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 发表于 2005-1-26 21:41
好东东,大家多看看多想想.
逆风飞扬 发表于 2005-1-27 12:41
“磨练是召唤成功的力量,逆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支持!!!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5:56
.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人叫到床边,他张开口用手指一指口里面,然后问弟子们看到了什么?在场的众第子没有一个能答得上。
[color=Red]于是老子就对他们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须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须软,但生命力更强。[/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5:57
.
江南才子唐伯虎在江南一庙宇偶遇前来进香的秋香,一见钟情,遂生共结连理之意。为此,他一路跟踪秋香到太师府,又想方设法以伴读书僮的身份混进府,谋得了接触秋香的机会,后在府中多次接触秋香并表心意,均被秋香拒绝。有一次竟被秋香锁进柴房,但唐伯虎并不气馁,又请来好友祝枝山帮忙,在好友的指点下博得点秋香成婚的好机会,至此,江南才子好梦成真。唯一不太好的是唐伯虎在成婚后从太师府偷偷溜走不辞而别,显得不太有面子,不过,这也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
[color=Red]启示:1、目标要明确;2、为实现目标措施要有效;3、要屡败屡战并适当时候请高人帮助,毕竟有时是旁观者清;4、完成目标美梦成真后可以适时跳槽,该走就走。[/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5:57
.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color=Red]启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宽广,思想开朗,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5:58
.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color=Red]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5:59
.
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因为没有路,便试探着走。虽很艰险,左跨右跳,竟也能找出一段路来,可好境不长,未走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泥里,沉了下去。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最后也一脚踏空沉入了烂泥。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两人的脚印,想都未想便沿着走了下去,他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又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着前面众人的脚印,心想:这必定是-条通往沼泽地彼端的大道,看,已有这么多人走了过去,沿此走下去我也一定能走到沼泽的彼端。于是大踏步地走去,最后他也沉入了烂泥。
[color=Red]世上的路不是走的人越多了越平坦越顺利,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不仅走不出新意,有时还可能会跌进陷阱。[/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0
.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并首先去拉萨。乙也同样如此表示。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表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原版的《二泉映月》;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这么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这期间,他登上过天安门,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一个星期。现在这位朋友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宿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脑后去了。
[color=Red]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认为我还会活得更久。然而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1
.
一次,一位教授对一个商人说:“上个星期,我的伞在伦敦一所教堂里被人拿走了。因为伞是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十分珍惜,所以,我花了几把伞的价钱登报寻找,可还是没有找回来。”
“您的广告是怎样写的?”商人问。“广告在这儿。”教授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报上剪下来的纸片。
商人接过来念道:“上星期日傍晚于教堂遗失黑色绸伞一把,如有仁人君子拾得,烦请送到布罗德街10号,当以5英磅酬谢。”
商人说:“我是常做广告的。登广告大有学问。您登的广告不行,找不到伞的。我给您再写一个广告。如果再找不到伞,我给您买一把新的赔您!”
商人写的广告见报了。次日一早,教授打开屋门便大吃一惊。原来园子里已横七竖八地躺着六七把雨伞。这些伞五颜六色,布的绸的,新的旧的,大的小的都有,都是从外面扔进来的。
教授自己的那把黑色绸伞也夹在里间。好几把伞还拴着字条,说是没留心拿错了,恳请失主勿将此事声张出去。教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商人,商人说:“这些人还是老实的。”
[color=Red]你知道商人的广告是怎么写的吗?
商人的广告是这样写的:
“上星期日傍晚,有人曾见某君从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招惹麻烦,还是将伞速速送回布罗德街10号为好。此君为谁,尽人皆知。”[/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3
.
这是我从一则英文故事里读到的: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喔”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或东西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 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自己房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约一小时后,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也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说。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块钱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color=Red]将这个故事与你所喜欢的人分享,但更重要的与你所爱的人分享这价值20美金的时间——这只是提醒辛苦工作的各位,我们不应该不花一点时间来陪那些在乎我们,关心我们的人而让时间从手指间溜走。[/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4
.
