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18



龙氏古老家族 表现出类拔萃
  关于龙氏的来源,许多姓氏专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广韵》上所说的:“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所说的:“《姓纂》曰,尚书,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又,董父,己姓,赐姓豢龙氏,龙且,楚人,为项羽将,急就章,龙未央,亦楚人也”;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出于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等等。

  由此可见,龙氏的确是一个古老家族,他们的始祖,是虞舜的纳言之臣龙。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书经》的《舜典》上有一段文字说:“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指的正是此事。

龙、刘二氏 当初是一家人

  另外,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则夏朝御龙氏刘累的后裔之中,也有以龙为氏的。刘累,是后世刘时家族的始祖。这么说来,龙、刘二氏,当初根本就是一家人呢!

  在早期历史上,龙氏一 直表现得出类拔萃。这种情形,曾经出现于《孟子滕文公》一文中的龙子,最足以说明。

  根据《孟子滕文公》篇中的注解,龙子是一位古代的贤人,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列子》的《仲尼篇》上对他的事迹也有记述,是这样的——龙叔谓文挚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观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

五胡乱华时期 加入许多新血轮

  几千年前便出了这样一位备受后世敬仰的贤人,龙氏家族的久享盛名,实在不难想见。

  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龙氏家族也加入了许多新的血轮,正如《北史》所记载的:“且弥王、焉耆国王均龙姓。”

  焉耆,是当时称霸西胡的一个王国,尤其在龙会当国王的时候,曾经击灭龟兹王白山,一时葱岭以东,莫不率服,声威远播。后来,其子龙熙嗣立,投降后凉之主吕光,并且遣子入侍,结果,就逐渐与汉人混然一体,不再分得出彼此。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19



罗姓祝融之后 望出豫章长沙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证,譬如: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

  《通志氏族略》:“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

  《魏书》:“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了距今约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当时以迄于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大姓。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19



涂氏以水为姓 家族望出豫章
  涂氏发源于滁河流域,长久以来便是江西、安徽一带的盛族,尤其宋、元、明、清之际,他们人才辈出,备享盛誉。

  滁河为什么会跟涂氏家族扯上关系?原来,在古代,这条河不叫滁河,而叫涂水,涂氏家族的祖先,便由于居住在涂水之旁,因而“以水为姓”,这就是《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说的:“洪州人,因水为姓”,另外,《通志氏族略》也记载说:“南昌洪州有涂氏,因水为姓”。

  从上面的两项文献,后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涂氏的祖先在滁河流域“因水命姓”之後,是很快地出现于江西的南昌一带,并且自此在江西省境内札下了稳固的基业。南昌古称豫章,所以一直到今天,普天下的涂氏家族,仍然世代沿袭着“豫章”的堂名,以示不忘本身的所来自。

  不过,过去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涂氏跟绝大多数姓氏一样,当初也是中原播迁过来,而不是在江南土生土长的,像《姓氏族谱笺释》就指出:“系出涂山氏;晋新吴侯涂钦渡江南至豫,为东南涂之氏之祖”。

  所谓“涂山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据,很可能是上古时期一个诸侯的名称,据《史记帝王世纪》的记载,夏禹便曾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有关当时涂山氏的所在地,长久以来众说纷纭,不过。当以《清一统志》所指的今安徽省怀远县之涂山,最受据遍采信。

  如果涂氏是系出上古的涂山氏,则这个家族的源远流长,更是不在话下。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具有悠久源流的涂氏,在早期历史上,并无藉藉之名,一直到宋代以後,他们才脱颖而出,而且在江西各地大放异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0



倪郳同出一源 宋后名人辈出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组成的,如果“倪”、“郳”这两个字用以表示姓氏,意义却是相通的,两个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

  倪氏和郳氏的这段渊源,历来的史书都记载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上记载说:“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避仇改为倪,郳城在中海”;“姓氏考略”上则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另外,“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指出“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郳。郳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

  从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倪氏和郳氏,都是源出于郳氏,那么,郳氏又是怎样来的呢?关于郳氏的来源,历来也已经有了十分详尽的考证,原来,郳氏的上世是出于邾,是邾郏的后代,传到夷父颜的时候,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曾被周天子命为“小邾子”,荣耀一时。后来,郳国被楚国所灭,友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开始以郳为氏。传了若干代,由于避仇,再改为倪,或省文为郳氏。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来,也说明了这两个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

