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00:47

中国诗人成名作选

[color=Blue][size=2]      这里是诗人们成名之作,就像清明之前的龙井茶那样,几乎都是枝头上最早展开的那一片嫩叶。可以使你感受到诗人最初萌动的激情,刚刚显露的才华。 [/size] [/color]

[color=Purple][size=3]
[b]目    录[/b][/size][/color]

[color=Red][size=3] 舒婷        致橡树

弘一        送别

流沙河     就是那一只蟋蟀

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

卞之琳     断章

戴望舒     雨巷

徐志摩     再别康桥

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余光中     乡愁 [/size][/color]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00:50

[color=Red][size=3]致橡树 [/size][/color]

[size=2][color=Red]作者:舒婷 [/color]

[color=Blue]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谚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旱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color][/size]


      舒婷常常以女性的直觉通过对骚动的灵魂之展示来映照客观世界。这就使她的诗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情绪和色彩。一直以来,她的抒情诗一直受到褒贬不同的各种评价。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她的思想感情上,而对于她诗歌独特的意思风格——委婉,细腻,浓郁,深沉的抒情方式,各家评论基本上都是予以肯定的。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00:54

[color=Red][size=3]送别 [/size]

[size=2]作者: 弘一 [/size][/color]

[color=Blue][size=2]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size][/color]


     《送别》一曲由弘一大师所作。弘一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又称弘一。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他写的《送别》一曲经久传唱,其词淡雅脱俗诗意昂然。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00:57

[size=3][color=Red]就是那一只蟋蟀 [/color][/size]

[size=2][color=Red]作者: 流沙河[/color]


[color=Blue]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巷子里唱歌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1982.7.10 成都[/color] [/size]

      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00:59

[color=Red][size=3]教我如何不想她[/size]

[size=2]作者: 刘半农[/size] [/color]

[size=2][color=Blue]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留,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桔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号[/color][/size]

       1920年2月,刘半农去欧洲留学,在旅欧期间,远离故土的诗人日夜思念祖国。9月,诗人写下了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借恋歌的形式畅抒游子之意,倾诉了对祖国的感情。
     《教我如何不想她?》之所以风行一时,除了诗作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同时也应归功于著名学者赵元任,因为是赵元任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谱了曲,曲调宛转动人,诗作借助乐曲在海内外广泛流传。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10:20

[color=Red][size=3]断章 [/size]

[size=2]作者:卞之琳 [/size][/color]

[color=Blue][size=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size][/color]
  
       据卞之琳本人说,这短短的四行原是在一首长诗中的,但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整首长诗中仅仅只有这四行才是他满意的,于是抽出来——《断章》这一标题即由此而来。
     《断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四行诗语言明白易懂,也没有使用明喻和隐喻,但读者却在其中获得极其丰富,复杂的感受。诗在总体上是由相对的对立形成的结构,每一行都仿佛摄下一个动态的画面,画面交错着,与其他几行有着微妙的关系,既相对又对立,激发读者到其中去思考。正象结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所说的那样,这首“诗的功力能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轴上弹射到组合轴上。”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10:22

[color=Red][size=3]雨巷 [/size]

[size=2]作者:戴望舒[/size] [/color]

[color=Blue][size=2]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朗;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size][/color]

       这首诗写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性的诗。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戴望舒前期的诗师法象征派,法国的魏尔伦,中国的李金发,对他都有影响。《雨巷》表面上是言情,写的是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素质的少女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它是一幅想象画,一幅象征性的写意画,是诗人想象中的一个场面,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雨巷》幽微精妙,意境也多少有些朦胧,但可以读懂,且耐人寻味。
   《雨巷》这首诗情调是低沉了一点,境界是灰暗了一点,但构成的是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我”和丁香姑娘的形象是过于哀伤了一点,但能引起读者的美学感应和共鸣;诗的韵律是不够爽亮匀称,但清新空灵,耐人吟咏。《雨巷》不失为一首好诗。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10:24

[color=Red][size=3]再别康桥 [/size]

[size=2]作者:徐志摩[/size] [/color]


[size=2][color=Blue]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color][/size]

      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
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10:26

[color=Red][size=3]大堰河,我的保姆 [/size]

[size=2]作者:艾青[/size] [/color]

[color=Blue][size=2]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以煮熟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
他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以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第四,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当我经了长长的漂泊回到故土时,
在山腰里,田野上,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的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弟兄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1933年1月14日[/size][/color]

      《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不是艾青的处女作,但是确实是他的成名作!      
       1933年1月14日凌晨,被囚禁在国民党监狱的艾青,透过铁窗看到外面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于是勾起了他对少儿时代生活的回忆,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的追思,滔滔的诗情如大河奔涌,一气呵成写成了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作。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5-3-25 10:29

[color=Red][size=3]乡愁 [/size]

[size=2]作者:余光中[/size] [/color]

[color=Blue][size=2]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size] [/color]    


      据了解,诗人余光中在1971年写下了著名的《乡愁》,当时故乡大陆和身处的台湾之间,还存在非常敌对的现实状况。《乡愁》从小我引申到大我,从年幼延伸到年老的描述,反应了余光中的个人背景和民族意向。余光中表示当时看不出两岸有任何交流的可能,那时文革还是末期,所以相当绝望,在此这情形之下写了这首诗。

绿茶 发表于 2005-3-27 20:57

果然都是名作,辛苦容若版主了,加分,提议加精

天津风筝 发表于 2005-3-28 09:27

我喜欢弘一法师送别的意境美。
版主辛苦。

天津风筝 发表于 2005-3-28 09:33


弘一大师是天津的骄傲
我前几天还在大师原住宅徘徊
要建纪念馆呢

人事沧桑
转眼百年
叫我怎能不浮联翩哪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