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6
康
康姓来源多个 主要祖先有二
康姓有好几个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支:一支是周武王之少弟康叔之后,一支则来自汉朝时臣服于中国的西域康居国。换言之,后世的康姓人士之中,有的是姬姓的汉族后裔,有的则混有外来血统。
周武王同母幼弟
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在武王得天下而大行封建之时,最初被封在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周武王死后,年轻的成王嗣位,由周公旦辅政,殷纣的后裔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就起而反叛,想要夺回原来属于他们的江山,幸亏被周公所讨平。周公旦最后的决定,是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君,地位比以前更加的崇高。后来,康叔果然不负周公的重望,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的境界,功在周朝的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
后世康氏的源出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的的确确是毫无疑问的。
康叔在接受殷商的遗民之后,被封于卫国,当时的卫国,是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幅员相当广大。而康叔得国之后,最初定都于朝歌,亦即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北,所以,后世的康姓最早应该是成长在这里的。后来,传到卫文公之时,曾迁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卫成公又徙于帝丘,则已渡过黄河到达了河北省濮阳县西南的颛顼城,从上述屡次的迁都,亦不难看出康氏早期的播迁经过。
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虽然未曾称雄称霸,与其他诸候一较长短,但是,它的寿祚却特别长,一直到秦二世之时才被灭亡。这期间,康叔的后代繁衍成了好几个姓氏,除了以谥为氏的康姓之外,还有以国为氏的卫姓,乃至“本自卫之公族,以非正嫡,号庶氏”的庶姓等等,因此,康氏的兄弟之姓,是相当不少的。
第二支康氏的出现,则是根据《梁书康绚传》的记载,该书指出:“汉臣西域,康居遣嗣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望出京兆、东平、会稽。”换言之,这一支来自西域的康氏,是出现于距今大约2100年以前的大汉声威远播之时。当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臣服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之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来就此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日久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跟汉族没有丝毫分别。康居王子所定居的河西,指的是黄河以西的陕西、甘肃等地,换言之,这一支外来的康氏,主要是繁衍于中国的西北一带。
关于康居国
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是“去长安万二千里”。他们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苏俄的中亚之地。到了晋朝之时,他们对于中国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唐代,这个国家仍然继续存在,被称为康国。因此,源自康居国的康氏,虽然不是汉族人,但仍然源远流长,值得自傲。
到了清代,康有为则是大名鼎鼎了。这位杰出的康姓人士,同时还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学者,他始治《周礼》,继研《公羊》,著书立言,富于创造力,他的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大义微言考》和《大同书》等,甚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7
关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
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关氏的始祖关龙逢,熟悉历史的人必然都知道,是夏朝末年的著名贤臣。据说,当时的夏桀荒淫无道,像“作酒池槽丘,为长夜饮”等荒唐的行为,真是罄竹难书。这个时候在朝廷上毫无疑问的是奸?169当道,忠良掩盖,而关逢龙却一片赤胆忠心,时常引黄图以谏,而且立而不去。可想而知,“忠言逆耳”是必然的后果。夏桀不但不听他的金玉良言,而且把黄图焚毁,还惨无人道地把关龙逢囚而杀之,留下了关龙逢的一片忠贞节烈照耀万古千秋。
夏桀的囚杀关龙逢,根据史载,是发生于公元前1767年的事。换言之,关氏家族不但是源自这样一位千古完美的人物,而且据有长达3740多年的悠久源流,实在最有资格在人前人后自豪自傲。
夏朝的版图,包括黄河、长江两流域及现在的辽宁省之地,国都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
豢龙氏与关姓
不过,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这个古老而光辉的家族,一方面在山西的老家继续繁荣滋长,像汉末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关羽,便是当时的山西解县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甘肃一带开创了一个新天地。所以,目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关姓人家,有很多都相承相袭着“陇西”的堂名。
关氏系出夏末贤臣关龙逢,长久以来已经被公认不移。然而过去的姓氏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关氏的始祖应该是“豢龙逢”而不是关龙逢;这种情形真可说是一字之异,相差千里。因为,所谓“豢龙”氏应该是距今4200多年前的古人,如果关氏真的是豢龙氏的后裔,则他们的历史是更加的悠久了。
