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一、河姆渡文明之谜1梗概: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缘,在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它的南面是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北面是一片平畴,西南面是碧波荡漾的姚江,我们远古的祖先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1973年6月,当时的余姚县罗江公社为防止洪水倒灌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准备掘深河道,建造机电翻水站。在深掘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夹炭黑陶骨,人们感到无比惊奇。他们立即向公社进行了汇报。公社当即电告县文物主管部门,并作出工程暂停,等待上级处理的决定。省文物主管部门接到电话后。即派在余姚 附近出差的王士纶先生到现场实地勘察,并带回了许多实物标本和动物骨骼。经对采集实物的初步研究之后。省博物馆当即组织力量迅速进行试掘,出土了一批乌黑古朴的陶片、斧痕累累的木构件、斑驳破碎的兽骨,向人们透露出令人兴奋的喜讯:这是浙江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与此同时,为探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查。经测算,遗址分布范围约有4万平方米。分别在1972年、1978年进行了二次发掘.共计面积2800平方米。遗址由相互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4 个文化层组成。从距今5O00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文化层巾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一批人体骨骸,丰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积木建筑遗迹以及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猎的禽兽骨骸,植物果实等遗存。由于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叠压在底下的第三、四层,长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植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份的水中,隔绝了空气,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构建筑遗址和动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为我们对原始社会农业、建筑、艺术、纺织以及对古地理、古气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2
骆驼所见:
沼泽中的“井”(周围是由很多人为痕迹的木头围扰而成的)的发现---挖掘中发出了“稻谷”(野生稻谷型是瘦而长,人工稻谷型是短而宽,以此推测其为“人工种植”的稻谷。而且现在发现最早的是印度出土的稻谷是5000多年,河姆渡的稻谷经碳-14测定约有6000多年,它从何而来呢)---生产工具古SHI(由动物的肩胛骨做成的骨质器物)---随着挖掘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大面积的木板、木桩(其中有许多的榫卯,一种推测是船的存在,即附近就是海湾;一种经过复原成为壁上架空的人居的建筑)---芦苇编制的席子(其图案和编制方法与现今的样式及方法并无二致)---还有一些纯饰物的出现(部分加式的蝶形象牙,中间是五个同心圆,周围有火焰形状的刻划,两侧各一个展翅欲飞的鸟)、、、
3
文明的消失:
从其挖掘的堆积层和其河姆渡遗址的航空拍照显示的“工”字型的居住地表明,这是个被洪水淹灭了的河姆渡---造成水稻的无法种植,被迫迁栖了居住了2000多年的地方---而就这样被淹埋在了河床之下
4
其意义:
长江领域也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史界、考古界的黄河文明之外的又一个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又一个起源,且在时间段上向前延伸到了距今约7000年的文明历史〔有人说是8000年〕
2004-4-20 11:23:49 一、河姆渡文明之谜1
梗概: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缘,在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它的南面是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北面是一片平畴,西南面是碧波荡漾的姚江,我们远古的祖先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1973年6月,当时的余姚县罗江公社为防止洪水倒灌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准备掘深河道,建造机电翻水站。在深掘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夹炭黑陶骨,人们感到无比惊奇。他们立即向公社进行了汇报。公社当即电告县文物主管部门,并作出工程暂停,等待上级处理的决定。省文物主管部门接到电话后。即派在余姚 附近出差的王士纶先生到现场实地勘察,并带回了许多实物标本和动物骨骼。经对采集实物的初步研究之后。省博物馆当即组织力量迅速进行试掘,出土了一批乌黑古朴的陶片、斧痕累累的木构件、斑驳破碎的兽骨,向人们透露出令人兴奋的喜讯:这是浙江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与此同时,为探明遗址的分布范围。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查。