  倪氏与郳氏,是出自春秋的郳氏,郳氏又分自当时邾国,而邾国则是周武王封给上古颛顼帝的后裔的,则推算起来,后世姓倪与姓郳的人,自然也是最光荣的黄帝子孙了。

  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县和峄县,同时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郳姓人家的最初发源地。

  郳氏究竟是什么时候才为了避仇而改姓为郳氏,然后再加上个“人”字变成为倪的?由于文献缺详,所以迄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按照历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现年代看来,倪氏的得姓,至迟也应该在2000多年以前的汉代,因为,在当时就有过一位叫作倪宽(或作郳宽)的人在史书上出现。此稍后的南朝时期,又有一位江阴太守名为倪启,由此当可推知郳氏的改姓为倪,大致是在汉代之际。

  到了灿烂辉煌的唐代,历史虽久而得姓较迟的倪氏,开始出人头地,曾经出过一位官拜尚书左丞的大臣倪若水,以治绩的优异而名登史册。

  到了宋代以后,倪姓的杰出人物就多了,仅仅有宋一代,就出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等青史传名的人物。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0



邢氏周公後代 发源河北邢台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後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源流,是详载於《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後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南。这个国家在周代初年虽然有如昙花一现,国祚并不很长,到了春秋时代就被强邻卫国所并灭。然而,却为後世留下了一个声名响亮的邢姓,堪称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後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後,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当周公的邢姓後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後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後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後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後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魏文帝时的邢?99;南北朝时的邢邵;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1



雷姓系承方雷 养蚕嫘祖同宗
  关于雷姓的来源,是见诸《姓纂》一书中所说的:“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盖古诸侯国也,后汉有雷义,蜀有将军雷同,望出冯翊,豫章。”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持同样的看法。

  那位为黄帝妃的方雷氏女,有人说她是头一个发明养蚕织布,功在民族进化的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则在素来重视所谓“嫡庶”的中国人看来,方氏的始祖玄嚣既为黄帝所嫡出,当然是凭添不少光彩。不过,也有人说,嫘祖是西陵氏之女,究竟孰是孰非,由于年代久远,实际情形就不得而知了。

  雷姓最多的地方,根据《姓纂》的记载,是冯翊和豫章二地。冯翊,就是现在陕西省大荔县;豫章,则是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县,换言之,后来各地的雷姓人家,应该主要也是从陕西或江西分支出去的。

  然而,雷氏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传自方雷氏的一家,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五胡乱华的时期,还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的,由此可见,早在1800年以前,居住在南方的蛮族和羌族,就有了以雷为姓的人,后来他们全盘汉化,再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现在根本已经与汉族成为一体,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在历史上,雷姓的知名人物也相当不少,譬如,大家所熟悉的一个成语“如胶似漆”,就是出在东汉时的一位雷义的身上。

  唐代的雷万春,也因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而备受后人的尊敬。他是张巡的偏将,强毅用命。安禄山之变,令孤潮围攻雍丘,他站在城上督战,敌军向他连发了六矢,而雷万春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人,后来探知原来是一个真的人,令孤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

  清代的雷以鍼,更帮了清廷很大的忙,著名的“厘金制度”就是他所推行的。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太平军起,奉办江南军务,其幕府中有谋士钱江,主张收厘捐助饷,开创了厘金制度。以后各省效尤,收效甚钜。雷以鍼因而声名大噪,曾高官至光禄寺卿,显达一时。如不是他推行钱江创设的“厘金制”,清廷粮饷无着,恐早被太平天国倾覆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1



任姓渊远流长 具有光荣传统
  任姓,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

  《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是大家所普遍知道的。

  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

  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不知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了。

  依照《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任姓的来源也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这位任姓始祖的排行,以及“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的问题。

  好在不管他是老大还是老么,反正都是黄帝的亲骨肉,所以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也用不着对其排行苦苦推敲了。

  如果依照《通志氏族略》的说法,则任姓是“出自风姓之国,为太昊之后。”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那么在血缘上似乎又有不同。

  这种传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换言之,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

  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渊远流长的古姓。”

