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一橱书
[color=Navy][font=楷体_GB2312][size=4] 因为喜欢读书,所以爱买书。到了嫁人的时候,囊中羞涩,因而也只有用书来做为嫁妆了。喜欢读书,是有渊源的。
我虽然不是出生在“焚书坑儒”的古代,但在我初具阅读能力的时候,便开始了书荒的年代。所有的书都成了禁书,人们的精神家园遭到了摧残,灵魂没有了居所,精神越来越迷茫,人们都开始变的疯狂起来。
幸运的是,我家有很多书被父亲冒险偷偷地留了下来。而我因家庭出身,不够闹革命的资格,闲在家里,这些书就成了我的小世界,我在这静静的一隅,抱着字典,如饥似渴地读着那些似懂非懂的书。书成了凄风苦雨中的避所,是春寒料峭中一枝绽放的花朵。
走进了书里,才知道里面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撑着油纸伞,从雨巷里走来,远远地有一位结愁怨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轻轻的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那是我多么神往的意境。
在书里最初接触到的女主人公是林黛玉。她的多愁善感、她的超凡脱俗、她的满腹才华、她的女子特有的小心眼,她的美貌,都让我为之倾倒。
我经常把自己幻做她:身若拂柳、着一身素缟、微皱双眉,手捧《西厢记》,临窗而坐,外眺院子的竹子,在风中婆娑起舞。至今爱竹,莫非那是起因?
而我最心仪的少年则是贾宝玉。至今想来,从古到今,有那一位男子能像贾宝玉那样爱怜女人、懂得女人、理解女人?因此才能做出“女人是水做的”这样精辟的定论。水的柔性,水的清纯,最能代表女性的本质。相比之下,把女人比做花、比做茶、比做酒、比做烟的,都让人觉得俗而又俗。“弱水三千,我唯取一瓢独饮。”贾宝玉对爱情的专一,让人心生羡慕。也渴望自己是弱水中的一滴,期待着有一天,有一位像他这样多情的少年,带着我向往的幸福,翩翩而至,到我身来取。即便是悲剧,也无怨无悔。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能的增强,慢慢走出了自己安排的爱情天地,又走进了一个充满豪情的阶段。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更欣赏秋瑾的“不惜千金买宝刀,貂皮换酒也堪豪”的气概,也渴望做一名侠骨柔弱肠的女子,希望能成为一棵栋梁之材。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我在书的世界里,穿越时间的随道,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由于与书中的人物太接近,而离现实中人物就越来越远。当时正在提倡“不爱红妆爱武妆,”女孩子个个都成了“铁姑娘,”可我依然我行我素地做着像书中那样的真正女子,于是我便被除孤立了起来。这样我只有到书中去交朋友,书便成了我闺中伴。
可幸的是,这不幸的岁月我只赶上了个尾巴,很快很多书被解尽了。我就像蜜蜂采花一样,来回奔忙于书店,天天关注上架的新书,然后把自己变成了搬运工,把喜欢的书开始往家里运。
从此,我从书中走进了更广阔的世界。又从书中结识了古今中外的朋友。虽然年龄增长了,但仍然像少女时一样爱幻想。把女性想像成“廊桥遗梦”里的女主角,让许多只有婚姻没有爱情的女性、让那些为家庭牺牲了自己而从来不知道爱情女性,有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刻骨铭心的、终身不忘的恋情。冲破一切束缚,大胆地释放潜在的情欲,来一次生死之恋。大逆不道吗?让俗人去指责,让懂爱的人去羡慕吧!
虽然现在科学很发达了,各种媒体应运而生,但仍然不能替代书籍。书是随时随地可以阅读的。休息时躺在沙发上读;睡觉前在床头上读;旅游时在车上读,总之书是任何形都不可以取代的。所以书在我的家里随处可见。案几、沙发、床头、地毯上都是书,随手拈来就可以读。有一个名词叫“整洁”,在对待书上,我是个洁而不整的人。把书放得整整齐齐读起是很不方便的。
和书的缘分就这样结下了。现在再说这样爱书,人们可能觉得有点做秀的嫌疑,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和书的缘分有多深。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曾经说过:“读书就是福”,我至时至终在享受着这种幸福。而今书仍然在影响着我的生活。书中的知识,化作营养,丰富着我的人生。读书读的多了,也试着写起东西来,偶而见诸于报端,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就这样书成了我生命中的伴侣,以至于,出嫁时只好用书来做嫁妆,幸好丈夫能够理解,在接纳我的同时,接纳了我的嫁妆——一橱书。[/size][/font][/color] 这样的嫁妆和有意思的哦啊 有意思!~:emot9: :emot4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