关尹与关姓
所谓“豢龙氏”,《左传》一书有详尽的介绍:“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好龙,以服事帝舜,舜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
另外,据说古代守关的“关尹”之中,也曾有人“以官为氏”而姓了关。譬如,《风俗通》一书就记载说“关令尹喜之后。”所谓关尹,亦称关令,依照《国语》的记载,是先秦时期一种“敌国宾至,关尹以告”的官职。因此,这一支关氏的得姓,大致已有了2400年以上的历史,也十分的悠久,据说,这一支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所以关氏家族,另外还有“东海”一望。
继承始祖关龙逢的光荣传统,关氏家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是出色极了,大家所熟知的关帝爷关羽,便是其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8
苏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8
颜
颜氏家世两支 皆为黄帝后裔
关于颜氏的辉煌家世,《姓纂》以及《通志》等书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颛顼帝的儿子叫作称,称的儿子叫作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和吴回两个儿子,都先后担任过帝喾的火正,也就是所谓的祝融氏。其中,吴回的儿子陆终,又生了六个儿子,依序为樊、惠连、?0713、来言、安、季连,而到了周武王兴师灭纣广封诸侯之时,就把老五安的一个叫作挟的后裔,封在邾地,亦即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的地方,最初是鲁国的附庸之国,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由于夷父的字为颜,《公羊传》就称他为颜公,所以夷父的子孙也自此以“王父字为氏”而姓颜了。
不过,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颜氏还有另外的一支。该书是这样说的:“出琅琊,本自鲁伯禽,支庶有食采于颜邑者,因而著族。”
这一支颜氏,始祖是伯禽,而伯禽是周初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儿子,由于周公被周天子留在京城辅佐王室,就把他的长子伯禽封在鲁国,地位尊贵而荣耀。因此,这一支颜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功在传统文化的周公,乃至圣君周文王,其家世背景,同样的光辉异常。
如上所述,颜姓有两支不同的来源,一支是源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支是源自周公的儿子伯禽,可是,如果再往上推溯,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姓姬,而周文王一家人也是黄帝的姬姓后代,则算来算去,两支颜氏的得姓方式与时地尽管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根本都是同一血缘的黄帝后裔。两支颜氏,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全都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怪不得在先秦时期出人头地的颜姓人士,不是当时的鲁国人,就是齐国人。
先秦时期的颜氏名人,有如天上隐约闪耀星辰,虽然距离得那么远,但千百年来光华依然,其中最大最亮最受人仰慕的一颗星星,恐怕要算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了。颜回生前,一再受到孔子的赞扬,死后,更受到亿万人的敬仰,尊他为儒家思想的典范,从不会有人表示反对。
颜回的后代,跟孔子的后代一样,也是排行一定,所以追溯起来脉络分明,这一点,当然也是他们比其他姓氏幸运的地方。
稍后的唐朝初年,颜回的后裔又以大学者颜师古开始,学问事功两称不朽,使得颜氏的名气自此深入民心,颜师古是颜回的第三十七世孙,他对于传统学术的贡献少人能及。
颜真卿更加大名鼎鼎了,他不但以一手笔力遒劲的正草书而留芳百世,他一生忠于唐室的赫赫事功,更值得大书特书。
历史上的颜姓杰出名人,真是多得不得了,除了自颜回一脉以下的上述诸颜之外,另外像南北朝时宋朝的颜延元,以及清朝的颜元,也都是成就十分了不起,功在传统文化的文人。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8
谭
谭国为齐所灭 子孙以国为氏
谭氏,发源于山东,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这个家族,是源自春秋时代的谭国。关于得姓源流,明代苏平仲所作的一项谭氏家谱序记述得十分清楚:“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卅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另外,《姓纂》和《姓谱》等书也都分别有同样的记载。前者指出:“谭子国在济州平陵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为氏焉”;后者则指出:“春秋时代谭国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国为氏。”
由这些文献看来,谭氏家族的祖先,本来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也许由于国势一直不很强盛,所以不久之后就沦为强邻齐国的附庸地位。到了春秋时代初期,齐桓公称霸诸候,就于周庄王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83年,干脆把谭国并吞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以谭姓世代相传,对故国表示缅怀之意。
另外,在四川的南部也有许多性谭的人家。据《万姓统谱》的考证,这一支谭氏的源流又有不同,该谱指出:“巴南大姓谭氏,盘瓠之后,望出弘农。
