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4-12-15 20:27

曹操的牛皮杨修的毛

    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几乎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

  杨修是个人才,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其地位和职业与蒋介石身边的陈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曹操如何处置杨修的:"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曹操在汉中战事中,随便找了个借口罪名,诛杀杨修后,又厚葬之,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曹操这位白脸奸雄,对杀人后又为其送葬的手段,向来运用的十分老道娴熟,让外人看不出半丝假公济私、公报私仇的痕迹,给局外人留下杀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杀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实在高明,虽然颇似猫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挥泪斩马谡还要阴上十倍。杨修之死的详细细节,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的最为详实生动,虽然是演义化了的小说,同样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百年之后的后顾之忧。

      在曹操眼中,为了日后曹家社稷江山与千秋大业的稳固,杀一个杨修何足挂齿?其实,在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上,最为直观集中地体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状态。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骨子里,封建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他们把自己当成皮,将知识分子当成毛,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几根毛即使脱掉一层毛,都无所谓,还会自然地不断萌生出新毛来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这些依附在皇权这层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人生悲剧来,历史长河惊涛海量无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陆游、韩愈、李斯······等无数文人精英们的雄心壮志,悲哉!。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掩卷思考,在下还是从这桩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几大困惑与反思来:

  一,杨修真的聪明绝顶吗?在下认为,非也!杨修如果真的绝顶聪明,是位讲究韬略、涵养的高级白领谋士,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绝对不会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自己也不会做出些退兵前的准备动作来,此其一;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足够的准确的了解,显然,杨修在这方面判断完全失误,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项上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种判断失误与炫耀欲,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此其二。综上所述,在下认为杨修并非绝顶聪明,而是喜欢炫耀显示聪明的一种小聪明,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是大智若愚,是绝不会出现上述重大致命性失误的。在这方面,杨修的修炼明显的欠缺火候,居然为显示炫耀自己的才华和预见的准确,而为此丢了自己的性命,你能说他聪明?其实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最好范例。喜欢炫耀、自负、自傲、轻狂、清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为普遍的陋习,为此而断送了性命的又何止杨修一人?伴君如伴虎,这最为浅显的古训,杨修可能不会不知道吧。

  二、杨修到底该不该杀之?倘若换个角度来思考,即从主帅曹操的角度来分析,就事论事,却是必须该杀,而且杀无赦。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正为作战失利而忙得焦头乱额,在是否退兵上举起不定,犹豫不决,形同如啃鸡肋,弃之不舍,啃之无肉的两难境地中,当其下达当夜口令时,遂口说出了"鸡肋"二字。杨修根据以往曹操行事习惯规律,推断出曹操此番必定决心退兵后,他便开始在军中散布退兵言论、并私自命士兵收拾行囊,开始做撤退的准备。在三军统帅尚未正式作出撤退命令之前,其手下幕僚却事先散布退兵信息,并私下做退兵准备,此种极其重大的违反军纪行为,无论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战争状态中,都是绝对不能允许发生的,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涣散军心、瓦解斗志的负面作用,在处于战争状态下,任何军队主帅都会对此不会姑息而心慈手软,均会严加惩处!曹操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杀掉杨修,应属秉公严肃军纪,例行公事而已,倘若换了另外主帅马操、李操、宋操,也会照杀不误,杨修必死无疑,绝无半点生路!由此看来,杨修之死,并非冤枉,而是因其炫耀聪明、举止轻狂,而咎由自取!

  三、下属如何在上司面前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汲取杨修冤案的教训,在下以为这里面应该有个度,太过则引火烧身、招祸;太浅又不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明珠暗投,不易为上司发现重用。当下属的学识才华与上司相当,或明显超过上司时,一但为上司发发现查觉,危险可能就要降临到你的头上了。象伯乐那样惟才是举、惟才是用的上司,的确有之,但毕竟鲜见,有些上司的心胸狭隘自私且妒忌,当其发现在下属中出现才华与自己相当。甚至超过自己时,其内心一般都是处于戒备状态,会把他视为对自己名誉地位权利构成潜在的竞争对手,因此,为了自己名利地位的稳固,许多上司在对下属的提拔任用上,往往是喜欢宁用言听计从、俯首帖耳的奴才庸才,而绝不会重用人才,如此方能彰显出自己的领导才能与领导智慧来。倘若提拔了杨修式的人才上来,岂不形同引狼入室,每日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看来,杨修当初若不被曹操杀掉,假若活到今天,在今天的局长、厂长、经理那里也未毕会受到欢迎,得到重用。在那些忌贤妒能的上司手下工作,你若自认还算是个人才,准备在仕途或事业上拼搏奋斗一番,有所作为的话,最好还是良禽另择高枝明主,去寻找适宜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另图发展空间始为上策。

