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商练摊的日子
李毓瑜/重庆某月某日
走进图书市场,我的工作时间是上午8点至下午3点,中间没有任何休息,连吃饭上卫生间都得找人搭个眼睛,行动还要快,一个萝卜一个坑,帮私人老板就是这个样子。好在我也习惯了,坐功站功都练出来了,10年磨一剑,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生活是个伟大的哲人,它会教给我们如何适应学习做人。
某月某日
生意很清淡,尤其是在酷暑的8月,学校没有开学,这对于专卖儿童读物的我们,可以用白居易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来形容
我真不知道那边的生意为什么这样好,盗版书都走八折,像在北京妙得沸沸扬扬的张者的《桃李》、贾平凹的《病相报告》、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老板不上心,我这做丘二的干着急没有用。货卖堆山,人听吆喝。可我这儿,货没堆山,人不吆喝,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人来问问,生意处于低谷。
某月某日
老公不能干,1700度近视眼,根本没法工作,连百把块钱的下岗费都没得,全靠我在图书市场打工的几百块钱维持家用,停手就要停口,娃儿大人三张嘴,一日三餐,来不得半点马虎。自己想当老板,又苦于没有资金,没得人来资助,听说有摊位出租,我真想租个摊位过过当老板的瘾。
某月某日
这几天跑得我够呛,找人借钱,凑板板钱。工商局的李五姐真是好人,一下子借了我1000,学校的王老师借了我500,加上隔壁张爷爷的600,好好歹歹的凑齐了摊子钱,把马二的摊位租过来,我就可以走马上任当老板了。
某月某日
看行情找渠道进了几票书。我依样画葫芦,在进书前做了一下行情调查,热点书、畅销书、看好的时尚女性读本多进些。不打无准备之战,搞得不好,就会血本无归,钱都是借来的。进的书卖不脱就会成为一堆废纸,那简直是不可想象。
某月某日
书店开张,我把近视眼老公也叫来了。
新开张的书店,人气还可以,进进出出的人很热闹,问的多,买的少,只听吆喝,不见水涨,好好歹歹守到下午,总算没有挂白牌,还是有银子进账。我相信,面包总会有的。
某月某日
一本书也卖批发,薄利多销。如今这年头,还是原来的一句老话,买得起书的人,不买书:买不起书的人,想买书。那个戴眼镜的女人,我一眼就看出,她根本就不是练摊的人,算了,我还是按批发卖给了她。看她那高兴的样子,又拣了几元钱的便宜。
某月某日
生意可以说过得去。今天,我就做了一单好生意。“向贫困山区献爱心,为希望小学捐书”,较场口街道党工委,还有骨科医院、中药材公司三个单位,在我这里就进了三、四千块钱的书,笑得我的近视眼老公,眼镜都要落了。这也难怪他,穷人难找几个钱,娃儿要用钱,借的债要还钱,当起老板没有生意,烧起火来没有米下,你看着急不?当老板喊起来好听,日子过起来并不轻松,我算是真体会到了。
某月某日
“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我去进了一些儿童方面的书,这是书商的卖点,我这也是跟原来老板学的,见子打子,找几个算几个,就好像商家中秋节买月饼一样。又要便宜又要好,不做点盗版书,那是不可能的。我还是有良心,只要教料书不做盗版,误人子弟,其余的书做点盗版,也是情有可原的。商人嘛总有利益驱动,我嘛,自然也不可避免。
收称算账,“六一”儿童节,我的确火了一把,看来我这个老板还是可以当当的。几个月来,虽然着了点急,上了点火,但口袋终于也鼓了点。我的近视眼老公很可爱,尽心尽力,勤勤恳恳,像一个守株待兔的农人守着书摊。
某月某日
生意还是要做下去的,不做主意又做啥子呢?现在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微利时代,一夜暴富完全是天方夜谭。是这个虫何必不钻这个木呢,做图书毕竟是轻车熟路,换个行道黑灯瞎火。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绝不会被淘汰出局。我的者公虽是眼睛不大相干,可是个福相,他那俩个近视圈圈,据我妈说,是两个装钱的箩筐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了老人言,享福在面前”,我是信我妈的话的。
某月某月
这个摊,是一家大小的饭食,大的做不来,小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我的心中还有一个设想,认识几个文化人,请他们帮忙出出主意,生意在书外,来个曲线救国,打点打点。或者把他们写的书拿到书摊卖,只要市场需要,文化人的脑袋是灵活的,写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抢手的。像本土文人笔名叫海娆,真名叫惠的写的《远嫁》,就很能热卖。这都是好主意,骑驴看唱本,摸着石头过河,面包别人有一份,我绝不会比别人少。这个主意暂时不跟者公说,免得吓着了他,他是一个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坎井之蛙,近视眼睛只看鼻子底下,大事情我做主,小事情他做主,妻唱夫随。门响了,近视眼者公收摊回来,听他响亮地打着喷嚏,今天是个好天气,口袋一定鼓鼓的。 某月某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