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5-11 21:41

中国父母到底怎么啦?

  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付出都是无限量的。春秋的“孟母三迁”为儿子不惜割断织了几天的布,朱自清父亲笨拙地爬上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橘子。

  从古至今,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挥笔写下令人荡气回肠、声泪俱下的“父爱”、“母爱”的佳作名片,“虽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哪一个儿女会忘记你远行时父母的叮嘱。

  在老家的时候,我曾参加过一个朋友婚礼,有这样一个老规矩,新郎在去接新娘之前,穿好衣服时要父亲亲自为儿子扎上腰带。那新郎的父亲用笨拙的双手为儿子扎上了红布腰带,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这是为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站的最后一班岗,看到那位父亲认真到做着这个动作,好像在说,以后的日子就全靠你自己了。可是并非如此,儿子为他生了个大孙子,他还要帮助照顾呢,中国的父母为子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可是,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中学民意测验中有一道题是“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西方的孩子有一半以上认为父亲、母亲是最值得崇拜的;而在我们中国却只有百分之一二的孩子把自己最崇拜的人选为是自己的父母,他们通常都会选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有的孩子还会选那些时尚的明星,歌星等。想一想中国的父母为儿女奉献的是最多的了,几年前,我在澳大利亚时,一个在那里长大的留学生的孩子,问爸爸等我长大了,如果还想和你们住在一起的话,你们要收我多少房租。我听了以后,大为不解,住自己父母的房子还要交房租,那个留学生笑着对我说,在外国是这样的,他们的孩子到了十八岁就要自己出去租房子,那时父母通常都不会供养孩子,如果父母再给孩子钱的话,孩子要对父母说声“thank you ”。

  中国的孩子从父母那里拿钱一向都是天经地义的,他们通常都会认为:“老爸的钱就是我的钱,他赚钱不给我花,给谁花。”所以现在中国的孩子从来不懂得感谢父母,更不懂得体谅父母,就更不必说崇拜了。我时常在想,中国的父母怎么了,为什么为儿女付出的一切,有时却得不到儿女们的理解呢?这不能不说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悲哀,学校教育的盲点。

  朱自清老先生的散文《背影》,应该说是二十年前就被选入初中课本,文中的那种真挚的父子之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前几天,我在给学生读完了课文的最后一行,问学生,你们家庭中有没有像朱自清父子这样的爱的故事,给同学们讲一讲你们家庭中的爱的故事。我想平时上课很爱讲话的学生们会很踊跃地回答,可是让我惊奇的是教室里一片寂静,一会儿,有几个同学小声说,没有。我很失望,又说,你们好好想想,一定会有的。我随即叫起了一名同学,他慢慢地站起来说,我想不起来,我的父母经常在外面做生意,我几乎看不到他们。

  我说,他们为什么要去做生意呀?一位非常机灵的孩子,马上举手说,父母做生意是为了我们,如果没有父母给我们的钱,我们就没有吃的、用的、住的。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还是为了讨我的表扬,我可是实实在在地表扬了他一番。

  前几天,一家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消息,有七成学生反对《背影》入选语文新教材,理由是文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等等。看到这则消息,用“狂人”的话来说,这是纳罕而伤心。学生对《背影》反感,应该说是个危险的开端。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学生们可能都想让自己的父亲像周润发那样风流倜傥,像F4那样英俊潇洒。多么可笑的无知,多么可鄙的无情,试想,父亲辛劳了一辈子,在步入暮年之际,老态龙钟何以潇洒,父亲年轻时“做了许多大事,却老境颓唐。”为儿子买的是紫毛皮大衣,自己却穿着黑布大马褂,步履蹒跚何以潇洒。现在的教育让学生们懂得社会公德,所以学生发现父亲翻越铁路线是违反了交通规则,且不必说那时是否有规范的交通规则,父亲为了儿子可以舍弃一切,有的竟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正是父爱的伟大。

  我在讲完《背影》时对同学们说,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是有条件的,如情爱,只有在对方爱你的情况下,你才会去爱对方,只有父母亲的爱的无条件的,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父母都能理解我们,无论我们怎样的不肖,你的父母都会爱我们。

  哪一个父亲不曾拥有过潇洒的青春,哪一个母亲不曾拥有过如花的年华,可是这些青春年华都随着每一个婴儿的诞生而苍白,随着每一个生命的茁壮而衰颓。中国的父母为儿女做了这么多,但他们的儿女们又有几个领他们的情呢?

  中国的父母到底怎么啦?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