  任姓的古老,还可以从早期历史上许多古人,取得证明。

  《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周代,见诸史籍的任姓名人相当不少,像孔子的门生之中,就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楚国人任不齐,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曾经与韩、赵联合“三家分晋”,因而揭开战国序幕的魏文侯,也有一位垂名青史的贤臣任座。

  这位任座,根据《姓纂》的记载,是传自黄帝时“以德为姓”的那位始祖。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1



袁氏大舜后裔 一姓六字之异
  历来关于袁姓姓源的考据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的翔实和完整,许多有关姓氏的古籍,对于袁氏的来龙去脉的记述,内容也差不多一致。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胤,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氏族略》:“袁氏,妫氏,舜后。”

  《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

陈、袁3000年前是一家人

  胡公满,是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3000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准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2000年以前,便一直在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头一个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盎,他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2



秦皇统一天下 何自韩姓分出
  何姓,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才出现的,距离现在大约已经有了2200多年。

  《姓纂》上说:“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韩何发音接近

  这么说来,何氏的得姓,是十分偶然的——何姓,本来是被周成王封在韩国的唐叔虞的后代,传到韩安的时候,被秦国所灭,于是子孙纷纷离开河南的老家而分散于各地,跑到长江和淮河流域一带的人,由于当地“韩”和“何”的发音十分接近,大家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以何为姓。

  因此,何姓应该是自韩姓分出来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是黄帝的后裔。同时,其发源地为江淮流域的江苏和安徽两地,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何姓人家最多,在江苏的东海,以及安徽的庐江和合肥,何氏是当地望族。

  这个“将错就错”而得姓的姓氏,在早期历史上,虽然由于“我生也晚”而显得有些没没无闻,但是,到了汉代以后,却一再被他姓和外族所冒姓,这真是多少有点始料未及。何姓被冒用的记录有:

  《汉书五行志》:“何苗,本姓朱,冒姓何。”

  《五代史》:“吐谷浑亦有何氏。”

何姓组织复杂

  《兰州府志》:“元永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根据这些记录,何姓的组织情形就变得十分复杂了——首先,汉族的何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却是韩姓的讹音;其次,以种族而言,并非仅为汉族的后裔,还掺有其他外族的血统;最后,以姓氏而言,何姓也不单纯,汉代有朱姓混入,明代则有锁姓混入。

  这种情形,使得何姓很快地茁壮庞大起来,几乎是后来居上,成了一个著名的姓氏。不过,话说回来,何姓这种一再增加新血轮的发展过程,也给后世的子孙带来不少困扰——姓何的人要想追溯自己的真正来处,恐怕得多费一番工夫。

  何氏的南迁,为时甚早,据说,早在1700多年以前的东晋初年,就有何姓之人参加福建的开垦行列。不过,对于这个说法,一直都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福建和广东的何氏族谱也未曾提到这件事,所以何姓究竟是否早在东晋初年就已南迁入闽,迄今尚无法确定。

  后来居上的何姓,在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也不少,像东汉的大学者何休,就是历来备受敬仰的人物。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经的精辟研究上,他对于六经的造诣,当时的学者无人能及。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据说,他晚年辞官不做,在北新城兴盖大批讲舍,聚生徒数百人,朝夕勤讲,使得一时教化大行。一二千年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聚徒教学的人,恐怕屈指可数。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2



邱氏原姓为丘 尊孔崇儒改姓
  邱姓,跟长久历史的“忌讳”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在满清入关以前,这个家族大多是以“丘”为姓,一直到250年前的雍正皇帝之时,才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为“邱”姓,在原字的右边增加一个邑旁,借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

250年前改姓

  如此看来,邱姓是在250年前由丘姓改过来的。

  那么,丘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姓纂》指出:“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名为姓,代居扶风”;《后汉书乌桓传》:“乌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望出吴兴,河南”;《魏书官氏志》:“丘敦氏改为丘。”

  综合这些文献,可以知道过去的丘姓是有两种来源的,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后裔,由于其始祖被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而以地为氏,后来并称盛于现在陕西省境内的扶风县一带;第二支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外族丘敦氏的改姓为丘。这两支以丘为姓的人,到了清朝初年,绝大多数都由于要对孔子表示敬意,而纷纷自动在自己姓丘的旁边加了个邑字,结果,近年邱姓的人士随处可见,以丘为姓的人却反而不太多了。