盘瓠,又称为?瓠,据说是中国古代所谓蛮夷的始祖。他的身世,充满了浓厚的传奇意味。根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大致是这样的:“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妻以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瓠;下令后,?瓠遂衔吴将军头造阙下,帝如约以女妻之。?瓠负女入南山石室,终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此外,干宝所作的《晋纪》也有关于?瓠的记载事下:“武陵长沙卢江郡夷,?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这样的事,当然是荒诞不经的。不过,古代的治史者却是如此地言之凿凿,我们只好也将之当作古老的传说,姑妄听之了。
始见于春秋时代的谭氏,是很早以前便赫赫有名的。战国时期,有一位谭夫吾,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9
詹
詹氏祖周宣王 家族历史悠长
晋朝的永嘉年间,距离现在大约1600多年。当时,刘渊称帝,石勒陷洛阳,晋怀帝被虏,造成了“永嘉之乱”的空前浩劫。五胡乱华的长期兵荒马乱从此开始,而中原地区汉裔子孙的往南搬迁,也自此开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
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当时,随着战火的蔓延,中原的姓氏逐渐出现于长江以南的各地,连最南方的福建,也迁入了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这八个姓氏,在南方奠基既早,后来也就自然发展成为闽、粤一带的庞大家族,子孙遍及各地,长时以来久享盛名。詹氏,是永嘉入闽的八姓之一。所以,一千六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南方的名门著姓。
南方各地的詹氏,在过去一千多年间的表现,的确足当“出类拔萃”四个字而无愧。清朝末年的广东香山人詹天佑,更加大名鼎鼎,他是中国自筑铁路的第一人,所造的平绥铁路,穿山筑洞,工程艰钜,一直到今天,在北京西北青龙桥畔的平绥路上,仍耸立着他的铜像,供每一个崇敬他的人瞻仰。
但是,南方各地的詹氏家族,当初他们又是打从哪里来到南方的呢?
这个问题,经过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原来,詹姓人的始祖,是距今大约2800年以前的周宣王,由于周宣王的儿子之中,有一位被封为詹侯,因而得姓。《姓苑》及《詹大卿体仁家谱》上所记载的:“詹姓始于周宣王支子,赐姓为詹,封为詹侯,其后有詹父为周大夫,詹嘉处瑕以守桃林塞”,即为明证。
此外,春秋时代的楚国,也曾出现过一支詹氏。《姓纂》一书上所说的:“楚詹尹之后有詹何,善钓,昭公九年有詹桓伯,辞于晋”,正是这个意思。
由此看来,詹氏也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家族,至少已经有了2800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如果依照《路史》所说的:“虞封黄帝之后,得詹者为詹氏”,则詹氏的历史是更加悠长。
这个古老的家族,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最初是以河北、山东交界处的渤海为繁衍中心。然后,才逐步播迁到其他各地的。当然,长久以来称盛于南方的詹氏,也不例外,他们的老家,就在渤海。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9
温
温氏家世荣耀 源自晋国公族
温氏家族是源自周朝的晋国公族,而当时晋国的所在地,就在现在的山西省。
温氏的源自晋国公族,在过去有关姓氏古籍上,的确是证据确凿。譬如《广韵》指出:“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又却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因以为族,出太原”;此外,《姓纂》亦指出:“唐叔虞之后,晋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万姓统谱》则更详尽地记载说:“却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汉功臣温疥,封惸侯,惸音荀,疥孙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
由上述的文献看来,发祥于山西的温氏家族,共有两支主流。一支传自唐叔虞。一支则是却至的后裔。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幼弟,当辅政的周公并灭唐国时,由于“桐叶封弟”的缘故,被封在唐国。后来并发展成为春秋时代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却至,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人,世代都是位高权重大夫。由此可知,现在的温姓人,不论系出何支,都是具有十分荣耀的家世源流的。
不过,唐朝时的一块“温信碑”,对于温信其人的身世,却明文刻载为“颛顼裔”,推溯起来应该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如此一来,温氏是更加的源远流长了。
温氏的组织情形,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除了上述源自唐叔虞和却至的两大主流之外,到了南北朝时期以后,至少有五支不同的份子加入。这种情形,《唐书》以及《魏书官氏志》都有明文记载。前者指出:“唐居国王姓温。刘易从之子ㄙ,流岭表,免归,改姓温”;后者则指出:“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温氏”。
由此可见,温氏家族的源流,是有许多支的。有出自唐叔虞之后,有出自却至之后,又有刘氏的改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有许多民族混合于其中。整个家族的组织是如此的庞大而复杂。目前,温姓人想要追溯得知自己的真正所出,恐怕就比较费事了。
温氏家族的向南播迁,是始于南北朝,大盛于唐末的黄巢之乱。关于他们南迁的大致情形,有发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兴宁温氏谱钞》:“其族发源于山西、河南……逮东晋五胡乱华,怀愍帝为刘渊所掳……其先温峤,时为刘?记室。晋元帝渡江……峤奉?命,上表劝进”;崇正同人系谱温氏条:“后峤出镇洪都,江西南昌,子孙因家焉……至九郎,因避黄巢之乱,避于闽南。”此外,上述两项温氏族谱也同时指出:“其后有居宁化,宋末,避乱经长汀,入上杭,分为二支,一入广东蕉岭、至梅县,大埔;一入广东兴宁,至河源。”
