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34
[size=5][center][b]姓氏:酆 [/b][/center][/size]
祖宗:子于
分类:以邑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时,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的弟弟子于封于酆邑,享用那里的物产,酆姓就由此产生的。酆邑就在现今的陕西户县一带,古时那里农作和桑叶都盛产,是个好地方。武王的这个弟弟受封后就称为酆侯,他的后代以酆为姓,散居各地。因为酆侯太喜欢醉酒,周朝朝廷觉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适,在周成王执政时,就改变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让他当那里的首领了。酆侯的儿孙们就约好,以后不管到那里,都姓酆。
郡望:
未知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未知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34
[size=5][center][b]姓氏:鲍[/b] [/center][/size]
祖宗:裔叔牙
分类:以封邑为姓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时,远古大禹的后裔叔牙,受封为鲍邑(在今山东丙城 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
郡望:
《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妃公子有仕齐者, 食采于鲍,因以命氏”。望出上党、泰山、 东海、河南。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一带。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35
[size=5][b][center]姓氏:史 [/center][/b][/size]
祖宗:仓颉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 、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仓颉为史官,人称史皇氏 ,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称史氏。
2、隋唐时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 ,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3、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归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郡望:
1、健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北朝魏废。
2、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 徽宣城)。
3、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 在高密。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桑犊城(今山东潍坊市 东)。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 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迁徙分布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阳(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今河南开封、洛阳、民权皆有史氏;唐五代时,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还分布 于今湖北、安徽、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氏有迁往海外者,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36
[size=5][b][center]姓氏:唐[/center] [/b][/size]
祖宗:唐叔虞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
郡望:
1、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2、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晋改为郡。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 ,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 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 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 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 ,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 ,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 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36
[size=5][center][b]姓氏:费[/b] [/center][/size]
祖宗:季友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时,鲁桓公的儿子季友为大夫,被封为费邑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相传姓费。
郡望:
汉置江夏郡,现在湖北省云梦县。
《姓纂》记载:系出拟姓,禹后。夏未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未知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3
[size=5][center][b]姓氏:廉[/b] [/center][/size]
祖宗:大廉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的玄孙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有个儿子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就是大廉。还有,元朝时,维吾尔族中有一人叫布鲁海牙,他与元朝政府友善,元朝廷封他为肃政廉访使的时候,正好他儿子降生,人们恭贺他官拜廉使,他就给儿子取名叫廉希元。廉希元的后人与汉人一起生活,友好相处,形成的一支廉姓,
郡望:
未知
堂号:
天心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洛阳一带。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4
[size=5][center][b]姓氏:岑[/b] [/center][/size]
祖宗:姬渠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候,分封了一大批功臣和贵族,其中有他的堂弟叫姬渠,被封在“岑”这个地方,就在现今陕西韩城那一带。岑国的公族子孙,世代就以国名为姓,形成岑姓。
郡望: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地河南省一带。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5
[size=5][center][b]姓氏:薛[/b] [/center][/size]
祖宗:禺阳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 ,得任姓,传至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 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郡望:
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 夏县西北)。此之薛氏,其开基始祖为魏时光禄大夫薛齐。新蔡郡: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沛 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改为 国。高平郡:因泰始元年(公元205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隋开皇初废。
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 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迁徙分布
战国时薛氏已播迁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 三国时蜀郡太守薛齐降魏,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世号“蜀薛”,薛齐长子薛懿有三子:长子恢,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另外,三国时已有薛氏徙居今甘肃境内。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5
[size=5][center][b]姓氏:雷 [/b][/center][/size]
祖宗:方雷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相传方雷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 。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就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 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 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 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现在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7
[size=5][center][b]姓氏:贺[/b] [/center][/size]
祖宗:庆封
分类:由他姓所改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 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 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 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 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 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 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 。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 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 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2、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3、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4、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堂号:
1、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顺帝时置山阴。此之贺氏,其开基 始祖为汉庆纯。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 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为后魏贺兰氏 、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3、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 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此之贺氏,其开基始祖有二说:其一 ,为汉庆纯之后;其二,为后魏贺兰氏、贺赖氏改为贺氏之后裔。