名人不胜枚举

  在历史上,邱姓名人不胜枚举,以隋、唐两代来说,便有曾任交?0428大守,以抚绥尽情,安定荒域而见称,后来并归顺李世民,被封为交州大都督的邱和;以及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讨高昌有功,被封为天水郡公,并诏令勒石为人马像立于昭陵之前,以旌表其功的邱行恭等。

  宋代之后,邱氏的表现更加出色,邱?0429、邱?0430二人固然是名登史册的当国大臣,邱义与邱富国,更以在学术上发扬朱氏之学而千古传名。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2



徐氏家族始祖 夏禹贤士伯益
  徐姓的始祖,是4100多年前几乎继夏禹而君临天下的贤士伯益。原来,伯益跟夏禹一样,最初是虞舜座前的大臣,曾经以调训鸟兽而被赐姓为嬴。后来,他又追随夏禹治水,也著有功劳。

  夏禹受禅即位为帝,到了晚年,曾经要继承过去帝位禅让的优良传统,有意让位于素负贤名的当年治水老伙伴,可是伯益却不肯接受,并且跑到箕山去躲了起来。于是,夏禹后继无人,加上其子启又很有贤名,十分受到诸侯的爱戴,最后,只好传位于启,而开创了此后帝位世代相袭的“家天下”局面。

  《姓纂》上就有“颛顼之后,嬴姓,伯益之子,夏时受封于徐,至偃王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以及“徐偃王之后”的记载,《路史》上也有“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水于徐,后以为氏”的说明。

  秦始皇嬴政,在并灭六国,当上了威风八面至高至尊的始皇帝之后,一心一意想要永享眼前的权势和荣华富贵,就千方百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其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行动,可能要算是方士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的海中仙岛之行。6000多人,浩浩荡荡往东海的浩淼烟波中驶去,可是,在秦始皇的望眼欲穿中却一去不返,再也没有消息。据说,这些人之所以未返,是因为到达了日本之后就定居于该地,并且成为了后来日本人的始祖。

  这位很可能是日本之开基始祖的徐福,也称为徐市,是当时的齐人,亦即现在的山东人。关于他入海访求不老仙药一事,《史记》的《秦始皇纪》是这样说的:“徐市,齐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徐福访求不老仙药的故事,虽然古籍的记载有若干出入,但却为2000多年前徐氏的播迁于山东,提出了有力的说明。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3



钱姓出自官名 确有金钱渊源
  “钱”之为姓,原来真的跟钱有关系。

  《通志氏族略》上面记载说:“颛顼帝曾孙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

  周代的钱府上士,是一种官名,专管朝廷的钱币,结果颛顼帝的一位叫做孚的后代当了这个官后,就乾脆拿官名当做自己的姓。这就是钱姓的由来,也说明了姓钱的人之所以姓钱,的确是跟金钱有一段渊源。

  根据《通志》的这段记载,后人还可以发现这样一段渊源:原来,姓钱的老祖宗孚,是彭祖的直系孙子,钱、彭原是一家人,所以有些地方,这两姓是不准联婚的。

  姓钱的人,最早都聚居在下邳一带,下邳就在现在江苏徐州的附近,而徐州古称彭城,两地非常接近,更为钱、彭两姓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说明。不过,后来姓钱的人都逐渐南迁,所以时至今日,江南的吴兴、武进一带,也有许多姓钱的人。

  历史上,姓钱的人虽然在政治方面未曾扮演过轰轰烈烈的角色,然而,他们却文人才子辈出,跟他们姓氏的字义截然不同。

  最早出现在史书上的,是钱丹和钱产两个人,他们都是战国时代人,钱丹是著名的隐士,钱产则是秦国的御史大夫。

  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江苏吴兴的钱家,出了一名大才子钱起,曾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博学多才,他的诗做得尤其好,一句“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赴举时被主考官认为有如神助。多年来更是脍炙人口。

  在历代政坛上,姓钱的人虽然未曾扮演过主要的角色,但在五代的时候,出过一位十分显赫的人物,那就是当时吴越的开国之主钱鏐。他是浙江杭州人,国都就设在杭州。

  钱鏐是一位传奇人物,江南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说他自小与群儿游戏,就懂得把大家编起队来操练;以及长大后不务正业,贩盐为盗,却为相士惊为“真贵人也”。他的成功,果然不凡,不但在兵荒马乱的当世,能成为一方之主,而他的后代,也四世为唐朝的节度使,威震一方,真可以说是相当显赫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3