综合以上的文献,可以知道南方的温氏家族也是距今1600多年前晋朝东渡名臣温峤的后裔。当时,温峤举族定居于江西南昌,世代子孙就在这带地方繁衍滋长。到了唐朝末年,才为了逃避黄巢之乱,再向南播迁到福建。宋代末年,蒙古人来势汹汹,福建的温氏又经过长汀逃到浙江的杭州,并且分为两支,先后到达广东各地继续不断地茁壮。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0
丁
丁氏源自五支 炎帝后裔居多
丁氏,一直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 过去的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上所记载的:“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明白指出了当时就已经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于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的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的家世源流。
第二支丁氏,就有详实的源流可考了。依照《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书的记载,他们是姜太公的后裔,发源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其家族渊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为光彩的黄炎子孙。三书都是这样认为的:“齐太公生─??7???1?9.0?6.0?及??1?9.0?,支孙以谥为姓”。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份子。汉代以后,虽然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的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一支,算起来都是源自姜太公的炎帝后裔。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南的东吴,开始出现了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的被改姓为丁。这一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是这样说的:“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换言之,后世的丁姓人之中,也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
此后,丁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先后加入了两支新的生力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关于这两支丁氏的加入,都是有具体的证据可为依凭的,包括《枫窗小牍》所记载的:“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以及明载于《杨士奇东里文集》的:“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每一处地方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的。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7???1?9.0?6.0?及??1?9.0?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出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丁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姓氏。
从丁氏组织庞大和复杂的情形,还可以提示世人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同姓的男女,不一定就绝对不可通婚,而不同姓的人,也不一定就必然适宜彼此联姻。这一点,《中华姓府》指出:“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如此说来,年轻男女在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时,还真得先行了解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免得无意之间铸成错误,而贻患后代子孙呢!
丁氏自从在汉、晋之际大放异彩之后,这一份光辉,就此千百年传留了下来,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丁氏都是人材辈出,而于清代登峰造极。
清代的丁氏,出过传名千古的国家栋梁之才,更出过功在传统文化的了不起学者,丁宝桢、丁日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无一不是满缀着晶莹光华的名字。
丁日昌,在光绪年间更是大名鼎鼎,不但作到江苏巡抚的方面大臣,以所历皆有名绩而著称,而且,曾经辅佐曾国藩,仿造西洋的火器和船舶最力,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献力不少。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0
侯
侯氏遍布北方 传自姬姓后裔
根据考证,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历来有关的古籍都纪载得清清楚楚。譬如,《姓纂》指出:“晋候缗之后适他国,以侯为氏,郑有侯宜多,侯多羽,鲁有侯叔下,侯妃,齐有侯朝,魏有侯嬴”;《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指出:“出自姬姓”。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对侯氏的来龙去脉,获得两点认识。第一,他们是甫一出现便遍布于北方各地的,而且这个家族的人材辈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声誉卓著;第二,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因为3000年前始建的晋国,是传自周成王的小弟唐叔虞,而侯氏是出身于晋国的公族,当然也是名正言顺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了。
正统黄帝子孙 ?