有一回,一位老人对我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中找一个主人公, 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是一个荒凉破落的庄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煺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成了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color=Red]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又看了一眼。[/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5
.
我刚嫁到这个农场时,那块石头就在屋子拐角。石头样子挺难看,直径约有一英尺,凸出两三英寸。
一次我全速开着割草机撞在那石头上,碰坏了刀刃。我对丈夫说:“咱们把它挖出来行不行?”“不行,那块石头早就埋在那儿了。”我公公也说:“听说底下埋得深着哪。自从内战后你婆婆家就住在这里,谁也没能把它给弄出来。”
就这样,石头留了下来。
我的孩子出生了,长大了,独立了。我公公去世了,后来,我丈夫也去世了。
现在我审视这院子,发现院角那儿怎么也不顺眼,就因为那块石头,护着一堆杂草,像是绿草地上的一块疮疤。
我拿出铁锹,振奋精神,打算哪怕干上一天,也要把石头挖出来。谁知我刚伸手那石头就起出来了,不过埋得一尺深,下面比上面也就宽出去六寸左右。我用撬棍把它撬松,然后搬到手推车上。这使我惊愕不已,那石头屹立在地上时间之长超过人们的记忆,每人都坚信前辈人曾试图挪动它,但都无可奈何。仅因为这石头貌似体大基深。人们就觉得它不可动摇。
[color=Red]那石头给了我启迪,我反倒不忍把它扔掉。我将它放在院中的醒目处,并在周围种了一圈长春花。在我这片小风景地中,它提醒人们: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6
.
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火车上,我发现我隔壁座位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谈起话来,一点困难也没有,我还弄了杯热腾腾的咖啡给他喝。
当时正值洛杉矶种族暴乱的时期,我们因此就谈到了种族偏见的问题。
老先生告诉我,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一起上过学。到了北方念书,有次他被班上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举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抓去骂了一顿。
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
我笑着问他:“那你当然不会和黑人结婚了。”
他大笑起来:“我不和他们来往,如何会和黑人结婚?说实话,我当时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父母蒙辱。”
但他在波士顿念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他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他说:“我最苦恼的是,我弄不清楚对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辅导员谈这个问题,他也尽量开导我,我非常信赖他,什么都告诉他,将他看成良师益友。
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我,他本人就是黑人。从此以后,我的偏见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对方是白人,还是黑人,对我来讲,我只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坏人,至于肤色,对我已毫无意义了。”
车快到波士顿,老先生说:“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两人亲切地拥抱。我猛然发现他太太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我这才发现,我视力良好,但我的偏见还在,是多么不幸的事。
[color=Red]眼睛在很多时候误导甚至欺骗了我们,盲者倒是幸运,因为他必须用心眼去大量这个世界,并且“看”得更为真切。所以,看待事物不仅要用眼,还要用心。仅用眼睛去观察世界,多半是不全的;而用心则能体悟实际的灵魂。[/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7
.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幼时的梦想越走越远,风霜的磨砺和肩上的重担时时让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有一个3只钟的故事总在这时候给我启迪。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三千二百万3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
[color=Red]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成功却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一年、甚至一月之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作些什么,明天我该作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象那只钟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8
.
一位哲人做过一个实验:他问两人男人,如果有人出100元买你们的爱妻, 你们是否愿意,两人都摇头,他又问道:如果出100万呢?其中一个点点头,他继续问道,100亿呢?结果另一个人也点了头。
100元的价格上,两人男人都是道德的,100万时一个男人走向了不道德,100亿时另一个也下了水。
是不是100亿的男人比100万的男人更道德些?我不敢肯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前者比后者经得起诱惑一些,他抗诱惑的临界点更高,因此,他可以更多时候保持道德的风范。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过: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为受的诱惑太少。
我不敢苟同罗大哲人的观点,因为在如今这个五光十色的人类社会中,权力,金钱,美色等等如同一把把利剑高悬于我们的头上,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走完人生的路程。
[color=Red] 面对如此众多的诱惑,我们不可能纯洁到视任何诱惑而不动心的地步,但我们可以提高自己抗诱惑的临界点,因为100亿毕竟不多。[/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1-27 16:09
.