孔姓出自殷商 三千悠久历史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性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4



廖氏闽粤大姓 源出三大主流
  廖氏,自唐末五代以降的1000多年以来,一直是闽、粤一带的名门著姓。这个南方的名门著姓,跟其他的姓氏一样,最初也是从黄河以北的地区逐渐播迁而来的——先是晋朝末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使他们离开中原的老家,落籍于长江以南。到了唐朝末年的黄巢之乱,他们又辗转入闽,在福建各地繁衍成为庞大的家族。然后,宋朝末年自北方长驱南下的蒙古人,又使他们再度转徙于广东。

  关于廖氏家族自黄河以北节节南下的经过,在他们的族谱上都记载得源源本本,脉络分明,譬如:

  《兴廖氏族谱》指出:“祖居汝南,因五胡云扰,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复迁江南。唐时,其祖由法西雩都,避黄巢之乱,迁于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各地区。”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廖氏,当初又是怎样来的?根据考证,组成廖氏家族的一支出自上古时期的廖叔安;第二支出现于距今3100多年前的商纣之时,是缪、颜二姓所改;第三支则系出周朝的姬姓,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后裔。

  对于廖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历来姓氏学者的考证结果,可以下列三项文献作为代表——《风俗通》指出:“占有廖叔安,左传作飕,盖其后也”;《小溪廖姓视祠房谱廖姓考源》指出:“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迨殷纣无道,缪、颜同隐于黄河西产,改姓曰廖”;《姓氏考略》则指出:“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望出钜鹿”。

  这三支主流,多年以来亲爱精诚,团结一致,终于使廖氏在不计其数的姓氏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人人知名,个个尊重的名门著姓。生而能为廖氏家族的子孙,更是每一个都深感荣幸。

  在悠长历史中,廖氏一向大名鼎鼎,早于东汉时,就有一位“北郭先生”廖抉,以满腹浩瀚如海的学问而垂名千古。根据古籍《方术传》的记载,廖抉不但习诗书,满腹经纶,而且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跟从他学的人经常达数百人之多,可见当时他在学术界所享的盛誉之隆。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4



甘姓始于商周 甘盘甘罗为证
  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甘氏的始祖。像《姓纂》、《姓谱》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甘,武丁臣甘盘之后”。而甘盘之得姓,则夏有甘国是以国为姓的。可见甘姓人的源远流长。

  不过,甘氏家族的组成,实际上不仅此一支,到了2100多年前周武王伐殷而有天下之时,姬姓的庞大家族之中,也有子孙由于被封为甘伯而改姓甘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为明证。

  这一支源自姬姓的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

  陕西省长以西的地方,到了列强争霸,周天子有名无实的战国时期,已经是属于秦国的领域。当时,甘氏的先人也大多是秦国人。长久以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甘罗拜相的故事,便发生于秦国。

  实际上,根据正史的记载,甘罗不但确有其人,而且确有拜相其事。他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事秦相吕不韦,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利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了这么一 段充满著传奇意味的故事。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4



莫姓以地为氏 另说以官为氏
  《姓氏考略》对于莫氏的来源是这样考证的:“以地为氏,颛顼造鄚城,后去邑为莫,见刑子显三郡记,汉有富人莫氏,见游侠传。”

  颛顼帝所造的鄚城,根据后世的考证,位置是在今河北省任丘县的北方。如此看来,长久以来莫氏虽然大多活跃于长江以南各地,但他们的发源地,却是在中华民族所发源的黄河流域。

  不过,也有人认为莫氏是春秋时代楚国莫敖的后代,“以官为氏”而得姓。原来,当时楚国有一种叫作莫敖的官职,我们所熟悉的爱国诗人屈原,便世代担任这种官。依照这项文献。则莫氏是从屈氏一族分支出来的,算起来是楚国公族的后裔。同时,在春秋时代的群雄之中,楚国所在的位置偏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等地。这一点,当然也给后世的莫氏的称盛于南方,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资料。