迁徙分布
中国贺氏播迁各地,主要是在汉代之后,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 贺姓是我国的大姓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8
[size=5][center][b]姓氏:倪[/b] [/center][/size]
祖宗:邾武公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郧(在今山东滕县境 ),建立了郳\国,其子孙以国名为姓,亡国后为了避仇,改郳\为倪。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千乘郡,现在山东省高青县。
《姓氏考略》记载:即郳\氏,兒氏,避仇改为倪。望出千乘。
迁徙分布
未知。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9
[size=5][center][b]姓氏:汤 [/b][/center][/size]
祖宗:子履
分类:以谥号命氏
姓氏起源:
成汤,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之子契的14世孙子子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举成为商族的首领,由于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得拥护,以至于周围的一些小国也前来慕名 归附,其势力便迅速强大起来。他本居于毫,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 伐之事。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 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 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 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棗商朝,定都 于毫。由于他能够摪裁皵,死后被谥为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
郡望: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县) 。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 在涿县(今河北涿县)。
堂号: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 ,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迁徙分布
因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的发祥地应该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汤至纣王亡国,其国都先后有7次迁徙,即商汤时定都毫(今河南商丘县北);至仲丁时,迁都于嚣(今河南荥泽县西南);河禀甲时,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县西);祖乙初时,迁都于耿(今山西河津县南);后再迁都于邢(今河北邢县);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西),改国号殷,称为殷商;到武乙时,再迁都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直到纣亡。因此汤氏再商代就遍布于全国各地,但至秦汉之际,汤姓却主要以古时的中山河范阳两郡所辖之境为其繁 衍中心。所以现在全国各地的汤姓人家,应该大多来自此地。汉文帝时,汤隆的玄孙汤得新自开封迁至晋陵(今江苏常州),其子汤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汤姓将佐自光州固始(今属河南)随从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汤氏主要分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 、福建、四川等省。宋时有秋浦(今安徽贵池)人殷崇义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得名讳,改姓名为汤悦。明代,汤氏有迁入今广东 、广西者。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以后再尤 台湾迁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洲等 地。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49
[size=5][center][b]姓氏:腾 [/b][/center][/size]
祖宗:错叔
分类: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错叔绣封在滕地,错叔绣于是建立了滕国,那地方就在的山东省滕县。滕国的公族子孙,以后就以国名为姓,世代姓滕。
郡望:
平阳郡:现在山西省临汾市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50
[size=5][b][center]姓氏:殷[/center] [/b][/size]
祖宗:盘庚
分类: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商朝开国君王商汤,传到第十代君主盘庚时,将国都迁于殷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称殷商。武王伐纣以后,盘庚的子孙分散,有些就以国都的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殷。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上蔡县地,元、明、清为汝宁府治,现在河南省汝南县。
据《姓氏考略》记载:系出子姓。契后,武王克纣,子孙分散, 以殷为氏。见《世本》。望出汝阳。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现在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50
[size=5][center][b]姓氏:罗 [/b][/center][/size]
祖宗:祝融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 ,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 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今江西省地,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县地。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西汉改郡为国 ,东汉仍改为郡。
襄阳郡:东汉建安分南郡、南阳两郡置郡名,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县地。 堂号: 豫章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 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迁徙分布
罗姓是我名大姓之一,汉代主要分布在分布于今山西、陕西、河北 、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自清代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51
[size=5][center][b]姓氏:毕[/b] [/center][/size]
祖宗:姬高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来源于封地: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自己的弟弟姬高封于毕 (在今陕西咸阳县西北),后来建立了毕国,人称姬高为毕公高。他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毕。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52
[size=5][center][b]姓氏:郝 [/b][/center][/size]
祖宗:帝乙
分类:以地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
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 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 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 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 在肚子里。”
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 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说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 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 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现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 、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 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52
[size=5][center][b]姓氏:邬 [/b][/center][/size]
祖宗:求言
分类:以封地为姓
姓氏起源:
源于封地, 春秋时期,陆终第四子求言,受封于邬(在 今河南偃师县),其子孙以受封地名为姓;
郡望:
未知。
堂号:
秦置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大夫邹臧之后,食邑于邹, 因以 为氏。”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以西一带。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53
[size=5][center][b]姓氏:安[/b][/center] [/size]
祖宗:昌意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他的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他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淑浦县。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
迁徙分布
未知
书蕴 发表于 2005-8-14 17:54
[size=5][center][b]姓氏:常[/b] [/center][/size]
祖宗:卫康叔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以邑为氏,为卫康叔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 世称康叔封。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今山东滕县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
郡望: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 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 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元鼎后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 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堂号:
知人堂:唐朝常何,贞观时为中郎将。太宗要百官上书议论国事 ,常何是武人,不会写,只好请门客马周代写了三十多条。太宗看了很高兴,表扬常何写的好。常何不愿偷功,就告诉太宗说:“我不识字,这是门客马周代写的。”太宗马上封马周为监察御史,并表扬常何知人,赐予绸缎三百匹。
迁徙分布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 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现在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