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鬼片
众所皆知,香港电影有两大救市法宝:一是鬼片,一是色情三级片。不过很奇怪,自从九七回归之后,也不知是香港政府强化了法律管制和电检制度,还是香港电影人在道德上都上了个层次,尽管金融风暴盗版嚣张市道低迷,也不见什么色情片面世了。与此相反鬼片倒是又逢良机,独挑重担,当仁不让地兴风作浪起来。银幕上一时阴风四起鬼影瞳瞳,真是大有上世纪八十年代鬼片盛行时期的磅礴气象。就简单来说,一部《阴阳路》系列可以拍到十六集,洪金宝和林正英的鬼片也不见得有这么吃香吧。那么到了今年,你将发现,鬼魅横行势不可挡,香港电影人那种对鬼片的青睐和热情都升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卷土重来的鬼片,似乎迎来了它的中兴时代。可以说,2007是港片影迷们最心惊肉跳的一年。鬼片接二连三频频露面,不仅数量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而且就电影人来说,也表现出了一次空前的志同道合。从一些成名大导演到影坛新秀,在题材上竟然都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鬼片。许鞍华不顾去年《幽灵人间》票房失意,居然还意犹未尽地监制了续集《鬼味人间》。而素以拍摄爱情轻喜剧著称的陈可辛也费尽心机召集港、韩、泰三地人马拍摄了《三更》。中坚导演杜琪峰也赶潮流拍了部《我的左眼见到鬼》。另外如一些新进导演,由副转正的林超贤和罗志良分别推出了《恋爱行星》和《异度空间》。徐克的御用剪辑师麦子善改行后一直迷恋于表现人生无常,终于受不住诱惑跟风拍摄了《office有鬼》。来自泰国的彭氏兄弟可谓出手不凡,《见鬼》在电影节上吓得评审们毛骨悚然。这就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又或者是较劲,突然间所有的导演都装神弄鬼起来,不管他们以前的专长为何,追求为何。世界上在流行武侠,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却是鬼气冲天妖风弥漫。2002年的香港电影,说句“全民皆鬼”,应该是不过分的。
但也因此,2002年对于港产鬼片绝不只是数量上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不同风格的导演和创作人员都在演绎鬼片,鬼片才得以在表现手法和题材开拓上都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丰收。而近年鬼片的集中展示,为抢夺票房相互间的较量,客观上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交流平台。所以依我看,这对港产鬼片的提高其实是有利的。总体而言,今年的港产鬼片质量表现虽不尽如人意,但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港产鬼片以气氛营造见长,上述提及的片子基本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往往能够借鬼片之名,探讨爱情真意,甚或感慨人生讽喻世事,博取观众的同情和感动,这是比较难得的。比如梁柏坚的新作《魂魄不齐》让我们看到了他处理警匪题材之外的力度和美感。影片讨巧地选取戏院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地点作为故事发生地,在意境上先赢了一招,同时结合一个未能实现的心愿来抒发人生如戏,前世今生的无奈慨叹,意外地收到了感人效果。电影中的旧时风貌和舞台场景,通过讲究的美术设计竟也能再现《胭脂扣》中的情境和幽幽味道,让人产生不胜唏嘘之感。
当然,烂片还是有的,甚至不少。还是拿《阴阳路》来说,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实在难以再翻新却还是在强充场面,一个名字用了再用,这说明某些电影人的依赖感和胆怯。宏观上而言,鬼片的再度兴盛其实正是港片的悲哀,这么多的电影人都不假思索蜂拥而上,我们恰恰从中窥见了电影市道的没落和凋零。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被市场也就是被金钱左右的创作心态,它所体现的盲目和迷失其实是在酝酿一个更大的危机。《魂魄不齐》原本可以拍成一个更纯洁的艺术电影,但梁柏坚却硬往其中塞进一些自相矛盾的搞笑桥断,使得整部电影不伦不类,气氛一点也不协调,说到底,其实是他自觉地放弃了艺术追求,自甘庸俗地在向市场低头。这样的痕迹在今年的鬼片中俯拾即是,港片的日益低俗化,和这种创作心态是分不开的。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在香港电影基本上两足鼎立,鬼片和爱情喜剧。两级化的格局排斥了其他题材电影的可能性。以往的武侠动作不见了,直面现实的生活片更是早就无影无踪,我们看不到许鞍华的《女人四十》,看不到陈可辛的《甜蜜蜜》,也看不到杜琪峰的《暗花》。电影类型正在减少,导致观众选择范围缩小,而这是不利于一个电影工业的健康发展的。鬼片除了感观刺激外,容易导致观众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的下降,而且培养成既定观影习惯后,会阻碍其他类型电影发展观众群。万圣节刚过,叶伟信的《五个吓鬼的少年》和钟少雄的《夺魂勾魄》等鬼片又一窝蜂出来了,而成龙也加盟林超贤执导的贺岁片《千机变》,这又是一部僵尸电影。真担心大哥的参演会助长这股鬼风,谁知道又有多少人会趋之若骛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