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论坛's Archiver

尘起缘飞 发表于 2007-2-21 23:15

[转帖]漫谈写作与灵感

灵感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飞跃,是人们在艰苦的构思和创作实践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写作灵感迸发之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眼前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象,如同号令一下,常驻四面八方的军队召之即来,互相配合,互相声援,这时作者文思泉涌,汩汩不绝,汇于笔端,运毫挥洒而为超凡脱俗的文字。

  要想培养写作的灵感,需要从以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科学家、艺术家经过任期的观察、学习、思考、积累,许多生活经验、知识信息便在他的大脑甲储存起来,彼此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地联系着,好像一幢大楼的各个房间里都已安装了尚未接通电源的电灯。这时,一日爆发出思想火花,便像各个房间的电灯接上电源,豁然齐明一样。因此,灵感是辛勤劳动的果实,是长期积累的、艰苦脑力劳动引爆的动人火花。从写作角度看,灵感源于生活;生活之水积蓄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样的灵感。一盆水有风不起浪,大海之上却是无风浪千叠。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牛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作者只有深人牛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元好问说:"眼处心生句自神"(《论诗三十首》)。通过自己切身体验,把握生活的真谛,才会产生灵感,才会"句自神"。我校付广杰同学,平时注意积累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面对"写一个有个性的人"的自命题作文,一时灵感涌上心头,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写成了《老K》一文,老师批为满分,并把它推荐到《师范教育》杂志,发表在1999年第5期。付广杰同学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从生活积累中激发灵感,正如"晓燕"撰文所赞赏的那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深植于校园生活之中,犹如一只触角敏锐的蜜蜂,作者将其生活万花丛中的一束,鲜活地展示给我们"。

  灵感是从生活中酿造出来的。如果远离生活,才气再大,也终有"江郎才尽"、灵性混灭、写不出好作品的时候。如果坚持深人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江郎"也就不至于"才尽"。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二、依据灵感产生的特征,善于捕捉灵感。

  灵感的产生有这么两个特征:一是它突如其来,又突然而去,如同电光石火,来得快,去得也快。王勃写赋王阁序》。郭沫若创作《凤凰涅梁》。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是灵感一来,毫不费心血,信笔疾书,一挥而就,无意中写成广惊世之作。由于灵感消失得快,故在灵感激发下写作最忌干扰,一干扰思路就中断,无法写下去。人称"败兴"。灵感的另一个特征,是它不由自主。希望它来它偏不来,但它却会在无意中涌上心头。辛弃疾曾在《青立案》一词中形象地表现了类似的情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的不期而至,给人以惊喜之情,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依据灵感突如其来又突然而去的特征,写作者在灵感到来之际须马上伏案写作,即便是一鳞半爪的意象或是断断续续的情感,写出来的也叫能是闪光的语言。我对我的学生说,既然生活赋予你们的机会是均等的,既然你们对生活有所思有所感,何不将你年轻的心绪写下来,让短暂的智慧火花成为永恒的美丽呢?由此我想到著名作家刘绍棠,他6岁上学,13岁发表习作, 20岁加入中国作协,21岁前出版著作,时称"神童"。他在捕捉灵感、勤于写作方面永远是青年学生借鉴的一面镜子。

  依据灵感不由自主的特征,要注意捕捉生活中偶然的东西。唐代诗人崔护曾写下这样的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心中想见如桃花般的"人面",而"人面不知何处去",这纯属偶然,就因这偶然的事情才引起诗人创作的灵感,诗人及时捕捉到并写成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不要忽视偶然,因为偶然中含有必然的因素。生活的积累必然导致灵感的迸发,而引起灵感的东西往往是偶然的东西。我校学生王立刚收到家里捎来的蒿子米饼,张传海同学看到校园里孩子们放风筝,于是灵感油然而生,他们通过这些偶然的事情调动生活的积累,分别写出了《家乡的蒿于米饼》和《风筝》,后来都在《师范教育》杂志上发表。然而面对"生活偶得"这样的作文题,有些同学就是写不出,原因很简单:他们平时不注意积累,也就谈不上灵感的迸发。

  三、多读好书孕育灵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所说的"神"就是灵感,它是从苦读中培养出来的,读一首诗常须经过艰苦的思索玩味,一日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展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再造的过程能激发灵感,走入诗的境界。所以说"读诗使人灵秀"。一部部文学名著,是一道道汹涌澎湃的生命激流,它冲击着你,推动着你,簇拥着你,与你共鸣共振,特别是它透逸出来的晶光灵气给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心生效仿写作的欲望。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所以有"雄文四卷"和光辉的诗篇,就因为他读书多,真正达到了"破万卷'的程度!他的诗词以创造性的想象,浪漫的笔法,奇特的比兴,超越时空,坐地巡天,锻古铸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除了伟大的政治家气魄、诗人形象焕发出来的神采风雅,他的诗词还充溢着令现代文人为之倾倒的知识魅力。
  今天的师范生,最大的缺陷就是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思绪无法翻飞,心腑很难荡漾,少了对生命的滋养,怎么能孕育出"如神"的写作灵感?补救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一要加大阅读量。挑选名篇,多读多背,甚至背得烂熟,走进"杨柳依依"、"蒹葭苍苍"的艺术境界,体味"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盛唐大作的魅力。:二要读大境界的书。衔合古今,涵孕天地,开阔胸襟,荡涤俗念,拓展人生格局。三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光看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科学技术、哲学。历史等方面的书也要看,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陆游教导他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青年学生还要培养"诗外"功夫、古代吴道子从斐昱舞剑中得到笔意,创作了他生平得意的洛阳天宫寺的神鬼作品。写作也是这样,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写作时会碰到更多的灵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语)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