不过,过去的众多姓氏学者之中,也有人把侯氏的历史,推溯得更为久远。像《姓氏考略》一书就指出:“一云,出自姒姓,夏后氏之裔封于侯,子孙以为氏。”
姒姓,是古时候的几个基本姓氏之一,代表源自夏禹的庞大家族。根据史载,夏禹是上古颛顼帝高阳氏之孙,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则侯氏不管是出于夏代,或始见于周代,其为正统的黄帝子孙,却是毫无疑问的。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那侯姓的来源真是非常久远了。
发源于山西的侯氏,虽然很快便遍布北方各地,但是到了秦、汉天下一统之后,却在现在的河北中、西部一带,繁衍得最为旺盛,也表现得最为优异。因此,长久以来的侯姓人家都世代沿袭着“上谷”的堂号,因为现在河北的中部和西部之地,汉朝时正是上谷郡的所在地呢。
有汉一代,上谷侯氏的表现,的确是可圈可点的。楚、汉相争时的侯公,汉成帝时的侯芮,王莽篡汉时的侯刚,以及东汉初年的侯霸,可以说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
魏、晋以迄于南北朝这段时期,对于侯氏家族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有许多新的生力军加入,使整个家族自此庞大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出了好几位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使侯氏的名气越来越是响亮。
侯氏家族的庞大,详见于《路史》所记载的是“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并改为侯氏”。换言之,当时加入侯氏家族的生力军,至少也有四支。另外,依照《通志氏族》中,也有一支世居库斛真水的部落,于随魏南迁之后改姓了三个字的复姓“侯莫陈氏”。这三个字的复姓,现在根本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有很多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的后裔日渐被汉族同化之后,把自己的姓氏省略为单姓的侯氏的缘故。
由此看来,南北朝时加入侯氏家族阵容的外来血统,又不仅仅只有《路史》上所列举的四支了。侯氏,真可以说是一个集英聚锐的庞大家族。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1
田
田与陈本一家 田横王留大名
《姓纂》说:“妫姓,舜后,陈厉公子完,字敬仲,仕齐,或号田氏,至田和篡齐为诸侯,九代至王健为秦所灭,建弟假及田?,儋子市,儋从弟荣,弟横,弟子广羽,时并裂地称王,北平。”
《通志氏族略》曰:“田氏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逐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故也。”
《姓氏考略》:“陈公子完奔齐,以陈氏为田氏,田陈相近,故可互称,望出北平。”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采于田,又为田氏。”
由上面的四项记载,当年田氏之分自陈氏的情形,便已一目了然了。原来,当初从陈国出奔到齐国的公子完,起初还是以陈为氏的,后来,却由食邑于田,以及田、陈二声的相近等因素,才改换了自己家族的姓氏,使得这个著名的姓氏开始出现。这样推算起来,田氏的历史至少也在2500年以上。
田姓人还可以把自己跟上古圣君虞舜的渊源关系,追溯得一清二楚。依照《姓纂》的考证,周朝初年被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是虞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春秋时代奔齐的田姓始祖公子完,是胡公满的第十代孙,而头一个以田为姓的,却是公子完的第七代孙。由此可知,田姓的始祖应该是虞舜的第五十四代后裔,真是脉络分明。
不过,后来的田氏却也跟大多数的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此一家,别无分号”。根据《列卿录》的记载,明朝初年辅佐惠帝废削诸藩之权,结果却引起靖难之祸的大臣黄子澄,在他被燕王磔死之后,他的儿子为了避祸,曾经改名换姓为田终,使得田氏增加了一支新的血脉,阵容更加的庞大。
历史上,田姓的知名人士不少。田横和他五百壮士的事迹,更是壮烈感人。田横是齐国的公族,是齐王田荣的弟弟。田荣死后,田横代领其众,击项羽,收复齐地,并且迎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任相国。后来,田广被汉将韩信所掳,他就自立为齐王,并于刘邦取得天下之后率领从属五百余人逃亡入海岛,然后,就谱成了下面一段记载于《史记》的可歌可泣壮烈史诗:
“高祖召之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加诛焉!’横乃与二客诣洛阳,未至三十里,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奈何北面事之?’遂自杀。高祖以王礼葬横,拜二客为都尉,二客皆自刎。居海岛中之五百余人,闻横死,亦皆自杀。”
这是何其令人感动的一首史诗,难怪千百年来只要有人提起田横的大名,都会令人肃然起敬。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1
龚
龚氏系承共氏 避难加龙为龚
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书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
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龚的人,不管身处天南地北,统统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当然,龚姓男女之间的论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许的。
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和辽宁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中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
龚氏,正跟他们谊属兄弟的洪氏一样,过去的2000多年以来,一直是以较南方的苏、浙、皖、赣一带为繁衍中心,并且很早便播迁到了闽、粤之地。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上找到许多具体的证据。
“二龚”在历史上名气响亮,所有的读书人都知道,指的是汉代的两位著名高逸之士龚舍和龚胜,而这两位深受历来书生心仪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约2000年以前汉哀帝年间的江苏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见龚氏在江苏的悠久渊源。
龚舍是一位精通鲁诗的学者,贤名远播。汉哀帝曾一再征召他出来作官,可是三番两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皇帝特别遣派使者亲自登门请他出来当泰山太守,他也当了不到几个月就“上书乞骸骨”。后来又拜他为地位崇高的光禄大夫,他也一样地不肯接受,视富贵如浮云,为后世读书人塑立了不朽典范。