  莫氏,还可能有第三支来源,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说的:“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幕氏,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是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莫氏既然是幕氏省文而来,则跟后世源自虞舜的许多姓氏,自然都是谊属兄弟了。虞舜这一支以莫为姓的子孙,据说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北钜鹿和湖北江陵一带。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莫姓人的组织情形比较复杂,至少有三个主要的来源。然而,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又有好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以莫为姓,一方面造成了莫氏的日益庞大,一方面却使得千百年来的莫姓人,由于头绪众多而很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真正来处。

  宋代,是莫氏一段极为辉煌的时期,尤其浙江吴兴的莫家,更是人材辈出,世代显达知名。

  吴兴莫家的崭露头角,是开始于苏东坡曾以《西河跳珠轩》一诗相赠的名上莫君陈。据说,莫君陈的学问很好,而“御家严整如官府”,所以出了许多好子弟,一个个光耀莫氏门庭。

  莫君陈共有莫砥、莫磻二子。莫磻在出任永嘉知县时,是一位士民为立生祠的好官;莫磻的儿子莫伯?,也是少有大志的著名学士,他的三个儿子,莫济、莫汲、莫冲,更先后擢进士第,分别作了大官,被当时誉为“三英”。第四代的莫?,成就更大,曾经在朝廷上做到直宝文阁学士及工部尚书的高官,发扬光大莫氏的门楣,使得莫氏长久以来,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5



程姓源流追溯 祝融氏重黎后
  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程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曾经出任火官“祝融氏”的重黎,是最为道地的黄帝子孙。

  关于程氏的来源,有关古籍的记载很多,包括《姓纂》所记载的:“颛顼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其后也”;《万姓统谱》所说的:“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望出广平、安定”;以及《广韵》上所记述的:“商封重黎之后于程,因以为氏”等等。

  综合以上的文述,程氏的先祖应该是“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子孙。由于在商朝时有一位程伯休父在朝廷上贵为大司马,并且被封食采于一个叫作程的地方而得姓。依此推算,程氏之得姓,大约已经有了4000年的历史,真可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光辉的大家族。

  另外,根据《左传》的杜注,在春秋时代的晋国,除了上述源自重黎的程氏之外,还出现了第二支以程为姓的家族,那就是荀氏后裔的改以程为姓。《左传》的那段注解是这样说的:“晋荀氏支子食采于程,以邑为氏。”

  春秋时代晋国的荀氏,是一个著名而尊贵的家族,世代都很显达。依照《姓纂》的记载,荀氏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其后并分为旬氏、程氏、知氏、辅氏。换言之,出现于春秋时代的第二支程氏,应该也是周文王的后裔,而周文王则是黄帝的姬姓子孙,因此两支程氏的得姓尽管有先后之别,但认真的追溯起来,实际上根本都是一父所生,仅仅是殊途而同归罢了。

  程氏老早便称盛于北方,还可以从历史上找到许多具体的证据,其中,最为明显的可以说莫过于秦始皇时创造隶书的程邈的现身说法。因为,这位对精美奥妙的中国文字有不朽贡献的历史人物,正是当时的下杜人,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县人。程邈的创造隶书,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之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根据史载,当初他并没有十分响亮的地位和名气,仅仅是一名小小的县吏而已,而且,不久之后还因得罪人而被关在云阳的牢狱里,没想到漫漫无期的铁窗岁月,却给带来了傲视人寰的辉煌成就。他以10年时间构思,把大小篆蜕变而成隶书3000字。当时不但在秦始皇的激赏之下被赦出狱,还被封为御史的高官,而且使得中国文字自此定型,丰功伟迹堪称与日月同光。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5



黎氏家族组成 帝尧后裔为主
  九黎和三苗,都是在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5000年以来,跟中华民族的关系至为密切,到了今天,更早已彼此融合为一体,不分彼此。

有九黎后裔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楚语》的一段记载,可资参考。《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那么,黎氏家族究竟跟九黎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

  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

  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有鲜卑人后裔

  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黎氏除了帝尧和九黎的两支血缘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马”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说的:“素黎氏后改为黎氏。”所谓素黎氏,是当时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可说是十分庞大的。

  在早期历史上,黎氏表现得比较岑寂,除了南北朝时的北周有一位官拜车骑大将军,并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而见称的黎景熙;以及于唐玄宗时官拜京兆尹,显赫一时的黎干之外,具有特殊优异表现的黎姓人家,并不多见。