经测算,遗址分布范围约有4万平方米。分别在1972年、1978年进行了二次发掘.共计面积2800平方米。遗址由相互叠压、又有内在联系的4 个文化层组成。从距今5O00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第四文化层巾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一批人体骨骸,丰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积木建筑遗迹以及驯养的猪、狗、水牛和捕猎的禽兽骨骸,植物果实等遗存。由于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叠压在底下的第三、四层,长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植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份的水中,隔绝了空气,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构建筑遗址和动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为我们对原始社会农业、建筑、艺术、纺织以及对古地理、古气候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2
骆驼所见:
沼泽中的“井”(周围是由很多人为痕迹的木头围扰而成的)的发现---挖掘中发出了“稻谷”(野生稻谷型是瘦而长,人工稻谷型是短而宽,以此推测其为“人工种植”的稻谷。而且现在发现最早的是印度出土的稻谷是5000多年,河姆渡的稻谷经碳-14测定约有6000多年,它从何而来呢)---生产工具古SHI(由动物的肩胛骨做成的骨质器物)---随着挖掘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大面积的木板、木桩(其中有许多的榫卯,一种推测是船的存在,即附近就是海湾;一种经过复原成为壁上架空的人居的建筑)---芦苇编制的席子(其图案和编制方法与现今的样式及方法并无二致)---还有一些纯饰物的出现(部分加式的蝶形象牙,中间是五个同心圆,周围有火焰形状的刻划,两侧各一个展翅欲飞的鸟)、、、
3
文明的消失:
从其挖掘的堆积层和其河姆渡遗址的航空拍照显示的“工”字型的居住地表明,这是个被洪水淹灭了的河姆渡---造成水稻的无法种植,被迫迁栖了居住了2000多年的地方---而就这样被淹埋在了河床之下
4
其意义:
长江领域也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史界、考古界的黄河文明之外的又一个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又一个起源,且在时间段上向前延伸到了距今约7000年的文明历史〔有人说是8000年〕
[[i] 本帖最后由 水草 于 2006-5-9 19:29 编辑 [/i]] 二、消失的良渚古国1
梗概: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优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2
骆驼所见: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一个农人把自己挖掘到的玉器因私下售买被公安人员发现的---最初定址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反山(高出地面4、5米的大土堆,是人工堆积而成的)---1986年5月30日下午挖掘到一点白色颗粒物,第二天就发现了琮玉(是一个良渚大墓,精美的玉器,700多件从头到脚围绕着墓主人,似乎在表达着某种信仰和祝福)---后来又在瑶山(就在反山的附近,因有人挖掘到了大量的玉器,其海拔38.2m)继续的发现了玉钺、柱形器等器物---还有大量的纺织物、、、
玉琮
高8.8厘米 射径17.1---17.6厘米 孔径4.9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
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这件玉琮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玉钺
高17.9厘米 上端宽14.4厘米 刃宽16.8厘米 厚0.8厘米
冠饰前端高4.6厘米 后端高3.6厘米 宽8.4厘米
端饰高2.3厘米 长8.4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
冠饰和端饰为白色,一侧有紫褐色瑕斑,属同一玉料,钺体为青色,有少许褐斑,玉质优良,具有透明性。出土时位于墓内左侧。钺体呈"风"字形,两侧边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对称,上侧边较下侧边略窄。上部中央小圆孔直径仅0.5厘米,小孔上方较粗糙,隐约可见两道斜向的捆扎和擦痕。在刃角上各雕琢图像,两面对称。雕刻技法、形象、大小均与同墓所出的大玉琮王上神徽、鸟纹如出一辙。钺体上雕琢的图像,为所有良渚钺所仅见,堪称"钺王"。
柱形器
高10.5厘米 直径4厘米
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
粉白色,有浅灰色条状筋斑。圆柱形,修长浑圆,两端大小相近,中部有一对钻细圆孔,略有错缝。整器雕饰竖向四列横向三层共十二幅神人兽面像。图像的形式有两种,一为神人四肢俱全、兽面獠牙毕露、图案极其繁缛的完整形态,与同墓所出的大琮、大钺上的纹样完全相同,羽冠、兽目亦各自用浅浮雕表现;另一种为羽冠和兽目重合,未见神人面目,同时也省去了上肢的图像。整器制作规整,构图巧妙,雕琢精细,表现了高度的琢玉工艺水平,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罕见的珍品。
3
文明的消失:
从其人工土台的推断,是从事某种精神活动的场所和玉器的见证,说明这个地方有着完整的社会组织结构入功能,是古文明国。他们又是怎样辉煌了1000多年后突然消失的呢?(洪水、战争、内部的穷奢极欲;或许是没有真正消失而还没有真正的发现他呢。为了保存人类的地下记忆,固填了出土,默默地等待能够解开秘密的那一天!)