龚胜,也一样是以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见称。他虽然曾于汉哀帝时应诏为光禄大夫,但于王莽秉政时即悄然隐退乡里。后来,王莽篡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的高名,曾经奉印绥,安车驷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为上卿,可是,龚胜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1
骆
骆姓系承姜骆 望出内黄会稽
依照《史记》的说法,老早便繁荣滋长于江、浙一带的骆氏,都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4000多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则南方的骆姓人家应该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夏禹的后代子孙。
不过,另外也有人认为骆姓最早是出现在山东,然后才逐渐播迁到江南各地的。唐代的作品《姓纂》便持此看法。该书对于骆姓的来源是这样考据的:“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内黄,会稽。”
春秋时代的齐国,曾经称霸诸侯之间,是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姜子牙所建,骆姓系出齐国,则他们家族的历史更加悠久了。
骆氏的开始扬名于历史,是在东汉的末年,也就是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当时紧接着董卓的专权之后,是袁绍、袁术兄弟领袖群雄的局面。有一次,袁术的军队饥困,曾经跑去向陈留相骆俊求粮,却被骆俊所严拒,袁术老羞成怒,就派人把骆俊给暗杀了。这件事,使得袁术贻羞千古,却使骆氏之名开始为人所知。
这位最先在历史上成名的骆俊,是当时的浙江乌程人,以具有文武才干而见称,后来当到陈留相的高官,更以在群贼并起的局势中厉威保疆而声名大噪,不幸最后竟死于袁术的阴谋,使人惋惜不已。
继唐初大文豪骆宾王的横溢才华,此后骆氏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譬如,明代的武康人骆文盛,在嘉靖年间两典文衡,都被赞为得士。后来,他不屑与当路权相为伍,就结茅山中,足迹不及城市,而被大家所衷心敬仰;明末清初的浙江鄞县人骆国挺,是一位国亡后起义未成的爱国书生,后来杜门不出,憔悴三十余年以卒,令人感佩;满清初年的浙江临安人骆钟麟,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为政先行教化,临事裁决如流,并且创办书院,亲率绅民北面听讲,为后世奠立了良吏的典范;道光年间的湖南巡抚骆秉章,更加名声响亮,他在太平军兴后辅佐曾国藩,练兵筹饷,御敌安民,并且讨平石达开的事迹,长久以来已为人所熟知。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1
金
金姓系承少昊 望出江苏彭城
金,是光辉灿烂人人珍爱的东西,而有“金”这个姓氏,正跟这个宝贝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金姓,来源很多,但最主要的两支:源出少昊金天氏的一支,和源出匈奴休屠王子金日石单的一支,他们的得姓,却都跟金子有关系。
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继承人,曾经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据传,他是黄帝和螺祖所生的儿子,最先以金德王,订立了后世重视金子的制度,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有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用至今。这一支具有黄帝血统的金姓,后来自山东曲阜的老家逐渐向南繁衍,并且成为彭城的望族。彭城,就是现在江苏的徐州。
源自匈奴的一支金姓,得姓则晚得多。这一支金姓的始祖金日石单。本来是匈奴休屠王子的儿子,汉武帝初年,归顺于汉室,曾经侍帝数年,从未发生过失,所以甚受汉武帝的重视,武帝临死前,并且与霍光同受遗诏辅政,是功在汉室的辅国大臣。至于他的得姓,则是由于他曾铸作金人以祭天,所以黄帝就赐他姓金,从此他的子孙也统统姓了金。这一支金姓,后来是京兆一带,就是现在长安的望族。
以上这两支最主要的金姓,其最初得姓都跟金子有关,可见得所有的姓氏,都是渊源可考,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有了的。这两支金姓的姓源,是见诸《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的:“《姓纂》:彭城,少昊金天氏之后;见《风俗通》,京兆,汉木宅侯金日石单,匈奴休屠王子。”
此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考证,有关金姓,最少还有另外的四种来源。该书指出:“苻秦时羌酋有金姓,见前秦录。又,唐时新罗国王姓金,见《唐书》。又,吴越避钱?嫌名改刘为金,见吴越备史。元金履祥,其先本刘氏,亦改金氏,见《元史儒学传》。”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被汉族所同化外族,后来都以金为姓。同时,还曾经两度有姓刘的人,由于各种外在因素,都改姓为金。这么一来,关于金姓姓源的头绪即如此之多,现在姓金的人士想要追溯自己的真正来处,恐怕就很不容易了。
历史上,姓金的名人也少,明代末年的金圣叹,更是经常被文人挂在口头上的一位奇才。他本来姓张名采,后来才改姓为金。据传,他为人狂傲而有奇气,博览多通,所作的文章更雅俗共赏。金圣叹最杰出的成就是他对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以及《西厢记》等书的评论。据说,他对于这些名著的评论,立异标新,回出意表,被后世传诵不断。后来,在满清顺治年间,他以哭庙案坐斩,根据《柳南随笔》的记述,他在临死以前曾大叹:“绝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并且一笑而受刑。像这样洒脱而透彻的话,恐怕也只有他这样的奇才,才能脱口而出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2
赵
赵氏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等处
《百家姓》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做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这是赵姓的由来。而这个家族,从一开始便十分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
后来,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设在晋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县的北面。由此可见,现在所有姓赵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后来才逐渐移居他处,“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赵的人来说,如果像这样认真的推溯,又岂止是500年而已?
