碑文的那位史晨,也就因此而永垂不朽了。

  明朝末年的史可法,更是青史垂名,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死守扬州殉国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更为后人所熟悉,“史阁都”的大名在民间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8



邬姓系承陆终 望出南昌崇仁
  关于邬姓的来龙去脉,有以下记载可循: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

  《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

  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

  《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

  以上是具有确实证据可循的邬姓姓源。另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则邬氏的起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帝喾的孙子陆终。这本姓氏学的专书是这样记载的:“《国语》曰,陆终第四子来言为ㄆ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来言、安以及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春秋时楚国的¤姓,则源自老六季连。而邬姓,如果真是老四来言的后代,那么,很显然跟上面的那些姓氏,都是同一血缘的一家人了。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南昌,就是现在江西的省会南昌,抚州和崇仁,也都在江西省的境内,可见得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的邬氏,到了汉代时,已经播迁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并且就在这里繁荣滋长。

  在历史上,邬姓的名人不甚多见,前清光绪年间所撰的《尚友录》仅仅列有邬彤、邬大昕、邬栓芳等三位。邬彤是近代的著名书法家,据传,他的一手精采书法之中,又以草书最称绝妙,被誉为《寒林栖鸦》,少人能及。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8



凌姓系承康叔 源起河南渤海
  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淩”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

  凌、淩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

  由此可见,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两个姓氏,多多少少感到混淆不清。

  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采的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

  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而凌姓的始祖既然是卫康叔的支子,则凌姓的发源之地和得姓的时间,也就可以轻易地推算得知了。

  在早期历史上,凌氏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他在江夏斩曹操的大将张硕,人船尽获,以及于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把曹阿瞒打得人仰马翻,落荒而逃。

  依照《吴志》的记载,凌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虽然官拜将军,身在军旅,却能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具有国士之风。孙权对于凌统的爱重,也无出其右。据说,当他身逝之后,孙权曾把其子凌烈接进宫去养育,待如己子,而且还时时人前人后的称呼凌烈为“此吾虎子也”。凌烈长大后也很争气,曾因建功而被封为长亭侯,使得江左凌氏的门第,一时高不可攀。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9



宁甯二氏相通 系承姬姓后裔
  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虽然有人把他们严格划分为两个姓氏,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混为一谈,在书写时,宁、甯不分, 连最伟大的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

  由这段文字看来,宁、甯二氏,的确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绝对可以不分彼此,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个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宁”,也可以比较省事地写作“甯”。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国来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古老家世。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光彩异常。

  不过,在不分彼此的宁、甯二氏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

  宁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

  这派说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应该把宁、甯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被普通采认源自3000年前卫国的宁氏,继承其杰出先人卫康叔的光荣传统,在春秋时代表现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当时的两位卫国人宁俞和宁戚,都是长久以来备受敬仰的了不起历史人物。

  宁俞,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是当时卫国的大夫,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戚是春秋初期的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9



华姓系承华督 源起商丘武陵
  关于华姓,有两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似乎两者之间有所不同。

  实际上,华姓虽然分别来自姒姓与子姓,但殊途同归,他们的祖先仍然是同一个人--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的姓氏;姒姓,则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的姓氏。他们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只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

  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以前。这是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

  《姓氏考略》上说:“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换句话说,由于仲康在西岳封观,所谓西岳指的就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就此以华为姓,而世代沿用下来。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之有一段渊源,倒是没有人否认的。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比较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面说:“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这么说来,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代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这位正考父的儿子华督,就曾经害死孔子的祖先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的那个人。

  华姓是出自3000年前的宋国,已经是多年来的不争之论,不过,究竟是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就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才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的看法是这样的:“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这种说法,当然也有可资采信之处。

  华姓的发源地宋国,是周武王封给商纣的后代微子,以奉汤祀的地方,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是源自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一提起姓华的人,相信一般人必然会头一个想起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不但使所有华姓人士感到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之光,因为,早在1800年以前,他就懂得“破腹背、湔肠胃”的现代外科手术,现在医学虽然不如外国,但由于曾经有一位华佗,倒也可以为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才华,提出有力的证明。

  至于曾经被管宁“割席绝交”的华歆,虽然在三国末期的曹魏时期曾经赫赫不可一世,曹丕篡汉,实际上是出自他的计谋,历来被骂为千古之罪人,所以华歆的名气虽大,却是华姓人的害群之马,华姓后人都不屑于提起他。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9



秦姓系承颛顼 望出天水太原
  在历史上,秦始皇真是一个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人物。他自称“功盖三皇,德过五帝”,第一个创立了“皇帝”的称谓,并且自立为始皇帝。

