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解读《元红》的“失去”
《元红》的文案将它作为一本成长小说 。这当然不算错,但我总觉得成长之外还有点其它什么,比如“失去 ”。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元红》时的激动,我对许 多朋友说,看,网上也有文笔如此细腻美妙的作品,细节的力量被作 者几乎运用到极致。当时我以为自己只是被作者极其生动真实的细节 描写所吸引,以为《元红》一切的魅力源自于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
真实还原,但当我一口气将已然成书的《元红》完整地读完后,我才 知道自己当初的激动其实是源自于内心对那已经无法真正重现的过去 的怀念。这种“过去”不独作者有过,这种“过去”也不独作者失去 过。只是这种过去通常是被我们深埋在心里的,因为我们似乎还有更 为重要的是要去做,比如要好好活着,只好选择忘却。但,这些深埋 在心里的东西还是会在某一个时刻因为某个原因被撩拨起,每次拨起 时都会泛起一连串的感动。
《元红》的作者顾坚一开始并未提醒 我们他记录的是一些失去的东西,一直到最后,他写到存扣回到家乡 ,才点破这一切:那些曾经嬉戏的河流早已污浊不堪,一段段的感情 也早已过去,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正是 来自自己的内心。面对为自己生了一个儿子的爱香,他能奢望再次和 她无忌地睡在同一个匾里,就像童年时一样吗?当然不能,就像河水 很难再复清一样。我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太多太多了。
作者刻画存扣这个人物的过程很有意思,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 现其实这正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一个慢慢剥离虚幻外衣的过程。
除了如璞玉未雕的童年,存扣一开始在顾坚的笔下几乎就是个完 美的代名词:英俊、聪明、深情、能文能武。这种近乎自恋的描写通 常是危险的,可能带来一个恶果,就是使主人公的性格苍白无力,甚 至可能很不可信。好在作者顾坚的意图其实不是为了刻画一个完美的 人物,而且他笔力足够,这才让存扣在一次次的感情历险中不断失去 一些东西,然后慢慢成长,同时人物形象也随之丰满真实起来,直至 最后呼之欲出。
存扣初恋时其实是个被秀平爱护着的角色,是弟 弟。他从秀平那里得到的是信赖、关怀甚至母爱,所以他对秀平除了 爱恋还多了几分尊重。尊重本不应该与爱情相关,但如作者一再提到 的,这种尊重其实源自于他的恋母情结。从小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存扣 长大后顺利地将感情移植到了秀平的身上,并在秀平爱怜的目光下甘 之如饴。此时,可以说存扣事实上未曾成熟,甚至说他其实还不曾懂 得爱情也不为过。
接下来,作者露出了自己残忍的一面,将一对 金童玉女般的人物硬生生分作阴阳,血淋淋地促成了存扣的成熟,同 时也剥夺了存扣真正的爱的能力:因为从此他无论如何都将无法在将 来的感情生活中逃脱秀平的阴影。从这个角度讲,活着的存扣比死去 的秀平更加的不幸。
存扣的第二段感情对象是同样不幸活在秀平 阴影下的阿香。此时的存扣已经完全是个大哥哥的形象了,面对炙热 的阿香既有理智的逃离也有被动的重新去爱。一夜间猛然长大的存扣 在阿香的怀里早已不再幼稚,秀平的发辫也不再是一种束缚。他甚至 还与童年时的玩伴爱香发生了性关系。
作者此时还不满足于他的 成长,又一次安排他失去自己的情人。这次,阿香是被人强奸的,还 迫不得已嫁给了强奸自己的那个混蛋。此时的阿香更像是社会陋习的 牺牲品。这种比秀平的死更加残忍的事实又一次凸现了存扣事实上的 不成熟和不完美:他选择了一种看似理所当然的逃避,将阿香孤零零 地撇下。但他不曾想到,这种不成熟的举动使他一辈子都背上了沉重 的精神包袱,以至于他最后满世界喊的不是秀平,不是春妮,不是爱 香,而是阿香。
经历了两次感情浩劫的存扣进入了大学,遇到了 另一个女子:春妮。在作者笔下,春妮几乎是前两者的综合体,但要 平和得多。存扣顺理成章地和她走到了一起。注意,是顺理成章。这 第三次的爱情没有丝毫特殊之处,平静而坦然,坚决而自然。正是这 种平淡如水昭示着存扣感情上的完全成熟和世俗化。他被作者成功地 还原成了一个真实的人:即使事业成功,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但还 是会“烦”,会渴望回到过去,回到一切刚刚开始的完美的地方。
但此时已经不再完美得虚幻的他再也回不去了:他失去了完美,换 回了一个更真实的自己。同时,作者笔下曾经的水乡生活在浮躁的社 会面前也变得梦幻起来。
读完《元红》,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 都是这样,先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当作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然后会 在命运的嘲弄中慢慢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最后,明白自己其实不过 是很多很多人中的一个罢了。这种认知也许源自于不同的经历,但总 是在“失去”的过程中殊途同归。(丁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