在历史上,姓赵的人真是名人辈出。早期最负盛名的,是战国时代的平原君赵胜。
再如,在汉朝建立了屯田制度的营平侯赵充国;唐代被大文豪韩愈聘为士子师的“天水先生”赵德。到了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那是更不必说了。还有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赵普;以及元代鼎鼎大名的大书画家赵孟?等等,都是足以使赵氏子孙引以自傲的伟大历史人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2
韩
韩氏系承武子 望出颍川南阳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边的地方。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再传到韩哀侯,又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公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著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攻经典。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3
翁
翁姓系承姬氏 堂号宋六桂堂
“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名,指的是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龚、汪等六个姓氏。根据历来文献的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族,虽然所顶的姓氏完全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所以才会共用“六桂堂”堂名。千百年来在这个名堂之下,亲爱精诚,不分彼此。
“六桂堂”是出现于距今大约1000年以前的宋朝初年,而且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子弟。翁氏的来源,提起来光彩无比,因为他们的源流,可以源源本本地追溯到3000多年的圣君周文王,是最值得自傲的黄帝姬姓子孙。
有关翁氏的源流,每一种古籍的考证都是完全相同的。譬如,《姓纂》一书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姓氏考略》也指出:“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因以为氏,望出钱塘。”
由此可见,翁氏大致始于公元前1052至1002年之间的西周昭王之时。周昭王是周武王的曾孙,翁氏的始祖则是周昭王的儿子。如此一来,翁氏的来龙去脉,是更加一目了然。
源自3000年前周文王的后代翁氏,在历史上一直是春风得意,神采飞扬的。这一点,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具体的证据。例如,翁伯是一位名登《史记货殖传》,以贩脂而富倾县邑的大富豪;唐僖宗时的翁洮,更是皇帝嘉慕不已的一代高士,以一首《枯木诗》谢绝朝廷的征召,千百年来传为佳话。
满清末年那位颇思有所为的光绪皇帝,有一位“师傅”翁同龠禾,是人们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是光绪皇帝实行新政时的中心人物。文章道德,备受后人的敬仰。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3
云
云氏系承缙云 望出琅邪河南
有关云姓的来源,跟人类所赖以结束野蛮生活的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路史》上面说:“颛顼后ㄆ姓之分有云氏。”
《姓氏考略》则记载说:“缙云氏之后,望出琅邪,河南。”
颛顼是中华民族始福黄帝的孙子,曾经君临天下78年之久,他的子孙繁衍甚广,是中国民族最主要的组成份子,其中有一支他的子孙最初是以ㄆ为姓,而云姓则是再从ㄆ姓所分出,可见得云姓根本就是颛顼的后代。
云姓既然出自颛顼之后的ㄆ姓,那么又怎么会跟“火”扯上关系的呢?这只要翻看《说文》上面有关ㄆ姓的姓源记载,就不难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了。《说文》说:“ㄆ姓,祝融之后。”“祝融”,人人都知道就是“火”的代词。
云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又拥有这样一位功在民族的杰出始祖“祝融”,岂不是姓云的人所最足引以自豪自傲!