  秦始皇姓嬴名政,很显然是颛顼帝的后裔。《姓纂》上面对于秦姓姓源的考据是这样的:“颛顼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由此看来,秦姓的确是出于颛顼帝,后来秦二世投降刘邦以后,颛顼的这一支子孙才开始以秦为姓氏,世代沿用下来。秦姓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甘肃省天水县的故秦城。

  秦姓,另外还有一种姓源,那就是被周武王封在鲁国的周公之子伯禽的后代。《姓氏辨证》上说:“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为大夫者,食采于秦,以邑为氏,望出太原。”由此可见,周文王的姬姓后代,也有以秦为姓的,这一支,是后来山西太原一带的望族,虽然同样姓“秦”,却跟来自甘肃的嬴姓之秦,在血统上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关系。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中,有秦相、秦冉、秦非、秦商几个人,都是这一支的后裔。

  因此,秦姓应该是有两个来源--北方的一支,是颛顼嬴姓的后代;南方的一支,则是黄帝姬姓的后代。

  在历史上,秦姓人士成名得相当早,就拿秦始皇这一家人来说,在一部《史记》上,占有很大的篇幅,当时这一家人虽然还没有以秦为姓,他们却是以后一部分秦姓人的祖先,他们的荣耀,也是秦姓人的共同荣誉。

  战国时代,秦氏还出了一位称为“扁鹊”的良医秦越人。据说,他治病以诊脉为名,而洞见五脏症结,以精医名满天下。太史公在所著《史记》中,曾特别为他列传,把他跟黄帝时的良医扁鹊相提并论,足见其高明。

  “秦琼卖马”,是有名的民间故事,秦琼,正是唐太宗的大将秦叔宝,骁勇善战,志节完整,死后图像凌烟阁,后来更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到宋代,秦姓可不妙了,南宋害死岳飞的奸相秦桧,就是秦氏的不肖子孙,使秦姓蒙羞。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0



陶承陶唐虞舜 源起陶丘虞城
  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县。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0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
  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是显赫于世。因为,毕公高传到春秋时代的毕万之时,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为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后来曾经“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并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就可以看出当年毕公高之后裔的显赫情形了。

  毕万的后代既然曾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神气万分的一个姓氏,那么,当时姓毕的人又如何了?这个问题,只要稍一思量,便不难明了,因为,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现在的毕姓,正是这样来的,算起来跟姓魏的人,根本就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毕氏远远地迁徒到山东的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历来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

  东平毕家的出人头地,只要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一目了然。譬如,三国时在曹魏跟创立清谈风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名士毕轨;南北朝时一家四代皆为州刺史的毕众敬;以及唐代安禄山反叛时死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等,就统统都是山东省的东平县人士。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0



武氏系承姬武 望出太原沛国
  这个著名家族的始祖,根据过去姓氏学者考证,是2700多年前东迁国都于洛阳的周平王的幼子姬武。据说,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武氏这段饶富趣味的渊源,详见于《姓纂》一书所记载的:“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

  由此看来,武氏家族不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追本溯源,还是5000年前黄帝轩辕氏的嫡系子孙,家世背景光荣无比。

  武氏的源自周平王少子姬武,长久以来被公认不疑。然而,有关这个家族的姓氏头绪,却相当不少。譬如,最早的姓氏专书《世本》指出:“出夏臣武罗”;《风俗通》指出:“出夏臣武罗”;《风俗通》也指出:“宋武公之后以谥为氏”;汉代的“武班碑”指出:“殷王武丁之后”,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种众说纷纭的情形,很可能使人联想到武氏的“来源不详”,认为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一定确实可考。然而,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种情形只是说明了武氏家族的组织份子有很多支,包括有周平王的后裔;夏代大臣武罗的后裔;殷代君王武丁的后裔,以及春秋时代宋武公的后裔;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而已。

  另外,在不计其数的姓氏之中,还有两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这两个复姓,前者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的后裔,由于白起曾被封为武安君,其子孙因而以武安两个字为氏;后者,则有两支组成份子,第一支是周顷王之孙姬满的后裔,由于被封于武疆,因而以地为氏。第二支武疆氏,则是稍后的汉代武疆侯王梁的后裔,以官为氏。

  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长久以来并不多见,据过去一些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也陆续改姓了单字的武氏的缘故。由此看来,武氏家族的组织情形,是更加的多彩多姿了。

  这个集英聚锐的古老家族,根据《姓氏考略》一书的考证,数千年来主要繁衍于太原和沛国两地,然后才逐渐播迁到全国的其他地方的。所谓太原,指的就是现在山西省的太原一带;沛国,指的则是江苏省萧县一带。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女皇帝武则天,便是当时的文水人。文水,当时就属于太原府。