4
其意义: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i] 本帖最后由 水草 于 2006-5-9 19:29 编辑 [/i]] 三、三星堆的文明孤旅1
梗概:
从1931年发现第一块玉器到现在,经历了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探明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古城城址面积达3平方公里。特别是1986年两个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从中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铜器、玉器、石璧、陶器、象牙等文物。有长142厘米、重约500克的纯金金杖,面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高达260厘米、重约180千克的青铜人像,瞳孔向外凸出达十几厘米,两耳间距168厘米的大型青铜面具,近400厘米高的青铜大神树,残长达159厘米,宽达23厘米,被誉为"边璋之王"的大玉璋,还有各式各样的青铜人头像和青铜动植物雕像,各种玉器,它们有的被神化了,而有的又具有写实风格,动物雕像形象生动,制作传神,植物的创作也似乎被注入了灵性,它们有的纯朴古拙,有的诡谲神秘,将怪异的"形"与深的"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
骆驼所见:
主要是介绍了三星堆的挖掘过程。还有少许的文物简介了!
青铜立人像
商代晚期, 人像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1厘米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
人像立人像头戴莲花状(代表日神)的兽 面纹和回字纹高冠,后脑勺上铸有一凹痕,可能原有发簪之灯的饰物嵌于此。身着 窄袖与半臂式右衽套装上衣三件。
人像最外一层为单袖半臂式连肩衣,衣上佩方格状类 似编织而成的“绶带”,“绶带”两端在背心处结襻,襻上饰物已脱。衣左侧有两 组相同的龙纹,每组为两条,呈“已”字相背状。
人像衣服右衽前后两边各有竖行的两 组纹饰图案,一组为横倒的蝉纹,另一组为虫纹和目纹(甲骨文和西周金文蜀字是 由目和虫组成)相间的纹饰。中间一层为V形领,短袖。衣左背后有一卷龙纹。最 里一层深衣分前后裾,前裾短而平整,后裾长,两侧摆角下垂近脚踝。在前后裾上 有头戴锯齿形冠的兽面纹。脚戴镯,赤足立于兽面台座上。
玉琮
高7.23厘米,宽8.34厘米,射孔径7.06厘米 1929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全器呈黄绿色。半透明,局部有橘红色斑点,一面有瑕口。器身内圆外方,四 边委角较圆,两端射部较矮。四方正中阴刻平行线,另在转角处刻出平行横线,分 上、中、下三组,每组五条。
金杖
商代商代中期 长143厘注,直径2.3厘米,重463克 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系用纯金皮包卷而成。其上端有46厘米长的平雕纹饰图案,内容有人物、鱼 鸟和箭等。图案分三组:最下一组为前后对称的人头,人头上戴冠,耳饰有三角形 耳坠。前后人头上下各有两周线纹,人头间用双钩形纹饰相隔。上端的两组图案相 同,下方为两背相对的鸟,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在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上压有一 支箭,似表现鸟驮负着被箭射中的鱼飞翔而来。该金杖可能是蜀王鱼凫氏的权杖。
3
文明的消失:
一个古老的帝国被发现了,一个古老的谜团被解开了,但历史却又留下了新的谜团,为何古人在创造了这样一个文明,在它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向对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一样,人们在钦佩古人的成就时,又在思索这个文明的来踪去迹。
4
其意义:
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的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相同,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三星堆遗址就是长江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杰出的代表。它在许多方面毫不逊色于中原,这个文明的发达和繁荣其影响力最南可达越南,它的奢华在许多方面为中原所不及,它是三千多年前傲视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南方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
三星堆发现消息不胫而走,产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各国报纸称这一发现可以改变人对上古文明的基本看法,日本人称这是南殷墟,英国考古权威称这一发现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文明比兵马俑还要不同凡响,堪称世界奇观。它的发现足以和发现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玛雅文明相提并论。其出土文物赢得了无数个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
三星堆之谜的最大变数,即当前的人们如何与古人及文明“对话”!能够基于怎样的认知来持续地将对话进行下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