至于《姓氏考略》上所指的那位云姓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略为一个云字,使得中国在5000年来,一直都有这个姓氏。
在历史上,姓云的人士虽然未曾扮演过引人注目的角色,但也出过好几位后世知名的人物。譬如,隋代以善制器仗见称,后来并累官至大将军的云定兴;以及唐末在江西豫章讲法,法度最盛的佛学大师云表等,都是名列史籍的知名人物。宋代乾道年间的慈州知府云景龙,更是一位声誉卓著的良吏楷模。
云景龙之为官,据传政治清明,而且兴学劝农,谨身节用,亲小民如己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向不为权要所屈,所以民望攸归,当他离任时,老百姓流泪夹道以送,可见他这个父母官做得有多成功。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3
唐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内。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4
姜
姜氏系承吕尚 源起岐水天水
中国人一向自命为“炎黄子孙”——“黄”就是黄帝,“炎”指的则是炎帝神农氏。神农氏被列为历史最古远的“三皇”之一,所以算起来炎帝的年代该早于黄帝。
姓姜的人,正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姓纂》上面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
由此看来,姜姓是由于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的。姜水,根据《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换句话说,几千年前炎帝是出生在这里,以后姓姜的人也发源在这里。
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另一项卓越贡献,是他的尝百草以疗疾病,以及立市邽以通财货。换言之,早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医药之学,已经在他的手里塑立了最初的形态。拥有这样一位先知先觉的了不起祖先,姜姓的人真是比谁都要来得神气些。
实际上,神农氏的后代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要份子,所以当然不仅只姓姜的这一支,譬如《韵会》上记载说:“神农居姜水以为姓,其后为齐、甫、申、吕、纪、许、向、芮。”然而,姜姓为神农之嫡裔,却是历来民间所普遍采认的看法。所以,不管神农氏的时代有多么遥远,对于他的传说是怎样的缺少可靠的证据,姓姜的人,还是以这位光彩的始祖而自豪自傲。
春秋时代的齐国,被称为五霸之一,曾经威风不可一世,而齐国的创立者,就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
提到姜太公,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关于他究竟是姓姜还是姓吕,却常常叫人搞不清楚。其实这位辅佐周室得天下有大功的姜太公,由于从先人吕侯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所以他也从封姓,叫做吕尚,子牙则是他的字。《古史考》的说法是这样的:“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封姓。”
姜子牙以下,历史上的姜姓杰出人物,也相当不少,譬如,汉桓帝时的高士姜肱,及其弟仲海、季江,就曾为后世塑立了许多好榜样。
三国时代蜀汉的姜维,更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是诸葛亮死后,继续辅佐后主的大臣,虽然屡次伐魏无功,但他的大名,已为后人所熟知。
宋代的“白石道人”姜夔,名气更大。他满腹经纶,诗词音律俱佳,在当时应该是前程未可限量。可是,当时正是秦桧当权,姜夔唾弃秦桧的为人,干脆隐居不仕,朝夕与白石洞天为邻,结果著作等身,他的名字也一样的永垂千古。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34
邹
邹姓系承颛顼 传自邾娄宋国
关于邹姓的姓源,有两段记载可循:其一,为《姓氏考略》上面所说的:“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望出范阳。”其二,则为《姓纂》所说的:“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公食采于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齐有邹衍,邹忌。”
由此可见,邹姓主要有两个系统,一系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娄国,另一系则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
邾娄国,也就是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古颛顼的后裔的采邑。他们是附庸于鲁国,到了战国时,被鲁穆公改号为邹,后来却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纷纷以故国的名称为氏,有的姓了邹,有的却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因此认真的追溯起来,3000年前的邹姓和朱姓,都是源自同一祖先颛顼帝的一家人呢。
宋国,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也是在纣王亡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这一家人就姓了邹,接下来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都是这一家的子孙。
发源于宋国的邹姓,根据《姓纂》的记载,则似与孔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史记孔子世家》指出,孔子的六世祖是孔父嘉,而孔父嘉的父亲即为上述食采于邹的正考父,如此一来,则后来的邹姓与孔姓岂非很显然地系出一源?不过,《姓纂》上记述梁纥开始以邹为姓,而《史记》又说孔子之父为叔梁纥,这一点就有点令人搞不清楚了。
然而,无论如何,孔氏是源自殷商的子姓,邹姓也是奉殷汤之祀的宋国后裔,则其同出一源自然不成问题,不但如此,以邹姓来说,出自邹国的邹姓,固然标明为颛顼之后,源自宋国的邹姓,也仍然是颛顼的后代,因为建立宋国的是殷汤之后,而殷商也是颛顼的子姓后裔。说来说去,邹姓尽管有两个主要的系统,但推溯到最初,大家还是同一来源呢!
两个系统的邹姓,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并无分别已如上述,但是他们的发源之处,却有不同——源自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源自宋国的邹姓,则是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县一带,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早在周代初年,颛顼帝的后裔,已经遍布了河南至山东的一大片地方。
邹姓,既然已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其成名之早,自为意料中之事。
邹衍,是春秋时代诸侯普遍重视和礼遇的名士之一,据传,他到梁国时,受到梁王的躬亲郊迎;前往赵国,平原君则侧行撤席;到了燕国,燕王更为他开道,并且筑碣石宫师事之,可见当时他的名望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