一个寂寞的人看了一个电话的广告,“有了电话,朋友就来!“于是,他装了一支电话,希望朋友跟着来。白天他卖力地工作,回家之后就整晚歇斯底里地盯着电话机,心想,他错过了不少电话。他仍然寂寞,开始为可能漏接的电话而抓狂!一天他从信箱礼抓出录音机的广告,有了录音机,朋友不『漏接!』录音机装了一个星期后,他就把它退了,空空的录音机,房间更加寂寞。
[color=Red]不是有了电话就有了朋友,同样的不是有了金钱就有朋友,存着一颗真诚和主动 热忱的心,才是重要,当你主动的付出关怀与热情,主动的帮助别人,那么你周遭的人便会因为你的付出而更加的感谢你,同时你也会拥有更多交心的朋友。[/color]
(待续)
书蕴 发表于 2005-2-24 21:52
一个挪威的青年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看中他。
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的一条繁华的街上,勒紧裤带,在一棵榕树下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的人驻足聆听。饥饿的男子最终捧起了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钱放入琴盒。
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青年男子看了看无赖,最终弯下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说:“先生,您的钱掉在了地上。”
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再次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
青年男子再次看了看无赖,深深地给他鞠了个躬说:“先生,谢谢您的资助!刚才您掉了钱,我弯腰为您捡起,现在我的钱掉在地上,麻烦您也为我捡起!”
无赖被青年男子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围观者中有双眼睛,一直在默默关注着青年男子,这是刚才那名主考官,他将青年男子带回学院,最终录取了他。
这个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成为挪威有名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color=Red]当我们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时候,往往会招致许多无端的蔑视;当我们处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往往又会遭遇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人。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暴虐。我们不如理智地去应付,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展示并维护尊严,那时你会发现,任何邪恶在正义面前都无法站稳脚跟。[/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2-24 21:55
.
在一个偏远、封闭的小镇只能听到两个电台:第一电台专门广播名人消息、callin节目,或是热门歌曲排行榜,它的收听率相当高;第二电台则是气象专业电台,它的听众只有一小群人。一天晚上,气象电台发出紧急警告:一个威力惊人的“龙卷风”将在午夜来袭本镇,电台呼吁镇民立即疏散他处。
这一小群听众立刻组织起来,有的去找镇长,有的到街上敲锣打鼓,有的打电话给第一电台,请求播出龙卷风消息,好保存身家性命。镇长说:“本镇从未有过龙卷风,龙卷风的消息是气象电台误报或捏造,为的是提高收听率。”敲锣打鼓的人则视为疯子。而第一电台则以现场正在访问名人为由,不克插播这一条“生死存亡”的消息。小镇被夷为平地,后来者没有人知道这块地曾经是一个小镇。
[color=Red]每一个日子都可能是最后的日子,我们要以敏锐的心过每一天,更要用心的看看这个世界,用心看看自己,不要把每一件事都视为是理所当然,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会改变,且看你如何去衡量他啰。[/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2-24 21:56
.
有一个人晚上开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这时黄灯已转成红灯,他心想反正没车,于是加速冲了过去,结果不巧被警察拦了下来,警察问他:“你没看到红灯吗?”
“有啊!”他答。
“那你怎么还闯经灯啊?警察又问。
他说:“因为我没有看到你呀!”
[color=Red]我们常想在生活中取巧,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我们所做的事是天地皆知,无所隐。思想一下近日的生活,是否每件事都可以摊在阳光之下,而不再找借口及理由来欺骗自己将它合理化。[/color]
书蕴 发表于 2005-2-24 21:56
.
在十七世纪,丹麦和瑞典发生战争,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啍的声音,原来在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重伤的瑞典人,正双眼看着他的水壶。
“你的需要比我大。”丹麦士兵走过去,将水壶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瑞典人竟然伸出长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边,只伤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原来要整壶水给你喝,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国王知道了,特别召见这个丹麦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他轻松的回答:“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color=Red]这个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仍有饶恕的心,这是第二次的饶恕,也是一种更伟大的情操。[/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