  宋、明以降的1000多年以来,情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整个黎氏家族人材辈出,表现可圈可点,使得黎氏的声名,尽人皆知。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5



巫氏系承巫彭 源起山东平阳
  巫姓的人,正是医学传家的一个著名家族,上古的名医神巫,可以说都是他们最为出色的老祖宗。

  《姓氏考略》上说:“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风俗通》记载说:“凡氏于事,巫、卜、匠、陶是也”;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说的:“殷有巫咸、巫贤,汉有冀州刺史巫健,又有巫都,著养性经也”,都是最为确凿的证据。

  除了济世活人的不朽事业之外,在另外的方面,巫氏也是自古以来就很有表现的。譬如,殷商时的巫贤,就是一位辅佐殷帝祖乙的历史名相;汉代时的巫都,也以著有《养性经》而名登经传。

  源远流长,直溯上古的巫氏家族,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主要都是繁衍于平阳一带。历史上,名为平阳的地方有好些处,不过巫氏家族的繁荣温床平阳,指的则是现在山东省的邹县。这个地方,本来是周代初期邾国之地,后来变成了鲁国的一个邑。由此可知,长久以来巫姓人的老家,都是在山东的。

  从山东而江苏而渡过辽阔的长江,巫氏先人是很早便到达南方的闽、粤一带开基的。这种情形,可以在明代的历史上找出许多具体的证据来,其中最为显著的可以说莫过于巫子秀和巫子肖两位名人的事迹。

  巫子秀是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广东兴宁名士,以英勇绝人而著称。据说,他家居罗岗,跟贼穴很接近,而却独能保卫自己的家乡。有一次,他并且设下奇略擒到贼首,还亲自把强盗头子给杀了,把首级献给官府,然后请来官兵几乎把强盗剿尽。这么一来,那批强盗当然恨之入骨。有一天夜里竟把巫子秀一家统统杀光了,使得兴宁的老百姓迄今一谈起这件事就会扼腕痛惜不已。

  巫子肖,则是明神宗万历年间一位出了名的好官,他是广东龙川人,于出知新喻县时,以孝友廉介而被老百姓誉为“青天”。巫氏的名气,也因而在南方各地响亮异常。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6-12-18 19:26



梅姓家族始祖 商朝诸侯梅伯
  战国末年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楚辞天问篇》,有“梅伯受醢”的文句。这位梅伯就是3000年以来梅姓人的始祖。

  梅姓的源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诸侯梅伯,有许许多多的考据资料可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于梅是为梅伯,后以国为氏”;另一项宋濂的《梅府君墓志铭》也更详细地指出:“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

  上述的一书一铭,《唐书》是宋代大学者欧阳修的作品,《梅府君墓志铭》则出自明初学者宋濂的手笔,可见得梅姓的源自梅伯,是自古以来就已被认定的。

  梅伯,是商朝的诸侯,也就是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姓子孙,他在被纣王将身“殖醢”而惨死之后,等到周武王灭纣兴周,就把他的孙子封为忠侯,其子孙并且开始“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梅——这就是梅氏的来源。他们的历史,至少也在3000年以上,可当“源远流长”四个字而无愧。

  早期的梅氏,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主要是活跃于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一带,换言之,后来各地的梅姓人家,应该也是从这里逐渐分支出去的。

  不过,《姓氏考略》也指出,在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以后,本来源自商汤的梅氏,已经不再是“仅此一家”,而增加了至少两支新的血轮,那就是南蛮和北狄的先后改姓为梅。该书是这样记载的:“南蛮有梅姓,见《魏志》,北狄奚酋长有梅姓,见《唐书》。”

  得姓于周朝初年的梅氏,到了西汉末年,便已逐渐从发源地的河南,逐渐播迁到了现在江西省九江一带,当时十分有名气的高士梅福,便是九江寿春人。

  宋、明之际,在历史上扬名显亲的梅姓人士很多,在文坛上,他们固然大放光芒,像梅询、梅尧臣等人,都是备受后世推崇的文人学者;在事功方面,曾经助岳飞讨贼有功的梅成和,以及在明代靖难之变时尽忠维护惠文帝的大臣梅殷等,都是受人敬仰的人物。

页: 1 2 [3] 4 5 6 7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