  四、是否应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主毕竟太少,喜听恭维赞颂之辞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点。杨修的被杀,显然是由嘴巴引来的横祸,其教训是惨重的,其启示是颇耐人寻味的。祸从口出,嘴巴竟会导致杀身之祸,在下从中读出了古代智者所说"慎言"二字的沉重份量。在心胸狭隘、忌贤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头,守住自己心灵的大门,关键时刻,沉默是金,也许是最好的人才自我保护的护身符。不知对否?

  杨修被杀,给后人们留下的重要启示:在用人机制上,提拔选用人才?还是提拔庸才奴才?仍极具现实意义!

  人才济济,国运昌盛的基础,国家强盛的动力!

绿茶 发表于 2004-12-15 21:52

聪明反被聪明误

~快乐小K~ 发表于 2004-12-18 18:49

顶~
锋芒太露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做人大忌
再者
就算揣测出曹操的心思,他却不是加以利用助上级取得胜利,而是自炫其聪反倒落得个乱了军心被,实是不值可怜,而且算不上有智,只是有些小聪明。

冰雨 发表于 2004-12-19 11:31

谁让杨修跟了曹操呢

萧风 发表于 2004-12-21 18:40

没有办法!人太聪明了!会拚刀的!所以小心一点吧

风自流 发表于 2004-12-29 19:55

针对作者第一、第二两点感悟,本人提出不同见解
1,杨修真的聪明绝顶吗?在下认为,是也!杨修如果不是真的绝顶聪明,就不会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没有做到心知肚明,守口如瓶,而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自己做出些退兵前的准备动作来。这个只是,他人情世故不够娴熟,小人中的那种处处防备,缺少那种“杀人之心应当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处世心理。我认为这是污浊环境中的一片净土。而不应该是他愚蠢的一个证明。
2、即使从曹操的角度考虑,一个聪明过人,而又毫无心机的人,怎么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呢?曹操该防范的不是杨修,而应该是司马睿!!!明摆出来的危机已经不是危险!!!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4-12-29 21:15

风自流看问题很细致尖锐,首先,我要说很佩服~!

但就你的问题,我也有自己的看法,没有别的意思,借以探讨,如下:

1、杨修聪明绝顶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里我们也就不需要进行讨论了。但他是因人情不够练达,不够慎言导致的杀身之祸,这是尽人皆知的。需要纠正的是,本文并非就此事在说明他的愚蠢,只是给后人一个警世。饶你旷世奇才,尤其是在像曹操这样白脸奸雄手下,他是犯了大忌的。形容杨修是污浊环境中的一片净土,这样也未尝不可,因为他耿直城府不深,但是这样的代价却是不值得的。聪明是聪明了,只是不够聪慧,做人处事当学学史上的娄师德。

2、从曹操的角度考虑,一个聪明过人,而又毫无心机的人,怎么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呢?----------错就错在你不是曹操,曹操为人,猜疑心很重。也许是处于变化不定、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环境使然吧,他特别防范有人暗害他。曹操曾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而随着他地位的提高、权势的增大,这种猜疑心理就发展为一种“防范于未然”的阴险冷酷的权谋了!曹操梦中杀人告诫深夜接近他身边的人,让人相信他即使睡着了也能防范敌人,众人深信不疑。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曹操当然不会认为杨修是没有心机之人,反而提防有加,此事也为日后的杀身埋下了隐患。

至于司马睿,话是如此,不错。但这不是此文要阐述的内容,暂且不提。

风自流 发表于 2004-12-30 14:23

哈哈 受教
其实 烟火浓一点更有辩论的味道
不好意思 给你捣乱了!!!!!哈哈哈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4-12-30 14:46

不是捣乱不是捣乱,

我喜欢和人探讨,

只是坛子里面很少有人能像你这样,

感觉有些遗憾。

风自流 发表于 2004-12-31 08:04

哈哈 你是说 我就象鲁迅先生说的


特立独行的猪         


谢谢

[ Last edited by 风自流 on 2004-12-31 at 08:10 ]

纳兰容若 发表于 2004-12-31 23:07

说笑了~!

我很钦佩你,真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