  有唐一代,武氏一家人的神采飞扬,早就为人所熟知。武则天前后君临天下21年,虽然被后世批评为“恣为淫虐,任用酷吏,大杀唐氏宗室”等等,似乎所作所为一无是处。然而,也有不少忠于史实的学者对于武则天有比较公正的论断,认为她富于权略,知人善任,名相辉出,使得大汉的声威,在她君临天下之际,如日中天,远夷慑服。因此平心而论,武则天的确是数千年来的第一奇女子,尽管后世对她毁誉参半,但她仍然是武氏家族的一位出色人物,值得千万子孙引以为傲。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1



车姓系承田氏 望出鲁国等地
  车氏,若论来源,最古是黄帝臣有车区,次则秦公族有子车氏后以车为氏。但在2000年前又有由田氏分出来的。

  车氏的分自田氏,历来有关的古籍都记载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指出:“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诏乘小车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子孙因为氏,望出鲁国,南平、淮南、河南”;《通志氏族略》也指出:“汉武帝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诏乘小车出入省中,时号车丞相,其子孙因以为氏”。

  原来,依照正史的记载,汉武帝驾崩,戾太子继位为昭帝。由于当时田千秋的年事已高,每天步行朝见很不方便,所以汉昭帝才特准这位大恩人坐着小车出入宫殿,而赢得了“车丞相”的响亮名号。

  在君主至尊至上的当时,能够坐着车子出入宫殿,是空前的殊荣,因此田千秋的子孙就此改以车为氏,使这份殊荣随着家族的繁衍而千秋万世传留下来。

  追本溯源于山东,却发迹于陕西长陵的车氏子孙,后来又很快地往回走,而在老家山东,以及湖南、淮南、河南等地繁衍开来,成为这些地方的著名姓氏。一向被人所熟悉的“囊萤照读”故事的主人翁车胤,便是晋朝时的南平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南蓝山人。

  提起“囊萤照读”的故事,相信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衷心敬佩,甚至连日本人,长久以来也经常拿这个可敬可佩的苦读故事,来教谕他们的子弟。

  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从别处来中国定居的胡人之中,也有改以车为姓的。《魏书官氏志》所记载的:“车裩氏,车非氏,均改为车氏”,正是这个意思 。

  如上所述,车氏家族,是由两支“人马”组织而成的。一支是汉代“车丞相”田千秋的后裔,一支则是南北朝时来华的胡人。不过,依照《世本》以及《姓氏考略》等书的记载,则车氏还有另支,那就是:“黄帝臣有车区,秦公族有子车氏”。如果此说属实,那么,车氏家族的历史,是更加的久远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41



石姓系承石碏 家族显达卫国
  石碏(que,第四声)是石姓的始祖,历来的学者老早便已经考证得清清楚楚,所以丝毫不容置疑。因为,包括《姓纂》、《路史》等书在内的历代姓氏学权威之作,几乎都众口同声地指出石氏是:“《左传》卫大夫石碏之后。”

  距今2000多年以前,自从石碏大义灭亲的卓越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便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像石鲐仲、石祁子等人,就曾前后名登史籍,使得石氏的名气,甫一开始便响亮万分。

  春秋时代的卫国,位置是现在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当时的石氏既然世代显达于卫国,则可想而知,这个家族最初应该是繁衍这个地区,然后才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的。

  这个从2000多年以前便已十分有名气的家族,在历史上,还先后出过两位称孤道寡的皇帝,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后赵之主石勒,和五代时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石勒,曾是五胡十六国之中,神气十足的一位君主。他东征西伐,使后赵王朝的疆土日拓,称霸于北方;石敬瑭,则是历史上著名的认契丹为父的“儿皇帝”,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等事,曾受到千秋万世的唾骂。

  不过,石家所出的这两个皇帝,却不是炎黄子孙的汉人,而都是外来的种族。石勒是五胡乱华时来到中原的羯人。石敬瑭的祖先是西夷人。由此可见,现在的石氏之族,组织是甚为复杂的。他们的中坚组成份子,固然无可置疑是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碏的后裔,是最为道地的汉族。然而,在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民族大融合之时,却的确加入了许多外来的新血轮,使得整个石氏家族,一天比一天庞大茁壮。

  由此可见,组成石氏的份子,是为数不少的,有汉族的子孙,有西夷人,有羯族人,更有张、冉、娄等氏的改姓,因此现在的石姓人,要想找到自己家族的真正来处,恐怕就比较费事了。

页: 1 2 3 4 [5] 6 7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